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幸运,我的教育生涯是在通师二附这块情境教育的发源地上开始的。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上,不仅有可敬可亲的李吉林老师,还有一支优秀的数学团队。他们就像辛勤的园丁,用汗水、智慧和激情,呵护着我们青年教师茁壮成长。
2003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为了交流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和经验,在宿迁举办了全省第一届小学数学优课评比暨观摩活动。我在层层选拔的基础上有幸被推为第一学段的选手,代表南通市参加省里的这次优课评比。对我来讲,这既是机会,又是挑战。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我叩问自己:你能在全省数学教师面前上好这堂课吗?你能把握课堂的即时生成,并将它巧妙地转化成教学资源吗?你能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中很好地诠释情境教育的理念吗?……
当无数个自问萦绕在脑中的时候,我只能摇头,因为我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学校数学智囊团的生家琦、顾文彬、关勇、顾娟、季雪荣等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顾虑,纷纷宽慰我说:“小施,你是通过层层角逐选拔出来的,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通过这次历练,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会对情境教育的认识更加地深刻。再说还有我们做你的坚强后盾,不用怕!”导师们的鼓励如涓涓细流流淌进我的心田,让我紧张的心情得到了稍许的释怀。
离正式比赛只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记得那一次我选择的参赛课题是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周长》。这是一堂教学概念课,教材中虽然没有出现抽象的周长定义,但是它很重视周长概念的建构,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这与情境教育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情境数学非常注重让儿童在优化的情境中感受、探究、体验、发现、表达和操作。那我如何才能让这一系列的活动在一个融合的情境中进行和生成呢?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设计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把儿童不断地带入一个又一个的“最近发展区”呢?
在这段日子里,导师们一直陪伴着我,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班级的教学任务,也有学校繁忙的行政工作,但是他们从不抱怨,总是妥善安排好自己手头的工作,来到我身边。从课题的确定,教材的解读,到学情的分析,教案的设计……他们不厌其烦,面对面地示范,手把手地教,无数次地坐下来和我聊课,一遍又一遍地听我试教。他们试图透过磨课,让我领悟情境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方式,并以此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和运用。
磨课的过程中,导师们也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记得当时导师们和我创设的数学情境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人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游南通为串线,让孩子们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求法。但是在课的导入部分,生家琦老师和顾文彬老师的意见发生了分歧。顾文彬老师认为可以通过大头儿子妈妈给小头爸爸量腰围做裤子入手来引入周长。而生家琦老师觉得“周长”是针对平面图形而言的,如果用这样的事例导入,学生可能很难把它抽象成平面进行理解,增加了周长认识的难度。她认为可以这样设计:通过创设父子俩游南通濠河(濠河正好是绕老城区一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濠河是南通的象征,听说濠河风景管理处的叔叔为了要把濠河装扮得更美丽,打算沿濠河每隔10米装一盏射灯(出示射灯画面),他们需要准备多少盏灯呢?”引导学生转换思维的视角,从数学的角度产生“先要知道濠河有多长”的问题,从而引出“周长”。两位导师截然不同的意见让我犯难了。选谁或不选谁,他们会有想法吗?我犹豫了。令我感动的是他们似乎看出了我的顾虑,笑着对我说:“小施,一切从效果出发,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点子,我们不会介意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大度与和谐,我的教学设计在吸纳导师理念精髓的同时,也融合进了自己的思想。
就这样,这节课在导师们合而不同的思维碰撞中渐渐成形,在他们不同思维方式的融合中越来越精致、纯熟。最终,我不负众望,获得了全省数学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一等奖。在感恩的心情中回首的时候,我发现了他们的身影,正是生家琦、顾文彬、关勇、顾娟、季雪荣、丁锦华等导师们的智慧引领,倾情付出,才使得通师二附在江苏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优课评比中获得了“九连冠”的殊荣,也使得我们青年教师如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在他们的呵护和打磨之中,经历一次次阵痛,一次次蜕变,渐渐走向成熟……
(施丹瑾,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226000)
责任编辑:颜莹
2003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为了交流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和经验,在宿迁举办了全省第一届小学数学优课评比暨观摩活动。我在层层选拔的基础上有幸被推为第一学段的选手,代表南通市参加省里的这次优课评比。对我来讲,这既是机会,又是挑战。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我叩问自己:你能在全省数学教师面前上好这堂课吗?你能把握课堂的即时生成,并将它巧妙地转化成教学资源吗?你能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中很好地诠释情境教育的理念吗?……
当无数个自问萦绕在脑中的时候,我只能摇头,因为我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学校数学智囊团的生家琦、顾文彬、关勇、顾娟、季雪荣等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顾虑,纷纷宽慰我说:“小施,你是通过层层角逐选拔出来的,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通过这次历练,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会对情境教育的认识更加地深刻。再说还有我们做你的坚强后盾,不用怕!”导师们的鼓励如涓涓细流流淌进我的心田,让我紧张的心情得到了稍许的释怀。
离正式比赛只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记得那一次我选择的参赛课题是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周长》。这是一堂教学概念课,教材中虽然没有出现抽象的周长定义,但是它很重视周长概念的建构,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这与情境教育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情境数学非常注重让儿童在优化的情境中感受、探究、体验、发现、表达和操作。那我如何才能让这一系列的活动在一个融合的情境中进行和生成呢?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设计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把儿童不断地带入一个又一个的“最近发展区”呢?
在这段日子里,导师们一直陪伴着我,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班级的教学任务,也有学校繁忙的行政工作,但是他们从不抱怨,总是妥善安排好自己手头的工作,来到我身边。从课题的确定,教材的解读,到学情的分析,教案的设计……他们不厌其烦,面对面地示范,手把手地教,无数次地坐下来和我聊课,一遍又一遍地听我试教。他们试图透过磨课,让我领悟情境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方式,并以此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和运用。
磨课的过程中,导师们也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记得当时导师们和我创设的数学情境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人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游南通为串线,让孩子们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求法。但是在课的导入部分,生家琦老师和顾文彬老师的意见发生了分歧。顾文彬老师认为可以通过大头儿子妈妈给小头爸爸量腰围做裤子入手来引入周长。而生家琦老师觉得“周长”是针对平面图形而言的,如果用这样的事例导入,学生可能很难把它抽象成平面进行理解,增加了周长认识的难度。她认为可以这样设计:通过创设父子俩游南通濠河(濠河正好是绕老城区一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濠河是南通的象征,听说濠河风景管理处的叔叔为了要把濠河装扮得更美丽,打算沿濠河每隔10米装一盏射灯(出示射灯画面),他们需要准备多少盏灯呢?”引导学生转换思维的视角,从数学的角度产生“先要知道濠河有多长”的问题,从而引出“周长”。两位导师截然不同的意见让我犯难了。选谁或不选谁,他们会有想法吗?我犹豫了。令我感动的是他们似乎看出了我的顾虑,笑着对我说:“小施,一切从效果出发,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点子,我们不会介意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大度与和谐,我的教学设计在吸纳导师理念精髓的同时,也融合进了自己的思想。
就这样,这节课在导师们合而不同的思维碰撞中渐渐成形,在他们不同思维方式的融合中越来越精致、纯熟。最终,我不负众望,获得了全省数学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一等奖。在感恩的心情中回首的时候,我发现了他们的身影,正是生家琦、顾文彬、关勇、顾娟、季雪荣、丁锦华等导师们的智慧引领,倾情付出,才使得通师二附在江苏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优课评比中获得了“九连冠”的殊荣,也使得我们青年教师如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在他们的呵护和打磨之中,经历一次次阵痛,一次次蜕变,渐渐走向成熟……
(施丹瑾,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2260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