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重从课前预习、课始导入、课中讨论、课尾总结、课后拓展等五个环节来阐述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有效做法与成功经验,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引领学生 享受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3.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如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被大多数的师生所接受,但如何才能构建真正高效的课堂这一问题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索。其实,我们的课堂,不在乎教师教了多少,关键在于学生学了多少。而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获取知识是最快乐,也是最有效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发展?
一、课前预习,引导探究
课前预习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带着问题尝试自主学文,并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过程。我首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文、精思。其次是教给学生预习的一般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圈划出重点词句,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或语句,可以在书上用一些自定义的符号标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重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第三是引导学生运用“四读探究”预习法:
1.初读探究、感知整体。要求学生先弄清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思考文章可能写些什么内容;然后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理解;读完想想整篇课文讲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查阅资料,理解时代背景。如预习《草船借箭》一文,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谁向谁“借”箭?怎么“借”的?“借”到箭没有?“借”了箭还不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探索,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接着还让学生从书籍中或网上查阅有关诸葛亮、周瑜和鲁肃的故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再读探究、理解内容。让学生先逐句逐段地读,读后想一想,每一句话、每一段话都讲的是什么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提问探究。如预习《草船借箭》一文,学生初读后,让其再读课文,引导质疑: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诸葛亮为什么接受造箭任务并愿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③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周瑜怎么做?④诸葛亮为什么把借箭时间定在三天后的四更时候?借箭经过怎样?⑤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这样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细读探究、把握中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理清文路,把握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谈碰壁”一段比较深奥难懂,着重引导学生多读,读后质疑:①什么叫“碰壁”?②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碰壁”?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4.品读探究、感悟真情。学生选择精彩的片断或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真情,在读中升华情感。
二、课始导入、激发探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新课导入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态势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如课文《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
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同学们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生: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了。
师:有一只聪明的鸟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喝到水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
这样采用直观演示法导入新课,不仅为学生理解新课提供了材料,而且能引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三、课中讨论,合作探究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觉。”这点明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意义。通过讨论、交流与合作,可以提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提升学习的效果。比如,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曹操用铁索连船的决策利弊”展开讨论。自主发表意见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弊大于利”,并从文中找到具体语句加以说明,这让人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种认识无疑是肤浅、片面的。这时,教师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曹操可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真的很笨吗?”在汇报交流时就有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原先的分析太过片面,曹操并不笨,并从曹操的角度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接着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l)铁索连船是曹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作出的最合理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也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的机会很少;(3)铁索连船还可以增加战斗力。经过争议后,学生达成了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有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键在于曹操是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在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进入到了更高的层面,产生了新的见解,阅读活动得以纵深发展。
四、课尾总结,深入探究
课尾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简要归纳概括,提出问题讨论探究。如学习《称象》一文,在结束前,老师提问: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有没有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呢?问题一出,同学们有的瞪大眼睛思考,有的在小声议论,这时老师就势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 课后阅读,拓展探究
课后,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己对课上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再整理。一方面將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另一方面,拓展原有的知识领域。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再次带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整理后的资料回到广阔的生活空间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如学完《草船借箭》一文后,学生又提了许多问题,包括本课以外的诸多问题。如“既然周瑜要杀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找借口?”“借箭之后,周瑜和诸葛亮还较量吗?”等待。以此为契机,我顺势引导:“阅读这类历史性的文章,只限于一个小故事是不能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涵的,还需要了解更多与本故事相关的背景,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可以阅读《三国演义》,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制作一份手抄报,以便更好地为大家的学习提供帮助。”当学生递上一份份“报纸”: 《借箭以后》、《三国人物》、《周瑜之死》……我真为学生的这种拓展探究叫好。
更令人高兴的是,班里的几个爱好表演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课本剧。在大伙的帮助下,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使文中的几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引领学生 享受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3.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如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被大多数的师生所接受,但如何才能构建真正高效的课堂这一问题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索。其实,我们的课堂,不在乎教师教了多少,关键在于学生学了多少。而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获取知识是最快乐,也是最有效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发展?
一、课前预习,引导探究
课前预习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带着问题尝试自主学文,并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过程。我首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文、精思。其次是教给学生预习的一般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圈划出重点词句,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或语句,可以在书上用一些自定义的符号标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重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第三是引导学生运用“四读探究”预习法:
1.初读探究、感知整体。要求学生先弄清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思考文章可能写些什么内容;然后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理解;读完想想整篇课文讲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查阅资料,理解时代背景。如预习《草船借箭》一文,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谁向谁“借”箭?怎么“借”的?“借”到箭没有?“借”了箭还不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探索,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接着还让学生从书籍中或网上查阅有关诸葛亮、周瑜和鲁肃的故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再读探究、理解内容。让学生先逐句逐段地读,读后想一想,每一句话、每一段话都讲的是什么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提问探究。如预习《草船借箭》一文,学生初读后,让其再读课文,引导质疑: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诸葛亮为什么接受造箭任务并愿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③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周瑜怎么做?④诸葛亮为什么把借箭时间定在三天后的四更时候?借箭经过怎样?⑤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这样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细读探究、把握中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理清文路,把握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谈碰壁”一段比较深奥难懂,着重引导学生多读,读后质疑:①什么叫“碰壁”?②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碰壁”?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4.品读探究、感悟真情。学生选择精彩的片断或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真情,在读中升华情感。
二、课始导入、激发探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新课导入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态势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如课文《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
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同学们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生: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了。
师:有一只聪明的鸟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喝到水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
这样采用直观演示法导入新课,不仅为学生理解新课提供了材料,而且能引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三、课中讨论,合作探究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觉。”这点明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意义。通过讨论、交流与合作,可以提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提升学习的效果。比如,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曹操用铁索连船的决策利弊”展开讨论。自主发表意见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弊大于利”,并从文中找到具体语句加以说明,这让人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种认识无疑是肤浅、片面的。这时,教师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曹操可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真的很笨吗?”在汇报交流时就有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原先的分析太过片面,曹操并不笨,并从曹操的角度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接着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l)铁索连船是曹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作出的最合理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也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的机会很少;(3)铁索连船还可以增加战斗力。经过争议后,学生达成了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有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键在于曹操是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在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进入到了更高的层面,产生了新的见解,阅读活动得以纵深发展。
四、课尾总结,深入探究
课尾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简要归纳概括,提出问题讨论探究。如学习《称象》一文,在结束前,老师提问: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有没有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呢?问题一出,同学们有的瞪大眼睛思考,有的在小声议论,这时老师就势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 课后阅读,拓展探究
课后,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己对课上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再整理。一方面將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另一方面,拓展原有的知识领域。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再次带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整理后的资料回到广阔的生活空间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如学完《草船借箭》一文后,学生又提了许多问题,包括本课以外的诸多问题。如“既然周瑜要杀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找借口?”“借箭之后,周瑜和诸葛亮还较量吗?”等待。以此为契机,我顺势引导:“阅读这类历史性的文章,只限于一个小故事是不能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涵的,还需要了解更多与本故事相关的背景,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可以阅读《三国演义》,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制作一份手抄报,以便更好地为大家的学习提供帮助。”当学生递上一份份“报纸”: 《借箭以后》、《三国人物》、《周瑜之死》……我真为学生的这种拓展探究叫好。
更令人高兴的是,班里的几个爱好表演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课本剧。在大伙的帮助下,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使文中的几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