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逆流跃龙门,化作巨龙骋天地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191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鲤鱼跃过龙门就能化身为龙,遨游于天地间。这一传说与宜兴紫砂结合,造就了一把经典壶的造型——“鱼化龙壶”。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内就藏有一把“鱼化龙壶”,作者为清代末年的制壶高手黄玉麟。黄玉麟擅制“鱼化龙”,他与“鱼化龙壶”之间还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1 鱼化龙的传说
  传说中,黄河中的鯉鱼只要跳过龙门(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就能化身为龙,凡是跳不过去的,从天上摔下来磕到额头都落个黑疤,所以现在黄河的鲤鱼脑袋上都有个黑疤。唐代诗人李白曾为这件事还写了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其实,鱼化龙是“中国龙”的一种,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为历代民俗、传说衍变而来,其历史悠久。在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较多地描绘着鱼纹或人面鱼纹,是先民们在从事农业劳动中对自然形象不断观察、接触而来,是先民们逐水草而居、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的真实写照。而龙,是中国人民经历数千年而创造的美的形象。《辞源》云“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
  鱼化为龙,古喻金榜题名。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下令废除魏晋以来按门第高低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开始设科取士,经由隋唐两朝帝王的不断完善,科举制度终于确立。所谓“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金榜提名时。”仕子们多年的努力就是为了出人头地,一考中进士就荣耀非凡,被看作“登龙门”。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云:“一登龙门,便声价百倍。”
  代代紫砂艺人也许没有仕子们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但他们不断开拓创新,将鱼化龙这种顽强的精神、美好的祝愿融入到捧捧紫砂泥中,“鱼化龙壶”便诞生了。目前可考最早的“鱼化龙壶”出自清代制壶巨匠邵大亨之手。
  2 黄玉麟与鱼化龙的结缘
  黄玉麟(1842-1914),清末制壶名家,原名玉林,曾用名玉麐,原籍丹阳(一说苏州),因避战乱,于6岁时迁居宜兴蜀山。13岁时,因生活所迫,其母邵氏托远亲制壶艺人邵湘甫收为徒,邵湘甫是清代制壶巨匠邵大亨的后人。《阳羡砂壶图考》中记载“玉麐,道光间诸生,居苏州,善制宜兴茶器,选土配色并得古法,赏鉴家珍之,谓在杨彭年、宝年昆仲之上。”黃玉麟在邵湘甫处学习时,随师傅去朋友汪胖子家串门。汪家藏有一把邵大亨做的“鱼化龙壶”。黄玉麟对这把“鱼化龙壶”喜欢得不得了,被壶上活灵活现的鲤鱼和腾云驾雾的巨龙所吸引,更为邵大亨的高超制壶技艺所折服。于是,他一有空就往汪家跑,盯着“鱼化龙壶”不放。有一天,他趁汪胖子不注意时偷偷摸了下日思夜想的壶,正好被汪胖子逮个正着,于是黄玉麟就向汪胖子表达了自己想学习制作“鱼化龙壶”的愿望。汪胖子被黄玉麟的真诚所感动,允许他照自己收藏邵大亨的“鱼化龙壶”画图案,黄玉麟与鱼化龙便缘结于此。
  黄玉麟在邵大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不断翻新,龙、鱼图案雕饰为玉麟一绝。因其所制“鱼化龙壶”圆润似玉,故有人赞誉他为“玉麒麟出世”,所以才改名为玉麟。藏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黄玉麟所制“鱼化龙壶”整体饱满圆润,壶身上的器纹好似是风吹起的云海浪涛。壶的一侧,波涛汹涌间,一只鲤鱼探出脑袋昂首向上,双目炯炯有神,嘴须随风摆动;鱼尾微微弯曲,两侧的鱼鳍都张开,好像在蓄势待发准备一跃登龙门。整条鲤鱼虽不见全身,但只凭鱼头与鱼尾便可看出鲤鱼的活力与不登龙门誓不罢休的气势。而壶的另一面,一条巨龙跃然壶上,巨龙藏身于云海间,龙身忽隐忽现,龙目有神凝视前方,口吐龙珠,龙伸五爪,遒劲有力、正气凛然,有翻云覆雨之势,气势非凡。巨龙与鲤鱼相映成趣追逐于云海浪涛间,而海浪聚于壶盖,壶钮上则雕了一只龙头。这龙头十分有趣,倒茶水时龙头会伸出来,倒完就会缩回去,足见作者的心思巧妙。壶把上雕了龙鳞片片,不仅丰富了壶的装饰,而且增大了摩擦力,使人执壶时更稳当。
  “鱼化龙壶”集美好意愿、巧妙设计和高超技艺于一身,不愧是黄玉麟的代表佳作。
  3 黄玉麟的鱼化龙精神
  识壶可识人,如果说从“风卷葵壶”可以看出杨凤年“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气势,从“掇球壶”、“仿鼓壶”可以看出邵大亨“意有所得,便欣然成一器”的悠然随性,从“提璧壶”可以看出顾景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那么从“鱼化龙壶”便可看出黄玉麟身处逆境仍不屈不挠的顽强。
  黄玉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被苏州大儒吴大澂聘到家里制壶。吴大澂是个大收藏家,收藏了许多古陶器和古青铜器,黄玉麟在吴家见识到了许多珍品,他将陶器、青铜器等其它文化艺术与紫砂融合在一起,创作出许多精品,壶艺大增。与吴大澂合作三年期满,黄玉麟载誉归乡,吴大澂特亲书“壶家妙手”赠予黄玉麟,悬挂于黄家正门中堂,为宜兴人民争来荣誉,至今传为美谈。
  黄玉麟虽中年得意,晚年却生活潦倒。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黄玉麟不幸中风,病愈后双手颤抖不止,不能再制壶。无子无女孤身一人的他并没有被病魔所打倒,虽双手颤抖,仍怀着对紫砂的热忱,开始制作紫砂假山谋生,如同逆流而上的鲤鱼,即使受到水流天火的阻挡,也要跃过龙门,化作巨龙遨游天际。黄玉麟利用自身双手的颤抖,做出的假山构造如同鬼斧神工,或层峦叠嶂,或高山耸立,或千沟万壑,或怪石嶙峋,千奇百怪,没有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非常人所能,时人称其“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民国三年(1914年),黄玉麟病逝于宜兴蜀山豫丰陶器厂厂房中。
  黄玉麟一生对紫砂艺术不断追求、开拓创新,他就像是“鱼化龙壶”上的那一尾鲤鱼,身处逆境也奋发向上,他所创制的盆景假山紫砂陶艺,为宜兴紫砂业界品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驻足在“鱼化龙壶”面前,依然能够感受到黄玉麟坚韧的性格,他的“鱼化龙”精神,我们后人应该继承发扬,代代相传。
  (潘奕宇 文/刘恋 摄)
其他文献
摘 要 紫砂茶器自明代诞生以来,就以“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造型和返璞归真的质感深得人们的喜爱。紫砂“守拙壶”更是以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以复归原始混沌、淳厚、朴实的自然状态之理念,继承了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主张的返朴归真的思想。组成部分。品鉴紫砂壶需要融会贯通儒道释思想,陶冶情操,升华境界。  关键词 守拙壶;紫砂;庄子  尽管紫砂陶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甚至更早。但是紫砂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陶的制作工艺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历代的紫砂名家辈出,由于明、清时期的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使得小小的紫砂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品位,从而将紫砂壶由实用器上升到艺术品和吉祥物的高度。  关键词 紫砂;天地方圆壶;寓意  明代以前,茶盏和茶碗等器皿都是茶具的主角,而茶壶只是配角,并不十分常见。到了唐、宋时期,唐人和宋人比前人更加讲究泡茶的器具,于是选用了可将茶色显现出来的茶具,
期刊
紫砂壶艺是一门全手工创作的艺术,是通过艺人的双手凭空塑造的一门技艺。它承载了深沉的历史和文化,表露出每一个参与制作艺人的文化素养,它是一种心灵之间彼此交流的艺术表现形式。紫砂壶的造型,尤其是紫砂花货的造型,更加趋于随心随性,不受约束的自然塑造,需要创作者极尽巧思,将抽象或是具象的美感包容在一件小小的紫砂壶之中。  有人说,紫砂光货是传统壶艺的一面旗帜,而花货则因为通常表现出趣味性而是对当下的一种反
期刊
中国人将茶视为“国饮”,而饮茶早已成为一种习俗。品茶鉴水,活火新泉,好茶还需美器相配。在众多的茶器中,紫砂壶在茶具中自成一派。其独特性表现在,其一,因紫砂泥材质具有特有的透气功能,使之泡茶极易吸收和发散茶香,盛茶水不易变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二,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历代紫砂壶的设计也展现了紫砂艺人勇于求变的设计思想。色泽淳朴古雅、形式独具匠心、工藝精美绝伦,不管是素面素心,还是古典雅致、繁复华丽
期刊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崇尚茶道,茶作为国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直至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日,饮茶依然是国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对茶器的研究与创新从未间断过,宜兴紫砂壶便是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紫砂壶已成为集实用、艺术和人文于一体的高雅手工艺品,是当之无愧的茶器首选。  紫砂艺术创作的核心是追求人与壶的共鸣,作为品茗之器具,紫砂壶具有得天独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做工精致,具有不菲的收藏价值。在闲暇之余,使用一款心爱的紫砂壶泡一壶好茶,感受紫砂壶泡茶的独特感,学习茶道的知识,体悟生活、回归生命的最初形态,且让时间暂停在这一刻,是一种极大的放松与享受。  关键词 紫砂;孕育壶;生命  亲近紫砂壶的方法,最好是用它来泡茶,紫砂壶的透气性十分理想,紫砂有气孔,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越久,泡出的茶味道就越好,还能空壶留香。利用闲暇的时光,使用一把
期刊
摘 要 本文设计了关于婚庆瓷质茶具需求的调查问卷,具体包括:外观(造型与装饰)、功能、工艺、售后等方面的内容,用网上参与的方式对广东青年消费者进行调查。设计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消费者对婚庆瓷质茶具外观、功能、工艺上的喜好,通过调查潜在用户的有关生活及行为方式,确定该婚庆瓷质茶具的概念,挖掘信息,最终确立产品的设计方向。  关键词 婚庆瓷质茶具;青年消费者;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0 前 言  在中
期刊
中国人的饮茶习俗推动了茶器的发展,而宜兴紫砂壶便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紫砂壶形象万千、变化无穷,在世界工艺品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世界陶瓷艺术品中的一朵奇葩。它的用料为宜兴丁蜀黄龙山一带的紫砂泥,并且经由全手工制作成型,其可塑性极高、透气性极强,泡茶隔夜不馊,并且越泡越光润醇厚,有诸多好处,是世人公认的极品茶器,数百年来始终深受大众喜爱。  在紫砂壶的发展历史中,各种经典器型层出不穷,不断
期刊
摘 要 雕塑自从融入紫砂艺术以后,它是艺术工作者有意识地把具有约定俗成寓意的形象作为作品的造型,从而表现出紫砂雕塑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紫砂雕塑质朴、安静而从容,它的形体造型在表现壶意的同时,也产生了审美价值与人文艺术价值。  关键词 雕塑;造型;紫砂  雕塑艺术作品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形象屹立于艺术之林。紫砂与雕塑的结合是一种归宿,更是一种默契,柔软、多情的紫砂泥料赋予了雕塑作品独特的气质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在古今茶具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实用价值独特,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特殊功能,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品位,极富文化内涵,是一种耐人寻味、惹人宠爱的手工艺术珍品。  关键词 亚明四方壶;设计理念;国粹  由于紫砂泥材质独特,给紫砂壶增添了理想的实用性。紫砂壶大多手工制作,紫砂壶的从业者充分利用了紫砂泥可塑性强的优势,赋予了作品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紫砂壶作为艺术陶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