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完善自我;在教学技能上也要下苦功。多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学习他们授课技巧.要善于总结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利用化学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这一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周围环境相关的化学教学资源,在农村初中化学课堂中寻找亮点。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课堂亮点
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要数初中的化学教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甚至终身的化学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农村的学生因受到师资和资源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起点比城市的学生低。因此,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让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现状
1.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
在農村中学,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师仍将自己定位于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他们对知识进行有条不紊的说教,对实验进行示范性的演示或讲解,学生只需记忆、模仿。教师始终扮演着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是配角、听众或观众。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体验知识获得的权利,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应试高手,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
在农村中学,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不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还是表现为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少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探究性教学,但流于形式,在探究活动中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而是由教师解释一下就得出答案。在实验课上不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而是教师预先告之实验方案,然后由学生照方抓药式地验证实验。这样做表面上看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实际上仍然是教师独占讲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3.学生学习方式单一
由于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大部分农村学生不能从网上、书刊上接触更多的化学知识,因而对一些工农业生产上的化学工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少见寡闻,他们所接触到的化学知识均来自教材介绍、教师讲授,这使得探究性学习难以实施。同时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制约,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问什么就答什么,学生不会质疑、思考为什么,更不会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因此,接受性学习方式仍然是目前农村学校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二、用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寻找课堂亮点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化学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农村学校实验条件有限,可能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教师应自己设法解决。如:在分组实验中缺少滴管,就自己动手拉制滴管;缺少石灰石就到当地的采石场去找,没有过氧化氢、酒精、橡胶导管就到镇上卫生院购买;制取氢气时没有启普发生器,就用一个烧杯和一只破了底的试管控制产生氢气的速度;做分子扩散实验缺少品红,就用高锰酸钾、红墨水代替;缺少细铁丝、细铜丝、生锈铁钉等,平时收集废旧铁丝网、石棉网、老化电线、生锈铁线和生锈铁钉等,再做适当处理后使用;还有缺少小刀和剪刀等,通知学生自带;如在讲“原子的结构”时,实验室没有原子模型,就用黄、白两种颜色的乒乓代替原子核上的质子和中子做成模型,直观演示了它们的结构。克服这些困难,完成初三化学实验教学。
由于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必然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些探究实验放手让学生课后完成,开辟第二课堂。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又能充分利用一些废弃材料。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吸管作导管)、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解决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材料不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实践证明,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地利用周围的一些废弃物品,自己动手制作仪器,自己动脑设计实验,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同时,教师在第二课堂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除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课堂亮点
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要数初中的化学教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甚至终身的化学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农村的学生因受到师资和资源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起点比城市的学生低。因此,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让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现状
1.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
在農村中学,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师仍将自己定位于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他们对知识进行有条不紊的说教,对实验进行示范性的演示或讲解,学生只需记忆、模仿。教师始终扮演着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是配角、听众或观众。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体验知识获得的权利,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应试高手,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
在农村中学,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不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还是表现为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少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探究性教学,但流于形式,在探究活动中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而是由教师解释一下就得出答案。在实验课上不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而是教师预先告之实验方案,然后由学生照方抓药式地验证实验。这样做表面上看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实际上仍然是教师独占讲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3.学生学习方式单一
由于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大部分农村学生不能从网上、书刊上接触更多的化学知识,因而对一些工农业生产上的化学工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少见寡闻,他们所接触到的化学知识均来自教材介绍、教师讲授,这使得探究性学习难以实施。同时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制约,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问什么就答什么,学生不会质疑、思考为什么,更不会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因此,接受性学习方式仍然是目前农村学校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二、用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寻找课堂亮点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化学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农村学校实验条件有限,可能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教师应自己设法解决。如:在分组实验中缺少滴管,就自己动手拉制滴管;缺少石灰石就到当地的采石场去找,没有过氧化氢、酒精、橡胶导管就到镇上卫生院购买;制取氢气时没有启普发生器,就用一个烧杯和一只破了底的试管控制产生氢气的速度;做分子扩散实验缺少品红,就用高锰酸钾、红墨水代替;缺少细铁丝、细铜丝、生锈铁钉等,平时收集废旧铁丝网、石棉网、老化电线、生锈铁线和生锈铁钉等,再做适当处理后使用;还有缺少小刀和剪刀等,通知学生自带;如在讲“原子的结构”时,实验室没有原子模型,就用黄、白两种颜色的乒乓代替原子核上的质子和中子做成模型,直观演示了它们的结构。克服这些困难,完成初三化学实验教学。
由于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必然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些探究实验放手让学生课后完成,开辟第二课堂。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又能充分利用一些废弃材料。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吸管作导管)、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解决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材料不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实践证明,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地利用周围的一些废弃物品,自己动手制作仪器,自己动脑设计实验,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同时,教师在第二课堂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除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形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