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加码,“中年”战斧导弹再出发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ae5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神飞弹系统公司的导弹生产工厂

  2021年3月25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一家工厂内,雷神飞弹系统公司正式向美国海军交付第一枚“批次5(Block V)”的BGM-109巡航导弹。
  该公司发言人表示,将对目前装备的战斧导弹进行修理保养及现代化改造,将其逐一升级为Block V型并通过再认证后,可让它们的作战寿命再延长15年。
  此款导弹有一个更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那就是“战斧”(Tomahawk)。作为美军武器序列中知名度极高的导弹,年近不惑的老兵“战斧”依然冲锋在第一线。

铸斧:曲折之路


  二战中被大量使用的德制V-1飞弹是世界首枚巡航导弹。德国战败后,V-1飞弹技术被美苏等战胜国获得。各国均展开了对巡航导弹的研究仿制。
  通过对V-1飞弹的研究,苏联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设计了拉-350“风暴”、AS-1“狗窝”(北约代号)等几种空基巡航导弹。其中AS-1“狗窝”也间接使前身为米高扬设计局导弹分部的彩虹设计局得以独立,此后该局在巡航导弹研制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期的美国,首先研发了SM-62“蛇鲨”陆基洲际战略巡航导弹,但由于导弹试射表现不佳,及竞争对手弹道导弹技术的迅速发展,SM-62很快便宣告退役。之后,美国相继装备了RGM-60“天狮星”海基巡航导弹及AGM-28“大猎犬”空基巡航导弹,但巡航导弹依然不是军队关注的重点。看上去,巡航导弹的光明未来遥遥无期。
  转机出现在1972年5月26日。由于冷战愈演愈烈,美蘇双方的核能力已经远远超过所需的规模。出于控制军费开支及抑制核竞赛的目的,经过近3年的谈判,美苏双方在莫斯科达成协议,签署了《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和《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及系列补充协议。
  协议对两国部署的弹道导弹、反弹道导弹及雷达等加以诸多限制,但就巡航导弹的限制未能达成协议。而此时苏联已装备SS-N-12“玄武岩”等巡航导弹,美国急需列装一种潜射巡航导弹与之抗衡。同年,五角大楼宣布研发潜射巡航战略导弹。
雷神飞弹系统公司交付的BGM-1 0 9 巡航导弹(Block V)

  美军在实战中发射的战斧导弹近2300枚,总体命中率约为90%。

  美军对此款导弹的需求是,可于敌国防区外发射;对内陆目标作纵深打击;是可携带核弹头的战略战术两用导弹;可在空基、海基及潜射平台发射。美军的公开招标,引发通用动力及LTV公司的竞争,最终在多次试射后,LTV公司退出竞争,通用出品的ZBGM-109型导弹得到了订单。
  经过40多次的全尺寸试射后,1983年BGM-109B(反舰型)服役;1984年,BGM-109A(核攻击型)及BGM-109C(精确打击型)相继服役,代号定为“战斧”(Block I)。
  战斧导弹为全天候亚音速导弹。在服役初期,战斧的作用并未被广泛认可。但它凭借优秀的性能表现,逐渐成为了美国军队的重要战术武器。

斧下难逃


  1991年1月17日,巴格达时间凌晨,两个F-117“夜鹰”战斗轰炸机小队以60枚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了巴格达通信大楼、军火库、空军指挥部等重要目标,伊拉克军队陷入一片慌乱。海湾战争正式打响。
  与此同时,从两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和一艘洛杉矶级核潜艇上,战斧巡航导弹开始第一次实战发射。在共发射52枚战斧导弹(BlockⅡ)的第一波攻击中,51枚击中了伊拉克国防部大楼等重要目标。伊拉克的军事指挥系统,在美国海空军的轮番饱和攻击下分崩离析。
  在海湾战争首日,美军发射了百余枚战斧导弹摧毁敌方战略目标,使得当时总兵力达120万人、拥有大量先进装备、号称世界第三强军的伊拉克空军及陆军大部,沦为毫无还手之力的靶子。多国部队在战争的第一天就锁定了胜局。
  在持续42天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发射288枚战斧导弹,被拦截29枚,命中率达90%。战斧导弹的高命中率,仰赖于它的攻击方式和制导系统:战斧导弹可在潜艇与舰艇的垂直发射装置发射,发射后导弹开始爬升,到达最大高度后下降至海平面以上7~15米、平坦陆地50米以下、丘陵山地100米以下的巡航高度。
德制V-1飞弹是世界首枚巡航导弹
1944年,英国防空炮手击落一枚V-1导弹
“基辅”号航空母舰配备的8具SS-N-12导弹发射架
  由于弹体表面上涂有可吸收雷达波的涂层,战斧导弹雷达反射面积不足0.1㎡,在超低空巡航时非常隐蔽,具备极高的突防能力。
  在距离目标11千米左右时,战斧导弹会进入末端攻击阶段。通过末端制导系统的导引,它可从低空巡航高度直接攻击目标,也可突然爬升至一定高度,俯冲攻击目标。
  战斧导弹的制导系统为惯性与地形匹配系统(TERCOM)。在导弹飞抵陆地后,制导系统通过气压高度表及雷达高度表测量地形,以地形垂直等高线,匹配战斧导弹内航电设备中的目标地图,随时修正飞行线路。BlockⅡ型战斧增加了末端数字影像匹配制导功能(DSMAC),使战斧的攻击更加精确。
  海湾战争的伤亡比预期大大降低,与战斧导弹的出色表现直接相关。海湾战争之后的时段,也就成了它的红利期。作为美军在战争中的开路先锋,此后战斧导弹备受美军的推崇及依赖。“遇事不决先劈三战斧”,成为了美军典型的作战方式。
  1995年,战斧BlockⅢ第一次正式参战。加入GPS制导系统的新型战斧导弹,被用在对塞尔维亚的攻击中。自1996年的攻击到1998年“沙漠之狐”行动,美军共发射350枚以上导弹攻击伊拉克的目标。
  同在1998年,美军向阿富汗和苏丹境内发射了60枚战斧导弹。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3年美伊战争、2011年利比亚战争及之后的反恐战争与叙利亚战争中,美军及英军对敌方目标倾泻了千余枚战斧导弹。截至2017年,赚得盆满钵满的美国军事承包商共向美军交付了4000枚单价为140万~160万美元的各型战斧导弹。美军在实战中发射的战斧导弹近2300枚,总体命中率约为90%。

  Block V具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并可在无GPS信号的情况下精确攻击目标。

  由于军事科技的进步,及世界各国对战斧导弹更加熟悉的缘故,战斧导弹虽然仍可在战场发挥其强大的威力,但为了适应更高科技含量的战争需求,它也在不断地优化升级。

磨斧之道


  戰斧导弹在服役过程中,已经经历了四次改型迭代。前期的战斧导弹,由通用公司的子公司通用动力公司承制;1998年后,由雷神公司的子公司雷神飞弹系统公司承制。
  设计初代战斧导弹时,美军对其主要军事预期为携带核弹头的战略纵深打击武器。当它列装部队后,军方对战斧导弹打击精度不满,也指出它巡航速度慢、被防空火力发现后易被拦截等缺点,促使BlockⅡ迅速改进。
  BlockⅡ主要改进了对地常规攻击型BGM-109C,开发了多弹头技术,并增加了GPS定位,其实际命中精度达20米以内。
  BlockⅢ改型在1993年完成。它对海湾战争中前代暴露的飞行路线相对单一、射程较短、任务规划时长久、识别目标能力较弱等缺点进行了改进,并将射程增强为1600千米。
  BlockⅢ加装了战术控制软件,可使多枚导弹从不同方向攻击相同目标;也对末端制导进行升级,增加了攻击路线并配备钝感战斗部,可在穿入硬质目标后爆炸,满足多元化战术需求。
  BlockⅣ也被称为“战术战斧”,是美国海军委托雷神公司对此前型号的战斧导弹进行大幅改进而成的型号,也是目前美国海军装备的主力对陆打击武器。
  战术战斧在BlockⅢ的基础上作出了诸多改进。它配备双向超高频VHF卫星数据链及双波段卫星UHF数据链,采用了8通道抗干扰GPS接收器。它可在战区上空作2~4小时盘旋,如战术任务变化,可在飞行过程中重新编程更换目标。它还可实时回传影像数据,提高了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并把精度改进至3米以内。
  战术战斧的可靠性也有相当提升。它的导弹部件由11500个减少到7500个,故障率大幅降低。它换装了F415-WR-400涡扇发动机,并采用模块化处理,如应对不同战术要求,只需更换弹头即可。
  其对成本的控制更令人惊叹。在美国军方的强烈要求下,战术战斧的售价仅为56.9万美元,比BlockⅢ便宜了80余万美元。战术战斧凭借极高的性价比,继续赢得美国海军的订单。
  在Block V交接不久前的2020年12月,美国防务新闻网站上已曝出Block V成功试射的消息。相比战术战斧,Block V的子型号—反舰型Block Va强化了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能力;对陆攻击型Block Vb安装了新的导引头,预计会增加新型弹头。
美军下一代对舰巡航导弹AGM-158C“LRASM”

  Block V具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并可在无GPS信号的情况下精确攻击目标。据报道,Block V设计方也开发了它与其他更尖端武器组合打击的可能性。

威慑犹在


  虽然既往战功彪炳无比,但战斧依然是一枚亚音速巡航导弹,速度是它最大的短板。
  1998年,美情报部门发现,制造美驻肯尼亚及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事件的本·拉丹出现在阿富汗某营地。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立刻命令攻击。位于阿拉伯海的“林肯”航母战斗群确定目标位置后,发射了数枚战斧导弹对该营地攻击。
  在战斧耗费两小时左右到达目标时,本·拉丹早已离开营地。如果战斧是高超音速导弹或超音速导弹,也许就不会发生“9·11”惨剧。
  同为军事大国,美国和俄罗斯(苏联)在巡航导弹方面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美国主打导弹的隐身性,这样即使速度略慢,也会有攻击距离远、突防能力强的优势;而俄罗斯则在速度方面下功夫,追求在敌军防空系统反应之前摧毁目标。
  作为战斧导弹的接班人,美军的下一代对舰巡航导弹AGM-158C“LRASM”依然是隐身亚音速导弹,隐身功能与科技性比战斧更强。
  目前美军战斧导弹的保有量约为4000枚,将其逐步升级为Block V需要数年时间,升级后的导弹可服役至2040年左右。虽然战斧已经不是当初的天之骄子,但有效且廉价的它,依然是军事大国们重点研究关注的对象。
  毕竟,若以如此廉价的导弹进行超饱和攻击,在拦截成本和效率方面,会使任何先进的反导系统都苦不堪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其他文献
海鸥可是一群吃相难看的坏蛋  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就坐落在悉尼港的怀抱中。我清楚地记得,我刚刚开始学习读写的时候,曾经看过一本介绍世界各地人文奇观的图画书。说来有趣,书中与一只斑点狗、一只机器鹦鹉一起环游世界的主角,是张乐平先生笔下深入人心的小三毛。  小時候,我对这突兀的叙事设定并不感到奇怪;许多年过去了,那些曾熟记的名字和故事也早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但即使在今天,如果我闭上眼睛,内心虚无的
巴西最大的黑帮之一“红色司令部”的成员  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疫情形势趋于稳定,巴西正经历着历史上最糟糕的时刻。在这次疫情中,巴西确诊人数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新冠病毒变种P1使感染人数激增,第二波疫情危机正席卷巴西。  巴西这十年经济没什么起色,疫情更是让其发展受挫。以10年计,2011—2020年的巴西GDP增速,是120年来最缓慢的。一直在“佛系”抗疫的巴西,到底还能“佛”多久?
初春三月,坐落于申城东部的申花康桥基地,安静地迎回了一位熟悉的面孔。上海申花足球队的厄瓜多尔外援米勒·博拉尼奥斯结束隔离,悄然归队训练。  在这个休赛期里,曾与他一起来华的同胞兼队友菲德尔·马丁内斯,已经率先告别中国,加盟了墨西哥蒂华纳足球俱乐部。  博拉尼奥斯也即将告别上海,以租借的形式前往重庆,开始下赛季的备战。这两位被部分申花球迷戏称为“南美对虾”的厄瓜多尔国脚,至此便以不同的方式,结束了他
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在遭白人警察逮捕过程中猝死,令欧美出现新一轮“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简称“BLM”)運动。标榜坚守积极价值观的科技企业、科技组织也响应这股浪潮,着手清理隐藏在科技术语中的老问题。  但事情并非替换术语那么简单。首先是“积重难返”,程序语言需要“对话”,而有的经典程序语言已经很难进行术语替换;其次是“矫枉过正”,这种程序语言上的“政治正确”,可
印度洋的形状,像两只“手拉手”分望左右的企鹅。这里的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龙目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不知道见证了多少远行、征服和兴亡。马尔代夫的饮食、住宿和游乐项目,几乎可以代表印度洋海岛游的大部分特色  对选择“海岛游”的中国旅人来说,西太平洋更像是“自家门口”,文化差异不算太大,甚至在广东沿海、海南岛也能看到类似风光;而大西洋又有点“先声夺人”,两岸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时期大搞文化输出,西方
吕品自由撰稿人在英国生活多年  上次提到英国的国家托管会(National Trust)拥有4500处住宅对外出租,这些房产大部分是“乡村小屋”(cottage)。这个翻译还算恰当,但不完全准确。它通常会让人联想到两个特征,一个是地处乡村,另一个是个头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词所指的房屋在形式上发生了改变。  18世纪以前,cottage通常是指农村小屋和它周围的小片土地。住在小屋里的农民家庭
“沉寂”了七年,巴以冲突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2014 年加沙战争后,虽然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时不时爆发冲突,但还没有像这次这样大打出手。  截至5月18日,这场冲突已造成约200人死亡,1000 多人受伤。何时以及如何收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方最终都会收起手中的枪。因为,巴以都不得不正视对方的“存在”。  不过,正视存在与认同共存,是两回事。虽然这次冲突爆发的原因,与巴以都进入选举季有
南苏丹人主要是非洲丁卡、努尔等黑人土著部族,和苏丹以阿拉伯人为主的现状完全不同  世界地图上有苏丹和南苏丹,这两个国家有渊源吗?历史上土耳其帝国也有苏丹,到底是“什么鬼”?都叫苏丹,彼此之间有关联吗?众苏丹之苏丹  土耳其的“苏丹”这个词,比作为国家的“苏丹”出现得早。作为国家元首的“苏丹”(素丹),源自阿拉伯语,发音为SULTAN,意为权力。  在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中后期,帝国领袖哈里发类似中
《寄生虫》剧照  亚太地区正成为全球电影票房新的增长引擎。自2013年起,亚太地区的票房市场总额超越北美,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票房收入来源地。到2018年,亚太地区与北美地区的票房市场总额落差进一步扩大,亚太地区占了全球电影市场的40%,而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北美地区则落到29%。  中国、日本、印度等国,是亚洲地区表现最为亮眼的票仓,而紧随其后的韩国电影与看似低调的泰国电影工业,同样不容小觑。以《寄生
《千年:诺曼征服前夜的英格兰日常生活》 [英]罗伯特·莱西、丹尼·丹齐格著  张岳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6月  公元1000年是一个空旷的世界,让人可以展开手脚,自由呼吸。整个英格兰的人口不过100万多一点,是今天我们身边人数的四五十分之一。宁静英格兰  对于一位现代访客来说,中世纪英格兰村落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它的宁静—没有飞机飞过,也没有交通工具的嗖嗖或是隆隆声。  在公元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