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利用动手操作来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动手操作是最佳的途径之一.
案例:等腰三角形.
教师: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看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是等腰三角形.
教师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学生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师: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教师引导学生折纸):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AD所在的直线)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折叠后的图形,并回答问题.
教师纠正、指导后板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引导学生填表.
猜一猜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很感兴趣,指指点点,轻声交谈.
师:谁来回答?
生:两底角相等.
板书: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师:大家有没有其他发现?(2分钟后有许多同学举手)
生: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板书: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师:请同学们讨论研究,验证猜想.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
(3)如何证明?
学生讨论并完成.
师: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
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证法.
师:受性质1证明的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吗?
生:证明.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看到学生对性质比较熟悉,然后出示一道例题.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为组织者、指导者.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等腰三角形,进而提出概念,得出性质.假如由教师引入规范的形式化的概念和性质,然后对此进行语言分析,讲解其相应的操作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就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效率就低.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由此,我总结出动手操作有以下几点好处:
(1)动手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厌学”到“乐学”;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轻松的、有意思的、充满创意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一般来说,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无味、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直观感受,从而更好地探索,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了学习活动经验.
(3)动手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得出的结论可信性强,学生记忆深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提高了创新能力.
如何利用动手操作来提高课堂效率呢?
首先,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包括准备好易操作的实验材料;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操作要求、操作程序;提出问题.
其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引导得法、收放有度.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时机,把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语言表达充分结合起来,注重操作活动的“内化”,重视操作的反思,这样才能改变学生上课听、练的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动手操作是最佳的途径之一.
案例:等腰三角形.
教师: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看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是等腰三角形.
教师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学生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师: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教师引导学生折纸):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AD所在的直线)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折叠后的图形,并回答问题.
教师纠正、指导后板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引导学生填表.

猜一猜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很感兴趣,指指点点,轻声交谈.
师:谁来回答?
生:两底角相等.
板书: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师:大家有没有其他发现?(2分钟后有许多同学举手)
生: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板书: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师:请同学们讨论研究,验证猜想.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
(3)如何证明?
学生讨论并完成.
师: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
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证法.
师:受性质1证明的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吗?
生:证明.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看到学生对性质比较熟悉,然后出示一道例题.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为组织者、指导者.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等腰三角形,进而提出概念,得出性质.假如由教师引入规范的形式化的概念和性质,然后对此进行语言分析,讲解其相应的操作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就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效率就低.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由此,我总结出动手操作有以下几点好处:
(1)动手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厌学”到“乐学”;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轻松的、有意思的、充满创意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一般来说,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无味、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直观感受,从而更好地探索,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了学习活动经验.
(3)动手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得出的结论可信性强,学生记忆深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提高了创新能力.
如何利用动手操作来提高课堂效率呢?
首先,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包括准备好易操作的实验材料;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操作要求、操作程序;提出问题.
其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引导得法、收放有度.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时机,把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语言表达充分结合起来,注重操作活动的“内化”,重视操作的反思,这样才能改变学生上课听、练的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