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是传播文明、民主和科学的地方,应该充满民主精神。随着我国社会民主建设进程的发展,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大学教育工作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越来越少:上课不主动举手发言,教师提问时许多同学面面相觑。自己在学习上的困难不愿意向老师袒露,教学环节明显缺失……本文通过分析总结阻碍着正常师生关系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
关键词:师生关系 沟通互动 交流平台
一.学生迫切需要一个和教师平等交流的平台
教学活动的过程总是与师生交流相伴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施教学,学生经历学习。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与学活动的场所。师生之间通过知识的教授与接受、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技能的指导与掌握等形式进行着互动。这些互动可以认为就是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关系是否畅通、融洽,是决定教学效果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教学效果高低的关键。
然而,在很多中小学,不仅是课下的交流,就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往往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大学教学中。有个孩子是某科科代表,老师若请她把课堂发言的同学记录下来。结果肯定是她的小本上总是那几个名字。相信上过小班选修课的教师与学生交流后也会得到类似的结论。师生缺少交流、沟通、互动,确实是中小学包括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外大量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学校表现,而且对学生今后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长远的作用。甚至在一项追溯性的研究中发现,具有爱心、关怀和鼓励等特点的教师所教的学生,日后所取得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高于不具备这些特点的教师所教的学生。
二.师生交流现状分析
经过分析,造成当今师生交流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过重的工作负担,使得老师信息超载,身心俱疲。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老师也会减少与学生的交流,以屏蔽信息,给自己留出一点点空间。师生关系的冷漠与疏离,本身就是教师精力"耗竭"的症状,而并不意味着他们原本就缺乏爱和关怀。美国有一项研究曾发现,在超过2000人的学校里,就会出现冷漠化的现象。而我们现在,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合班课的增加等都使得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
其次,学校管理的不合理导致师生交流缺失。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专业化的"流水线作业"的生产管理方式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及领域。教育领域似乎也是如此。当前大多数学校都在实行精细化管理,包括细化各种规章制度。拟定各类细则来引导、规范师生的言行,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前提,无可厚非。但细化必须有度,而且应当与实际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生产运行效率,教书育人才能取得好的成果。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够到位,管理过于僵化、教条。对于教职工人员的工作任务分配过于细化。例如,专业课老师只是强调带好专业课,而忽视了教师除了教书还有育人的职责。把更多的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工作推给辅导员。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与空缺,结果,无论从主观与客观上都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相互关心、交流、沟通的机会与平台。
再次,道德滑坡,人情冷淡是造成师生交流减少的社会环境。当今社会沉重的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导致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彼此关注关心帮助他人。人与人之间沟通少交流少,人情显得有些冷淡。这个大的社会环境对于尚处在求学树人阶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不良的影响。不要说是师生之间,既是对亲朋好友,青年学生也缺乏足够的交流与关注的机会。这也是师生交流少的一个原因。
三.师生交流的重新认知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师必须激励学生,用教师情感推动、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流而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我们的教师训练中,应不断教给老师们怎样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怎样处理自己的压力和情绪,怎样建构温暖互助的班级氛围,怎样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互动。这些都是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也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文化距离,使交流的内容和方式都产生错位。比如,很多老师仍然愿意扮演权威的角色,而学生更渴望平等的交流;学生喜欢的、关注的东西,老师可能不喜欢、不关注,"话不投机半句多",双方自然渐行渐远。治疗师生交流匮乏症,没有什么特效药。也许,预防比治疗更有效。通过外部调节,控制班级人数,减轻教师负担;改变教育评价机制,体现"全面发展"的理念;在教师培训中,帮助他们理解学生的需要和掌握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方法,多管齐下,才能慢慢有所转变。
四.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设想
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把讲的机会让给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请学生到讲台上为大家讲解,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方式。
Internet的诞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式与交流方式。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个交流平台。为师生之间提供了阐述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通过与学生在网上QQ聊天的交流方式,我的感受不再是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越来越多的学生问我的QQ号,和我在QQ上聊天与交流。便于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更真实的他们,也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大学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教学信息调查咨询制度等措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改革的机会以及更多的"知情权",从而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减少教学改革决策失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面对老师,学生总会有敬畏的心理,通过文字向老师进言就少了一点害怕,多了一份勇气。教学中值得改进的地方很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能使教师耳聪目明。如"这几天您讲得有点快,我跟不上,我问了几个和我基础差不多的同学,他们也有同感,能不能讲慢些,讲细些"。另外,教师豁达的心胸也是民主的体现。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独到见解,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小结就为他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老师在作业上写几句鼓励性评语常使同学产生成就感,这是提高学生进取心和创造性的良好契机。这种平等交流的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全面发展的素质。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的要求和难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先进行教育改革,积极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个人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不走形式主义,注重交流与沟通,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总之,构建大学师生交流平台,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多部门多方位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第一版。
【2】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教师实用心理学》. 开明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3】卢元锴等.《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9年6月第一版。
【4】戴晓娟.现代环境下大学师生关系的弊端与调适. 今日科苑,2008年10月。
作者简介:张丽(1978-),女,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硕士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吕茂(1971-),男,西安工业大学数理系,学历:本科,专业:物理应用。
关键词:师生关系 沟通互动 交流平台
一.学生迫切需要一个和教师平等交流的平台
教学活动的过程总是与师生交流相伴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施教学,学生经历学习。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与学活动的场所。师生之间通过知识的教授与接受、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技能的指导与掌握等形式进行着互动。这些互动可以认为就是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关系是否畅通、融洽,是决定教学效果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教学效果高低的关键。
然而,在很多中小学,不仅是课下的交流,就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往往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大学教学中。有个孩子是某科科代表,老师若请她把课堂发言的同学记录下来。结果肯定是她的小本上总是那几个名字。相信上过小班选修课的教师与学生交流后也会得到类似的结论。师生缺少交流、沟通、互动,确实是中小学包括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外大量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学校表现,而且对学生今后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长远的作用。甚至在一项追溯性的研究中发现,具有爱心、关怀和鼓励等特点的教师所教的学生,日后所取得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高于不具备这些特点的教师所教的学生。
二.师生交流现状分析
经过分析,造成当今师生交流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过重的工作负担,使得老师信息超载,身心俱疲。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老师也会减少与学生的交流,以屏蔽信息,给自己留出一点点空间。师生关系的冷漠与疏离,本身就是教师精力"耗竭"的症状,而并不意味着他们原本就缺乏爱和关怀。美国有一项研究曾发现,在超过2000人的学校里,就会出现冷漠化的现象。而我们现在,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合班课的增加等都使得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
其次,学校管理的不合理导致师生交流缺失。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专业化的"流水线作业"的生产管理方式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及领域。教育领域似乎也是如此。当前大多数学校都在实行精细化管理,包括细化各种规章制度。拟定各类细则来引导、规范师生的言行,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前提,无可厚非。但细化必须有度,而且应当与实际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生产运行效率,教书育人才能取得好的成果。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够到位,管理过于僵化、教条。对于教职工人员的工作任务分配过于细化。例如,专业课老师只是强调带好专业课,而忽视了教师除了教书还有育人的职责。把更多的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工作推给辅导员。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与空缺,结果,无论从主观与客观上都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相互关心、交流、沟通的机会与平台。
再次,道德滑坡,人情冷淡是造成师生交流减少的社会环境。当今社会沉重的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导致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彼此关注关心帮助他人。人与人之间沟通少交流少,人情显得有些冷淡。这个大的社会环境对于尚处在求学树人阶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不良的影响。不要说是师生之间,既是对亲朋好友,青年学生也缺乏足够的交流与关注的机会。这也是师生交流少的一个原因。
三.师生交流的重新认知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师必须激励学生,用教师情感推动、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流而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我们的教师训练中,应不断教给老师们怎样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怎样处理自己的压力和情绪,怎样建构温暖互助的班级氛围,怎样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互动。这些都是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也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文化距离,使交流的内容和方式都产生错位。比如,很多老师仍然愿意扮演权威的角色,而学生更渴望平等的交流;学生喜欢的、关注的东西,老师可能不喜欢、不关注,"话不投机半句多",双方自然渐行渐远。治疗师生交流匮乏症,没有什么特效药。也许,预防比治疗更有效。通过外部调节,控制班级人数,减轻教师负担;改变教育评价机制,体现"全面发展"的理念;在教师培训中,帮助他们理解学生的需要和掌握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方法,多管齐下,才能慢慢有所转变。
四.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设想
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把讲的机会让给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请学生到讲台上为大家讲解,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方式。
Internet的诞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式与交流方式。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个交流平台。为师生之间提供了阐述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通过与学生在网上QQ聊天的交流方式,我的感受不再是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越来越多的学生问我的QQ号,和我在QQ上聊天与交流。便于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更真实的他们,也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大学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教学信息调查咨询制度等措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改革的机会以及更多的"知情权",从而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减少教学改革决策失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面对老师,学生总会有敬畏的心理,通过文字向老师进言就少了一点害怕,多了一份勇气。教学中值得改进的地方很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能使教师耳聪目明。如"这几天您讲得有点快,我跟不上,我问了几个和我基础差不多的同学,他们也有同感,能不能讲慢些,讲细些"。另外,教师豁达的心胸也是民主的体现。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独到见解,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小结就为他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老师在作业上写几句鼓励性评语常使同学产生成就感,这是提高学生进取心和创造性的良好契机。这种平等交流的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全面发展的素质。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的要求和难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先进行教育改革,积极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个人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不走形式主义,注重交流与沟通,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总之,构建大学师生交流平台,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多部门多方位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第一版。
【2】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教师实用心理学》. 开明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3】卢元锴等.《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9年6月第一版。
【4】戴晓娟.现代环境下大学师生关系的弊端与调适. 今日科苑,2008年10月。
作者简介:张丽(1978-),女,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硕士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吕茂(1971-),男,西安工业大学数理系,学历:本科,专业:物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