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3—6年级词汇教学探究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x5428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词汇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长期以来,教师上课时领读单词,学生跟读,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背词汇的拼写及其含义,然后下节课再进行听写成为大多数教师平常教学中的处理方法。这种方式脱离语言环境,割裂单个单词,学生理解不透。因此笔者针对此种现象提出三个层次的词汇教学模式并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三种层次;课型
  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对某一知识的教学目标分为六个主要类别,即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笔者大胆对小学英语3—6年级词汇教学提出三个层次的词汇教学模式:OV to NV(old vocabulary to new vocabulary,词汇学习的以旧带新)教学模式研究;VIPT(vocabulary in passage teaching,词汇在文章中的教学)教学模式研究以及VIDU(vocabulary in development and use,词汇的拓展与运用)教学模式研究。这三种模式刚好回应了学习外语的三个主要途径:“picking language up”、“focusing on form”和“interacting with others”。
  针对目前小学英语老师对词汇处理的现状,笔者专门调查了本镇(番禺区沙湾镇)的一些小学英语教师。在30位受访教师中,有23位谈到,他们在平常教学中的词汇处理方法为:教师上课时领读单词,学生跟读,有的生词给出中文意思,有的让学生猜测含义,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背词汇的拼写及其含义,然后下节课再进行听写。在访谈中有位老师指出:“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课文一般都比较长,且比较难,完成文章教学任务时间就已经比较紧了,因此词汇教学往往有点仓促,走过场的感觉。”这种轻描淡写的词汇教学犹如蜻蜓点水,教师讲解不深,学生领悟不透。而蜻蜓点水式的词汇教学方法忽视了对词汇应有的训练,无形中将单词划成一个个孤立的部分,完全脱离语言环境,不能给学生更多机会对语言的用途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处理,也无法实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交际。
  据研究表明,学习外语的三个主要途径是“picking language up”、“interacting with others”和“focusing on form”(Mary Spratt, Alan Pulverness, Melanie Williams:The TKT Course)。同时,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对某一知识的教学目标分为六个主要类别,即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六个类别形成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层次。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理论对英语词汇学习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和交际。识记是指记住单词的拼写、发音、词义;领会是指知道单词的词性、构成、方式、用法等;应用是指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准确运用单词;交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词汇交流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笔者大胆对小学英语3—6年级词汇教学提出三个层次的词汇教学模式:OV to NV(old vocabulary to new vocabulary,词汇学习的以旧带新)教学模式研究;VIPT(vocabulary in passage teaching,词汇在文章中的教学)教学模式研究以及VIDU(vocabulary in development and use,词汇的拓展与运用)教学模式研究。而这三种层次的词汇教学模式体现了“expose(暴露)”、“motivation(驱动)”、“interaction(交际)”、“silent period(内化期)”、“playing and experimenting with new language(体验和使用语言)”,这些特点就是L1(the first language)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几个重要学习方式。“The younger they are the more they benefit from learning language in the same ways as L1 learners learn.”(Mary Spratt, Alan Pulverness, Melanie Williams:The TKT Course)
  OV to NV词汇教学模式是词汇教学的初始阶段,它的主要目的是对新学词汇进行初次感知并解决词汇的音、形和义。它建立的主要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根源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研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而维果斯基观点中,最为人熟悉的就是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和搭支架(scaffolding)。OV to NV的课型解释如下:OV指的是old vocabulary(旧词汇),而NV则指new vocabulary(新词汇)。OV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已有的图式,他们利用这些已有的图式(包括单词的拼读规则,单词的构词方法,单词的近义词等等)去接触NV。在这个过程中,当他们发现旧的图式帮助不了他们认识新单词时,他们就会根据新信息修改已有的图式,这种就叫顺应。最后在这种不顺应产生的不平衡又再次找到平衡时就叫平衡作用。在学习reporter, gold, well done, setter和record时,可以利用以前所接触ter, old, well, or的发音来尝试读出以上新单词的读音;老师甚至可以利用good来解释well done。一开始学习时,学生不能单独完成学习词汇的任务,但是在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下,他们就将词汇学会了,这也体现了“最近发展区”和“搭支架”理论。但是,别忘了这些所学的单词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能够承载这些词汇的情景。我当时用了书上两幅图:男子乒乓球团体拿冠军时的合照和孙杨游泳拿冠军颁奖的照片。有了这两幅图,我用“picture talking”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运用旧知识、复习旧知识、尝试用新知识(多数是已经预习的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活跃起来并且无形中习得了新词汇。   而VIPT课型注重突出词汇在课文中的处理,这算是词汇的进一步巩固与理解。它的全称是vocabulary in passage teaching。它的基础理论是英语情境教学。英语情景教学法指的是以情境教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铺设情境,实现达到语言交际的目标。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将言、行、情境融为一体,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它主张教学要为用语言进行有效实践创造条件,要把学习手段与其最终的为交际的目的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让我想起了王初明教授所提出的“学相伴,用相随”原则(简称“学伴用随原则”)。学过的语言知识能否用出来,用出来是对还是错,决定于语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什么语境相伴。我们将此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关联现象称为“学相伴,用相随”原则,简称“学伴用随原则”,这是指导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普适原则。借助这个原则进行教学,我们使得学生所学的语言获得语境相伴,学生可借助语境,超越其语言产出能力,理解并获取新的语言信息;紧接着的语言产出,可促使学生与所理解的语言协同,从而扩张现有的语言能力,效果通常能够随即显现。在这个课型中,课文就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大情景,词汇在这个第二次情景中的重现让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学习体验。这种体验已经不是停留在音、形、义上,而是对词汇的用法。对词汇用法的体验为学生以后进行生活交际铺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情景之下,老师可以引领学生对语言进行一些总结,如找出表达功能性的语言,表达某一个话题的语言,句子中的语法或句子结构等等,或许我们也可以称之为intensive reading(精读)。
  最后的VIDU课型是体现学生最高层次的词汇学习过程。它的全称是vocabulary in development and use。在这个过程中,重点体现学生能用词造句,也就是“七嘴八舌”,在这堆“七嘴八舌”中,学生选择性地使用句子组句成篇,从而回归词汇在语境中的使用,把词汇“生命本色”亮出来。它的难度很大,挑战性也很高,但是意义影响非常长远。
  回顾这三种层次的课型,它们的主线是expose。在OV to NV中,既有旧词汇的expose也有新词汇的expose。新词汇的第二次expose在VIPT中得到实现,并获得进一步的学习。最后一次的expose则体现在VIDU中。学生无论是学习L1(the first language)还是L2(the second language)都需要大量以及重复的语言暴露(expose)。在这种expose之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单词的meaning、form and use。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会发生,想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运用某个词汇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的。在这个过程里,假如老师能够不断提供词汇expose的机会的话,学生将会越快完成这个过程。同时也回应了学习外语的三个主要途径:“picking language up”、“focusing on form”和“interacting with others”。
  最后,我想引用一段话来结束词汇教学的设想。“Whether we are learning our first or second language, we often recognize a word before we can use it. A teacher usually teaches learners key(important) words and exposes them to many more. The learners pick these words up, initially only recognizing their meaning, then eventually using them productively. ”这是来自The TKT(Teaching Knowledge Test) Course Module 1里Lexi教学的观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潘云梅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处理:循环与提升[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双体现,共发展”思想指导下,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力图打造“智慧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学相长、相约成功”的共为课堂。“共为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智力开发和后续学力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共为课堂”合作学习小组从构建、教师的角色、评价方式、成效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关键词】共为课堂;合作学习小组;评价  学校就“小组合作学习”模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经典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积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凝聚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学经典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引入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让经典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绚烂绽放,是当下经典诵读文化教育价值的最好体现。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课堂;
【摘 要】儿童文学阅读课是一个能为学生增加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提供阅读交流渠道的重要平台。教师应通过说、读、写、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丰富的书籍中深入学习,积累好词佳句,使学生感悟道理,分享心得,收获阅读的快乐。  【关键词】儿童文学;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是推进儿童文学阅读最有效的途径。随着学生主动阅读的个体阅读行为的形成,学校、教师应想方设法开展各种有效的阅读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有利于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活动也有所提高。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学科,其涉及面广,教学内容、题材丰富多样。因此,小学品德学科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在品德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微课的定义、在小学品德学科开发微课的意义以及微课的优点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初步探究微课在小学
为什么社会需要“好教师”?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这不但因为教育牵涉到千家万户,还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谈“教育”肯定离不开“教师”,国家、社会、家庭尤其需要“名师”、“好师”。可以说,“名师”、“好教师”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话题,古有万世之师表——孔子;现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能破坏教师职
圣贤书,是华夏先祖穷尽毕生的才气为我们后代子孙所治的一笔家业,用刘勰的话“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来赞美这笔家业是恰当的。它那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文采,正如林皋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厚重的文化让异国邻邦为之倾倒,我们没有理由弃之如敝屣。  人总有懈怠的时候,“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足以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心总有疲倦的时候,“高歌度与清风去,幽意自随流水春”自会解除我
【摘 要】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提高整个民族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时期我国“核心素养”的定义,然后分析了小学语文教育对培养民族核心素养的关键作用,最后提出了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核心素养包括“五大支柱”:学会求知(l
【摘 要】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经常在课堂教学中用到,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更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合作;形式多样;有效运用  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很早以前就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以四人小组、秧田式等形式进行。它可以充分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德育活动课程”应运而生。本文以赤岗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论述了赤岗小学在“立仁”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对于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开发的研究实践。  【关键词】立仁;德育活动;课程开发  “活动课程”最早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杜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活动课程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和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
【摘 要】舞蹈教育,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和经验,以此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舞蹈文化和舞蹈教育機制应该相互作用、相互交织,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妙的作品,才能使观众进入玄妙的、美的舞蹈世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