寓情感于作品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y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改革中,要求学生具有美术作品鉴赏的能力,而美术作品的鉴赏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有情感的投入。“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体验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联想、鉴别及评价的过程,是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上好美术鉴赏课能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享受,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了解、热爱本民族文化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情感和态度。”而本人认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很重要的一点是寓情感于作品之中。
  一、关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
  美术作品本身就作为画家的一个情感载体而存在,画家在作画的时候都投入了很大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也是丰富多样的。以伟大的画家毕加索为例,对他充满色彩的一生,我们总是用不同的颜色为其命名,比方说玫瑰时期、蓝色时期等。
  首先,色调代表的情感。在其蓝色时期,是他忧郁的时段,我们在课上对其作品进行鉴赏时,首先要对其作品中的色调进行分析,因为不同的色调能体现出画家在作画时的不同心理状态和情感。蓝色一直作为忧郁的代名词而存在,但是在其作品忧郁之下是否还有别的东西,这就是需要我们鉴赏的。
  其次,作品的构图所表现的情感。一般人物画中人物的眼神、动作、姿态等都能反映出画家的情感。这时候对作品进行鉴赏要注意构图的特点,从中发现画家所投入的感情色彩。我们要懂得每一部作品都是充满生命力的。
  再次,作品的绘画技巧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毕加索属于什么派别,这个派别的作画特色等都是我们要粗略地掌握的;这种派别的典型绘画技巧是什么,也需要我们仔细地分析和研究,选择这种绘画方式会有什么情感上的原因等。
  二、鉴赏美术作品时需要情感投入
  美术作品的鉴赏需要感情的投入,但是并不意味着只是自我感情的投入,而不在乎画家的情感。在作品鉴赏时,了解画家的相关信息是更深刻地了解作品感情基调的重要条件。当然,人在不同的心态下对作品的鉴赏也是不同的,这时候个人情感的投入,在作品中找到共鸣也是作品鉴赏的重要方法。
  1.理性地对待画家作品及情感
  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普及一些作品的相关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这样对上好作品鉴赏课有更好的帮助。我们还是以大家毕加索的作品为例。《人生》是毕加索蓝色时期非常著名的作品,画中相依的男女,都以一脚着地、一脚踮着着地的姿势,旁边的少妇抱着孩子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当我们面对这样一幅作品时,我们无法了解画家的心理,也无法将我们的感情理性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地了解作品的相关信息。
  首先,我们要了解画家创作时生活的空间。这部作品创作于他的好友卡萨盖马斯因失恋而自杀之后,而1903年对于画家来说也是忧郁的一年,这一年画家生活极不如意,加之朋友的离开,使画家觉得内心苦闷。这时候信息的加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作品,对作品的鉴赏也增加了理性的成分。
  其次,我们要从色彩和构图方面来鉴赏作品。这幅画是以蓝色为背景的,蓝色在我们的绘画色调中通常具有忧郁的情绪象征,表达了作家的忧郁和苦闷。而画的构图则是两部分:男女相拥和母子图。我们可以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构图表达各自的见解,更理性地分析作品。
  2.感性地去感悟作品
  作为作品之外的第三者,我们是无法了解到作家的心情的,所以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感情我们也无法真实地了解,这时候就要求我们要有自己的立场,从自我感情出发去体会画家的感情。这时候的作品鉴赏是感性的,和上文中所谓的理性不同,我们揣摩的是自我的感情。
  首先,不被外界的情感所左右。我们不能因为看了许多相关作品的评论就失去了自我的见解。比方说,就构图这点,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画家会画一个婴儿,婴儿意味着什么?让学生能够在课上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
  其次,培养学生的审美。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这时候对学生感性认识的培养也就是对他们审美的培养,让学生从直观上感悟作品,讲解他们对作品的印象。
  当然,感性在鉴赏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美术新课程标准并不是要求培养出具有绘画成果的学生,只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感悟能力以及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所以,鉴赏课上我们也要改变原来的上课方式,多让学生发言,培养他们的审美和认知。
  总之,理性和感性的有效结合是我们美术鉴赏课的主要基调,在课堂上我们也尽量选择一些大家的作品来让学生认识、鉴赏。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感知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总之,美术鉴赏课需要我们寓情感于其中,这种情感包括画家情感的了解和自我情感的把握。
  
  参考文献
  [1]武雁.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之我见[J].教学论坛,2010(9).
  [2]施金辉.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J].科教文汇,2009(6).
  (责任编辑 谭有进)
其他文献
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这样使得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没有积极性。政治在中考和高考都占据着一席之地,而且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会用到政治知识。可以说,初中是学生打下政治基础的好时机,政治教师也应该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当今课堂上的现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政治,喜欢政治。主题式教学,就是融主题、教材、教学方法、场景为一体,以教具、音乐、语言
体育是一门以运动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训练、运动、游戏、竞赛,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师生同欢乐、共患难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努力协调好师生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初中体育课堂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  在目前初中的体育课堂中,存在着一些不民主、
一、从教材一幅图片说起“北伐”的那些事儿  高中历史教材中大量历史图片能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历史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但个别图片因为注解过于简单,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给历史教学增加了难度。在教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中,笔者按照人物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归纳概括孙中山一生的主要历史活动和功绩,并突出强调孙中山并未直接领导北伐,因为北伐时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明确了今后推进城镇化所需完成的6项主要任务,同时会议还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据悉,有关部门将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作出修改。  城镇化发展方向确定后,所需要的钱从哪儿来?这个问题已成为城镇化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坎儿。据报道,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3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  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次测算城镇化成本。
【摘 要】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位当班主任的都在管理学生上寻找着“良方”,正如:横吹笛子竖吹箫,凡事都应讲究个方法,我们不妨学习中医看病的方法“望、闻、问、切”,将其灵活地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思想脉搏,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班级 管理 “四诊”法    我在中学任班主任已15年了,总结多年来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经验,那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
为了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以便他们日后步入社会能更顺利地求职择业。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提升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呢?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从而使他们掌握常用的应用文的写作知识和规律,具备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最终达到会写会用的目的。    一、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应用写作的重要性。  
高中政治是高中文科学生的重要学习科目,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对象。此外,高中政治课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承担了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以及基本的社会主义政治常识的重任。所以如何开展好高中政治教学,并且上好每一堂高中政治课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生活与哲学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简要论述。  一、充足的课前准备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要注意做好充足的课前
高中政治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从近几年江苏政治高考的试题分析中不难看出,江苏政治高考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查,还注重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考查。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看待政治高考,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创新性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从事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种媒体组合特征,能够创新形象、直观地丰富学习情境,刺激学习兴趣,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绩效。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就是要改变过去以“教”为中心,培养学生从哲学高度,以正确的思维进行主动学习的品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一、辩证对待多媒体,分析
在班级工作管理过程中,谈心是班主任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班主任教师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实行新课标的今天,班主任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从而达到师生心里相融,思想相通。不能触及灵魂、唤醒一个人灵魂的教育,也就不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必定不会是成功的教育。笔者结合9年班主任工作经验,浅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