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改革中,要求学生具有美术作品鉴赏的能力,而美术作品的鉴赏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有情感的投入。“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体验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联想、鉴别及评价的过程,是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上好美术鉴赏课能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享受,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了解、热爱本民族文化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情感和态度。”而本人认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很重要的一点是寓情感于作品之中。
一、关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
美术作品本身就作为画家的一个情感载体而存在,画家在作画的时候都投入了很大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也是丰富多样的。以伟大的画家毕加索为例,对他充满色彩的一生,我们总是用不同的颜色为其命名,比方说玫瑰时期、蓝色时期等。
首先,色调代表的情感。在其蓝色时期,是他忧郁的时段,我们在课上对其作品进行鉴赏时,首先要对其作品中的色调进行分析,因为不同的色调能体现出画家在作画时的不同心理状态和情感。蓝色一直作为忧郁的代名词而存在,但是在其作品忧郁之下是否还有别的东西,这就是需要我们鉴赏的。
其次,作品的构图所表现的情感。一般人物画中人物的眼神、动作、姿态等都能反映出画家的情感。这时候对作品进行鉴赏要注意构图的特点,从中发现画家所投入的感情色彩。我们要懂得每一部作品都是充满生命力的。
再次,作品的绘画技巧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毕加索属于什么派别,这个派别的作画特色等都是我们要粗略地掌握的;这种派别的典型绘画技巧是什么,也需要我们仔细地分析和研究,选择这种绘画方式会有什么情感上的原因等。
二、鉴赏美术作品时需要情感投入
美术作品的鉴赏需要感情的投入,但是并不意味着只是自我感情的投入,而不在乎画家的情感。在作品鉴赏时,了解画家的相关信息是更深刻地了解作品感情基调的重要条件。当然,人在不同的心态下对作品的鉴赏也是不同的,这时候个人情感的投入,在作品中找到共鸣也是作品鉴赏的重要方法。
1.理性地对待画家作品及情感
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普及一些作品的相关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这样对上好作品鉴赏课有更好的帮助。我们还是以大家毕加索的作品为例。《人生》是毕加索蓝色时期非常著名的作品,画中相依的男女,都以一脚着地、一脚踮着着地的姿势,旁边的少妇抱着孩子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当我们面对这样一幅作品时,我们无法了解画家的心理,也无法将我们的感情理性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地了解作品的相关信息。
首先,我们要了解画家创作时生活的空间。这部作品创作于他的好友卡萨盖马斯因失恋而自杀之后,而1903年对于画家来说也是忧郁的一年,这一年画家生活极不如意,加之朋友的离开,使画家觉得内心苦闷。这时候信息的加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作品,对作品的鉴赏也增加了理性的成分。
其次,我们要从色彩和构图方面来鉴赏作品。这幅画是以蓝色为背景的,蓝色在我们的绘画色调中通常具有忧郁的情绪象征,表达了作家的忧郁和苦闷。而画的构图则是两部分:男女相拥和母子图。我们可以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构图表达各自的见解,更理性地分析作品。
2.感性地去感悟作品
作为作品之外的第三者,我们是无法了解到作家的心情的,所以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感情我们也无法真实地了解,这时候就要求我们要有自己的立场,从自我感情出发去体会画家的感情。这时候的作品鉴赏是感性的,和上文中所谓的理性不同,我们揣摩的是自我的感情。
首先,不被外界的情感所左右。我们不能因为看了许多相关作品的评论就失去了自我的见解。比方说,就构图这点,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画家会画一个婴儿,婴儿意味着什么?让学生能够在课上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
其次,培养学生的审美。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这时候对学生感性认识的培养也就是对他们审美的培养,让学生从直观上感悟作品,讲解他们对作品的印象。
当然,感性在鉴赏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美术新课程标准并不是要求培养出具有绘画成果的学生,只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感悟能力以及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所以,鉴赏课上我们也要改变原来的上课方式,多让学生发言,培养他们的审美和认知。
总之,理性和感性的有效结合是我们美术鉴赏课的主要基调,在课堂上我们也尽量选择一些大家的作品来让学生认识、鉴赏。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感知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总之,美术鉴赏课需要我们寓情感于其中,这种情感包括画家情感的了解和自我情感的把握。
参考文献
[1]武雁.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之我见[J].教学论坛,2010(9).
[2]施金辉.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J].科教文汇,2009(6).
(责任编辑 谭有进)
一、关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
美术作品本身就作为画家的一个情感载体而存在,画家在作画的时候都投入了很大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也是丰富多样的。以伟大的画家毕加索为例,对他充满色彩的一生,我们总是用不同的颜色为其命名,比方说玫瑰时期、蓝色时期等。
首先,色调代表的情感。在其蓝色时期,是他忧郁的时段,我们在课上对其作品进行鉴赏时,首先要对其作品中的色调进行分析,因为不同的色调能体现出画家在作画时的不同心理状态和情感。蓝色一直作为忧郁的代名词而存在,但是在其作品忧郁之下是否还有别的东西,这就是需要我们鉴赏的。
其次,作品的构图所表现的情感。一般人物画中人物的眼神、动作、姿态等都能反映出画家的情感。这时候对作品进行鉴赏要注意构图的特点,从中发现画家所投入的感情色彩。我们要懂得每一部作品都是充满生命力的。
再次,作品的绘画技巧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毕加索属于什么派别,这个派别的作画特色等都是我们要粗略地掌握的;这种派别的典型绘画技巧是什么,也需要我们仔细地分析和研究,选择这种绘画方式会有什么情感上的原因等。
二、鉴赏美术作品时需要情感投入
美术作品的鉴赏需要感情的投入,但是并不意味着只是自我感情的投入,而不在乎画家的情感。在作品鉴赏时,了解画家的相关信息是更深刻地了解作品感情基调的重要条件。当然,人在不同的心态下对作品的鉴赏也是不同的,这时候个人情感的投入,在作品中找到共鸣也是作品鉴赏的重要方法。
1.理性地对待画家作品及情感
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普及一些作品的相关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这样对上好作品鉴赏课有更好的帮助。我们还是以大家毕加索的作品为例。《人生》是毕加索蓝色时期非常著名的作品,画中相依的男女,都以一脚着地、一脚踮着着地的姿势,旁边的少妇抱着孩子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当我们面对这样一幅作品时,我们无法了解画家的心理,也无法将我们的感情理性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地了解作品的相关信息。
首先,我们要了解画家创作时生活的空间。这部作品创作于他的好友卡萨盖马斯因失恋而自杀之后,而1903年对于画家来说也是忧郁的一年,这一年画家生活极不如意,加之朋友的离开,使画家觉得内心苦闷。这时候信息的加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作品,对作品的鉴赏也增加了理性的成分。
其次,我们要从色彩和构图方面来鉴赏作品。这幅画是以蓝色为背景的,蓝色在我们的绘画色调中通常具有忧郁的情绪象征,表达了作家的忧郁和苦闷。而画的构图则是两部分:男女相拥和母子图。我们可以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构图表达各自的见解,更理性地分析作品。
2.感性地去感悟作品
作为作品之外的第三者,我们是无法了解到作家的心情的,所以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感情我们也无法真实地了解,这时候就要求我们要有自己的立场,从自我感情出发去体会画家的感情。这时候的作品鉴赏是感性的,和上文中所谓的理性不同,我们揣摩的是自我的感情。
首先,不被外界的情感所左右。我们不能因为看了许多相关作品的评论就失去了自我的见解。比方说,就构图这点,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画家会画一个婴儿,婴儿意味着什么?让学生能够在课上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
其次,培养学生的审美。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这时候对学生感性认识的培养也就是对他们审美的培养,让学生从直观上感悟作品,讲解他们对作品的印象。
当然,感性在鉴赏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美术新课程标准并不是要求培养出具有绘画成果的学生,只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感悟能力以及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所以,鉴赏课上我们也要改变原来的上课方式,多让学生发言,培养他们的审美和认知。
总之,理性和感性的有效结合是我们美术鉴赏课的主要基调,在课堂上我们也尽量选择一些大家的作品来让学生认识、鉴赏。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感知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总之,美术鉴赏课需要我们寓情感于其中,这种情感包括画家情感的了解和自我情感的把握。
参考文献
[1]武雁.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之我见[J].教学论坛,2010(9).
[2]施金辉.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J].科教文汇,2009(6).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