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教育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创新 培养 认识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人才目标。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实验、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就是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既可以开发学生的空间知觉智能,又可以达到让学生自我认识,学会协调人际关系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从生活走向学习,从学习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平台。教材中的课题研究,为互动式教学提供了极好机会,课题研究以课内课外结合形式进行,做探索性实验,翻阅资料,小组讨论,科技制作,科普讲座,社会调查等,教师再对其进行指导。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以是小论文,科学报告;也可以是制作仪器,设备等。能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正确的指导,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任务是把它们开发出来。所以通过师生之间充分的交流、讨论和合作,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构建的质量。充分体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人的自立、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
2教师和学生的“双主”结合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理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努力寻求和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结合。宽松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开放性状态。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并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还要注意发现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点滴火花不被发现,则可能自生自灭,不成气候。如被发现并予以肯定,则可能受到激励而发扬光大。因此,我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特别注意,及时发现和挖掘,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在答疑、讨论的进行中,在作业、实验报告、考试试卷的批阅中,只要学生有新颖、独特思维的反映,我都绝不放过并及时对其肯定和表扬,这样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双主”结合的关键是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融。
3教学过程体现主动性、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必须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坚持主动性原则,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施加积极地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来说有不同的兴趣点,在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自己的评价,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想不让他们探持、创新都难。为此,教师应该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为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自觉创新打下基础。学习过程是与其他同学不断的探究、讨论、总结中完成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共同合作,才能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学习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活动性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应当注意的是,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同时,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加速知识的形成。
总之,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积极开展教改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 培养 认识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人才目标。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实验、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就是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既可以开发学生的空间知觉智能,又可以达到让学生自我认识,学会协调人际关系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从生活走向学习,从学习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平台。教材中的课题研究,为互动式教学提供了极好机会,课题研究以课内课外结合形式进行,做探索性实验,翻阅资料,小组讨论,科技制作,科普讲座,社会调查等,教师再对其进行指导。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以是小论文,科学报告;也可以是制作仪器,设备等。能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正确的指导,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任务是把它们开发出来。所以通过师生之间充分的交流、讨论和合作,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构建的质量。充分体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人的自立、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
2教师和学生的“双主”结合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理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努力寻求和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结合。宽松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开放性状态。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并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还要注意发现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点滴火花不被发现,则可能自生自灭,不成气候。如被发现并予以肯定,则可能受到激励而发扬光大。因此,我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特别注意,及时发现和挖掘,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在答疑、讨论的进行中,在作业、实验报告、考试试卷的批阅中,只要学生有新颖、独特思维的反映,我都绝不放过并及时对其肯定和表扬,这样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双主”结合的关键是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融。
3教学过程体现主动性、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必须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坚持主动性原则,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施加积极地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来说有不同的兴趣点,在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自己的评价,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想不让他们探持、创新都难。为此,教师应该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为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自觉创新打下基础。学习过程是与其他同学不断的探究、讨论、总结中完成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共同合作,才能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学习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活动性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应当注意的是,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同时,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加速知识的形成。
总之,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积极开展教改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