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政治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从近几年江苏政治高考的试题分析中不难看出,江苏政治高考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查,还注重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考查。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看待政治高考,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创新性教学,方能让学生获得真正发展。
一、基础知识必不可少
传统高考中的考查多以纯知识的查为主,于是,教学中教师也就走向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忽视了知识和生活、知识和应用之间的关系,导致一些学生虽然在考试中能获得一定分数,却不能灵活地应用知识。而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则提倡“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不难看出,新课改下的政治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立足学生实际,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那这是否就意味着学科知识不重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从2007年到2013年的江苏高考试题分析中不难发现,在对学生基础知识考查过程中,试题从传统的考书本知识过渡到了以生活为出发点而拓展学生的认识范围上。如2007年的第39题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以小摊贩和城管之间存在的问题为背景,要求学生根据其他国家的整治经验,提出如何解决我国城管与小摊贩之间矛盾的建议;2010年的第7、9、11、25、26题直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外,其他题目都通过时政热点、古诗文、漫画、名言警句、图片图表等素材创设有意义的情境,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整体上看江苏政治高考的特点依然是稳中有变,题目灵活,思维量较大,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而以学科知识为出发点,结合生活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应用。
二、技能培养是关键
高中政治新课标中指出,政治课堂教学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新课改理念所要求教师做的,是要转变学生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模式,过渡到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而这一点要在考试中得到体现,就需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技能、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考查为主。
2007年的考卷就体现了知能并重、体现变化、突出能力的特点,如第35题江苏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以及第37题辨析题——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都体现了当年的考纲变化点;在辨析题第36题中,以公民纳税义务为背景,综合经济学和政治学考查。在2010年的考卷中,如选择题除13、18、24、30题可以从课本直接获得答案外,其余各题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评析能力。34题是一道以江苏省GDP和财政收支情况以及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为背景材料的简析题。2013年的考卷中,选择题涉及黄金价格、中小企业、贸易摩擦、民主政治、食品安全、中国梦等热点问题,主观题则以城镇化、收入分配公平、欧盟与法国、工业化为载体,设置情境,引发问题。如第34题以城镇化、35题以收入分配问题两个长效热点为背景,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从这里不难看出,教师在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方式进行学习时,不仅要通过讨论、交流来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还要注重通过拓展应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能力培养是核心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是新课改中政治课的一大特点。只有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做到了这一点,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毕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现实生活进行的。
从近几年政治高考的命题来看,试题在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也注重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来引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2010年简析题第34题中的第(3)问;2013年中的第35题围绕分配公平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36题则以欧盟与法国问题来启发学生对中国问题的思考。而这也告诉广大一线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总之,新课改为高中政治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高考也在力求以新课改理念为出发点,通过考试这一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正确理解新课改理念,正确看待政治高考,创新教学才能实现教学效率的稳步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袁妮)
一、基础知识必不可少
传统高考中的考查多以纯知识的查为主,于是,教学中教师也就走向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忽视了知识和生活、知识和应用之间的关系,导致一些学生虽然在考试中能获得一定分数,却不能灵活地应用知识。而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则提倡“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不难看出,新课改下的政治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立足学生实际,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那这是否就意味着学科知识不重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从2007年到2013年的江苏高考试题分析中不难发现,在对学生基础知识考查过程中,试题从传统的考书本知识过渡到了以生活为出发点而拓展学生的认识范围上。如2007年的第39题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以小摊贩和城管之间存在的问题为背景,要求学生根据其他国家的整治经验,提出如何解决我国城管与小摊贩之间矛盾的建议;2010年的第7、9、11、25、26题直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外,其他题目都通过时政热点、古诗文、漫画、名言警句、图片图表等素材创设有意义的情境,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整体上看江苏政治高考的特点依然是稳中有变,题目灵活,思维量较大,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而以学科知识为出发点,结合生活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应用。
二、技能培养是关键
高中政治新课标中指出,政治课堂教学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新课改理念所要求教师做的,是要转变学生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模式,过渡到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而这一点要在考试中得到体现,就需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技能、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考查为主。
2007年的考卷就体现了知能并重、体现变化、突出能力的特点,如第35题江苏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以及第37题辨析题——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都体现了当年的考纲变化点;在辨析题第36题中,以公民纳税义务为背景,综合经济学和政治学考查。在2010年的考卷中,如选择题除13、18、24、30题可以从课本直接获得答案外,其余各题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评析能力。34题是一道以江苏省GDP和财政收支情况以及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为背景材料的简析题。2013年的考卷中,选择题涉及黄金价格、中小企业、贸易摩擦、民主政治、食品安全、中国梦等热点问题,主观题则以城镇化、收入分配公平、欧盟与法国、工业化为载体,设置情境,引发问题。如第34题以城镇化、35题以收入分配问题两个长效热点为背景,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从这里不难看出,教师在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方式进行学习时,不仅要通过讨论、交流来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还要注重通过拓展应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能力培养是核心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是新课改中政治课的一大特点。只有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做到了这一点,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毕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现实生活进行的。
从近几年政治高考的命题来看,试题在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也注重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来引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2010年简析题第34题中的第(3)问;2013年中的第35题围绕分配公平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36题则以欧盟与法国问题来启发学生对中国问题的思考。而这也告诉广大一线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总之,新课改为高中政治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高考也在力求以新课改理念为出发点,通过考试这一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正确理解新课改理念,正确看待政治高考,创新教学才能实现教学效率的稳步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