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江瑟瑟半江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er7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增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当然,新课改在进行中会遇到很多阻力,要克服传统教学种种弊端,需要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角色,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必须与时俱进,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一,“电”教学是否必要
  
  近年来,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运用电教手段,大力提倡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于是老师们想方设法使用带“电”的教学手段。这虽然值得肯定,但认为电教学手段运用得越多越好,无疑就又步入了误区。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刺激,但一旦多媒体等手段运用过多,就会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还会将学生的好奇心转移到屏幕上,其注意力就不能专注于文章之中,势必会破坏语文课“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之境界,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形象的思维训练,也就会削弱语言的弹性和张力,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课堂“有声有色”,课后“空空洞洞”的不良后果。
  
  二、将合作视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标志是否合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提到合作学习,课桌椅排成正方形。钉子形的四人、六人等合作形式便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讨论是讨论的常见形式,学生分组坐在一起,教室内讨论声响成一片,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只用了两三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更何况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实际只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常能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处于从属地位或配角地位的学困生,他们袖手旁观、坐享其成,或人云亦云,或一言不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汲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己的观点,甘作“看客”。这样,势必会使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
  再者,从合作学习的主体来看,前提应该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个体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任务而需要与别人合作时,才有合作的必要;从合作学习的内容看,要选择引起争论、需在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探究的问题,如果不看合作是否需要,分组讨论一个共同的、并不复杂的问题,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讨论无目的,这样的合作学习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只流于形式,并没有实现合作学习本质目的。目前课堂上的讨论多,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无疑给课改带来了可喜现象,但如果不从合作学习的本质目的去考虑,而把讨论作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教法改革的标签,长此以往,将会养成一种虚浮的教风和学风,学生实际阅读能力仍然无法得到有效培养,这种合作学习将是本末倒置的。
  
  三、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能否摒弃
  
  综观已经试用的新教材,所有的篇目都是从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宏观角度让学生总体把握,而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很少涉及,连课后的“研计与练习”也几乎是清一色的高屋建瓴式的理解分析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再看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课,自始至终都片面地关注课文的思想性,忽略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忽略了语文课的语文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工具性的东西在教材中是本来就存在的,如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写作等,口语交际、朗读、背诵等,观察、思考等,这些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这些都是教材中恒久不变的内容,语文课首先应该把目标锁定在这些上面,然后再说其他。因为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人文性则是各学科的共同属性,有些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生物课等,正是因为忽略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导致语文课基本属性的稀释、消解、淡化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四、该不该排斥接受式学习
  
  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中国教育的建设总是要从废墟上重新开始,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出现,人们就认为它将代替以往的学习方式,一棍子把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打入冷宫,把新的学习方式当作救世主。把它的功能随意地扩大了,新型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接受式学习”相比,的确存在优越性。但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入并不能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尽快地获得知识,如课文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词语意义、语法等“显性知识”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去进行控素,更何况时间也不允许什么都要自己去研究一番,朗读、背诵、“共同在场”的“接受式学习”还是具有它独特的魅力的。《课程标准》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要否定“接受式学习”或贬低其功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理应回归事物的本真,让“自主——全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和“接受式学习”共同渗透于我们语文学科的学习中。
  
  五、为追求课堂氛围。要不要运用“花边”修饰
  
  在新教材实验中,许多教师为了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而片面运用一些“花边”来加以修饰,如游戏、表演、画画、听唱、朗读、写作等,场面固然壮观,气氛也异常热烈,但一堂课短短四十五分钟,要读书,要思考,要表演,要画画,要听唱,甚至还要写作,只能是一地鸡毛,究其成效很是令人担心,更何况语文教学应该讲究整体性。不是出于实际需要或过多运用“花边”来修饰,势必会割裂课堂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而且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课堂上轰轰烈烈,课后脑中一片空白。
  
  六、该不该过于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想说、能说,我们就要费尽心思用激励性的话语去评价他们,无可否认,在这样的课堂关系之下,学生的精神主体得到了保证,然而,在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给其提供一个发表独立见解机会的同时,稍不留意便会出现矫枉过正的弊端。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正处于求知阶段,还不具备完全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都正确,当学生的见解、看法不甚正确甚至错误时,有些教师由于过分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对学生任何“富有创见”的发言给予否定的评价,对学生有失偏颇的思想不加以引导、纠正,乃至在一些关乎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问题上也只能不置可否,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的缺失。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许会越来越多,但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能正视这些忧思。能够正确认识推行新课改的重要意义,齐心协力,克服失误与不足,就一定能走出忧思,使这种全新的教学思想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使新课标逐步完善,蓬勃发展,充分显示出它的无穷魅力。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乳猪肝提取物 (LE)和阿霉素 (doxorubicin ,DXR)对裸小鼠肾包膜下移植BEL - 740 2肝癌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裸小鼠肾包膜下移植肝癌细胞 ,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