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海经》和苏汉臣款《搜山图》的神怪异兽造型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zhiyou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神怪异兽文化源远流长,应运用到实践中以实现生产型保护,本文通过对《山海经》和苏汉臣款《搜山图》的神怪异兽造型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陶瓷球形关节玩偶的平面设计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神怪异兽;《山海经》;《搜山图》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00-01
  前言:
  我国神怪异兽文化由来已久,自商周时代就出现了龙、风等古老神怪異兽,随着生产进步和认识提升,神怪异兽造型也随之改进完善。其中凝结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精神需求,蕴含哲人思想,对当前创作有极大参考意义。
  同样,作为各国创作的重要参考经验,各类神怿异兽造型广泛用于商业领域。但由于时代变迁和外来文化的涌入,我国神怪异兽文化的处境不容乐观,亟待深入研究运用。
  本文对《山海经》中的神怪异兽造型梳理研究,试探究其整体风格和艺术手法,深入思考其典型人物中寄托的精神追求,兼采苏汉臣款《搜山图》的讽喻风格和《诗经》、《楚辞》中的文字描写,为陶瓷球形关节玩偶的本土化造型设计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
  1、《山海经》的神怪异兽造型分析
  1.1《山海经》的造型特点与整体风格
  《山海经》系古代地理类史书,内容繁杂,记载动物一百二十七种,其用图像叙事,图文并茂的写作方式为后世研究神怪异兽造型提供了极大便利。
  其中所载神怪异兽看似荒诞且超出常理,但仍以现实生活作参考,是古代人民基于现实生活的地理环境、社会现状及精神追求对动物形象的再创造,是“用已知的实际动物作基础,添加想象的描述,勾勒出未知生物的轮廓”。其造型特点主要分为兽加兽、兽加人、人或兽的异化三种类型。人的异化和兽的异化大多是通过“添加”、“删去”及“夸张”三种方法达成,例如“以乳为目,以脐为口[2] ”的刑天即是通过删去“首”的作用达成异化效果。究其整体风格,《山海经》版本众多但神怿异兽多造型古朴、笔触细腻,颇有写实之风。在创作中沿袭其古朴之美,气势浑厚、笔触精细是神怪异兽造型再创造的重点。
  1.2《山海经》的精神内涵
  神怪异兽的创造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息息相关,多数形象被赋予趋吉避凶的内涵,用作图腾、镇宅等,张道一先生认为吉祥文化“是在现实与幻想中出生和成长的[2]”,神怪异兽的形象可与之类比,例如书中的长右“状如禺而四耳”“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是“以一种不合常理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理性之外的愿望”。
  简言之,《山海经》中神怪异兽的精神内涵表现了人类的原型经验,由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活跃在每个人的灵魂中,在创作中有意出现同一母题的作品有利于唤醒观赏者的原型记忆,从而获得更多认同感和审美情趣。
  2、苏汉臣款《搜山图》的讽喻特征
  苏汉臣款《搜山图》为宋末元初本,取自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杂剧》,讲二郎神误放二妖后捉回,但不再称颂英武正义而表现“杀气腾腾万道光,鬼怪山精遍地亡”的场而,妖怿被置于被欺凌者的位置,给观者不同的感受。出现这一效果与作者在神怪形象的处理上有极大关系。
  在《搜山图》中,作者对天兵天将、山中精怪进行了人格化处理。天兵天将手持刀剑,个个凶神恶煞,而山中精怪类型众多,多为牛首人身、狼首人身的妖怿,都被迫得四处奔逃。众妖看似恐怖,但与其慌忙无依的境地相结合后颇具艺术效果,如强大妖怪与天兵天将的对峙,山中之王老虎作为被欺凌者的一员,在绝对力量面前,即使是百兽之王也无法与之抗衡,无法护住兔、羊等弱势群体,作者在此处的设计具有悲剧色彩。
  了解创作背景不难发现,上身赤裸、身穿兽皮是宋元少数民族的典型形象,大髻大梳是宋代女子典型装束,作者有意将神话与时代风尚糅合,显然是模拟封建社会中的搜捕活动,天兵天将为邪恶官兵,山中精怪是无辜的普通百姓。作者借传奇之事讽喻世情世态,其传说与时代结合的造型设计思路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3、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造型设计
  本次研究对神怪异兽的造型设计有三点启示,一是沿袭《山海经》的古拙之趣和浑厚气势;二是挖掘《山海经》中具有精神寓意的形象以唤醒观者的原型记忆;三是学习《搜山图》的讽喻特征,了解当代审美倾向,增强作品时代气息。
  经过市场调研和对比研究,《山海经》中兽加人的形象更贴合现代审美,例如羽民拥有翅膀,尚能飞翔,与古而有之的飞天梦想一脉相传,又因飞得不远始终练习,其处境与当代处于拼搏阶段的青年一代类似,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但始终不轻言放弁,因此更易唤醒观者的认同感。
  需要注意的是,《山海经》中对羽民的造型塑造仍缺乏雕琢,不易迎合当代审美,但大量古代作品中对女性的描写为其变形提供可能性,如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乘赤豹兮从文狸”,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对整体风格有所启发,而《诗经·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洛神赋》“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早露”“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人物形象既有古典气质又贴合现代审美,具有一定
  参考意义。
  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当代的神怿异兽造型应借鉴其塑造艺术,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把握时代脉搏,探寻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的平衡点,不断反思研究、使神怪异兽文化再次走入人们视线。
  注释:
  [1]张道一.吉祥文化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38
  参考文献:
  [1]谢地.《山海经》中古今妖怪艺术形象的分析及应用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16
  [2]戴子喻.苏汉臣款《搜山图》创作意图探究[J].美与时代(中),2017(07)
其他文献
摘要:自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以来,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百年孤独》为代表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寻根文学、新笔记小说、西藏作家群等的创作均与其有着密切联系。而寻根文学代表作家韩少功在《爸爸爸》中充分吸收拉美文学经典的同时结合了中国文学特点,创造了无父、无脑、无识的丙崽形象。而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到作品中极少出现的女性,文中锁定的母亲形象——丙崽娘,是孕育了丙崽的母体,同时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中,一直飘荡着荷花的清香。自从《诗经》中出现了吟咏荷花的诗句之后,荷花就时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端。宋代咏荷词数量十分丰富,本文拟从宋代咏荷词中的荷花意象、情感意蕴、文人心态三个方面来探究宋代咏荷词的书写。  关键词:咏荷词;高洁;精神力量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94-01  古典诗词中对荷花的
摘要: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被称为豪放派著名词人。其一生经历了八贬八谪,却造就了其宠辱不惊、豁达乐观的性格,苏轼的诗、词、散文在文学史上都有着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水调歌头》一直被人传唱至今,拥有着近千年的历史。这位文学巨匠的诗词拥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水平,其文豪放洒脱、清新豪健、独具风格。而这篇《水调歌头》极富诗意与美感。表达了人类情感的思乡情感的共性,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被誉为
摘要:20世纪认知语言学蓬勃而生,随着一种新的学科的兴起,人们不可避免的会将传统与新兴相结合。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经验息息相关,而古诗词可以说是人类丰富经验和认知的一种传递,为此认知语言学为传统诗歌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中象似性理论对此颇有贡献。  关键词:象似性理论;古诗词;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
摘要:我国魏晋时期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英国“湖畔派”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都是抒写自然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对现实不满,渴望返璞归真,追求高洁的宁静生活。然而由于两人所处国度不同,在文化背景、亲身经历等方面不同,因而所抒写的自然诗歌在语言表达、精神内涵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从“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两个方面分析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歌的差异。  关键词;陶渊明;华兹华斯;自然诗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