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动物操作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an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利用动手操作来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动手操作是最佳的途径之一.
  案例:等腰三角形.
  教师: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看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是等腰三角形.
  教师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学生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师: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教师引导学生折纸):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AD所在的直线)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折叠后的图形,并回答问题.
  教师纠正、指导后板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引导学生填表.
  
  猜一猜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很感兴趣,指指点点,轻声交谈.
  师:谁来回答?
  生:两底角相等.
  板书: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师:大家有没有其他发现?(2分钟后有许多同学举手)
  生: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板书: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师:请同学们讨论研究,验证猜想.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
  (3)如何证明?
  学生讨论并完成.
  师: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
  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证法.
  师:受性质1证明的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吗?
  生:证明.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看到学生对性质比较熟悉,然后出示一道例题.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为组织者、指导者.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等腰三角形,进而提出概念,得出性质.假如由教师引入规范的形式化的概念和性质,然后对此进行语言分析,讲解其相应的操作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就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效率就低.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由此,我总结出动手操作有以下几点好处:
  (1)动手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厌学”到“乐学”;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轻松的、有意思的、充满创意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一般来说,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无味、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直观感受,从而更好地探索,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了学习活动经验.
  (3)动手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得出的结论可信性强,学生记忆深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提高了创新能力.
  如何利用动手操作来提高课堂效率呢?
  首先,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包括准备好易操作的实验材料;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操作要求、操作程序;提出问题.
  其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引导得法、收放有度.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时机,把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语言表达充分结合起来,注重操作活动的“内化”,重视操作的反思,这样才能改变学生上课听、练的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高考的压力,传统教学往往侧重化学知识及其解题技巧的讲授,课堂变得单调、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不高,积极性未得到充分发挥,这制约了学生化学学习与化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从日常生活切入,让学生从科学视角来理解社会生活,并从中获得化学知识,同时又可用化学知识对社会生活进行解释,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生活
一、问题提出  1.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受中考考试模式的影响,教育的目光过多地聚集于解答习题的能力,包括中考试卷中的实验题也是以书面表述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对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明显偏弱,对于实验的处理,偏重于要求学生记住实验现象和规律,实验的全过程和辅助教学的作用容易被教师忽略,致使实验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2.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千言万语说不清,
问题与教学是一个统一整体.教学环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又发掘新的问题等,推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就物理学科而言,物理教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教学,无论是普遍规律的发掘和诠释,还是自然法则的总结概括和应用,都包含了问题.  一、物理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  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境素材到具体内部实质意义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反科学常规;其次,设计的问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学前班升上来,许多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停留在学前班的基础上,存在的坏习惯较多,学习还没有独立性,特别是农村小学,学生的见世面比较窄,学习能力差,学生要掌握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特点.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就是将自由选择的机会重新归还给学生,把亲历、体验、发现、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一改传统授人以鱼,而直接由学生去发现或探索如何去渔.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途中的良友,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每一个学生的性兴趣爱好、气质性格以及生活背景都要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开
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是近年的高考的热点,也是高考的难点.那么,打开离子共存的金钥匙是什么呢?  一句话,能发生化学反应则不能共存.通常情况下,在溶液中能够发生四类反应.  1.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  例如,CO2-3、SO2-3、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 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  例如,Ba2 、Ca2 、Ag 等
在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互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互动中,教师也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加强教
期刊
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和学生实验三大类,其操作的要求和原则有所区别,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辅助提高我们的化学教学效果.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中学化学实验的具体操作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实验中,能否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地、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