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矛盾,有“度”而为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thaway6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矛盾中,经常会出现瞻前顾后、左右为难的状况,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是一种能力和水平,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一是选择的方向,二是对要求目标度的把握,三是科学的方法。很显然,方向更重要,是前提和基础。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要求,会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便形成了社会的多样性。
  【关键词】矛盾 平衡点 “度”的把握 选择与方向
  许多反义词,直观的表达了矛盾。如:“多”和“少”。在利益面前,会有多和少的选择,方向很明确,但对于多和少的标准人人又有所不同,相同的量,有的人会觉得很满意了,有的人会不满意。在争取利益时,采取的方法不同,有的人方法科学,有的笨拙,收获就会不同。如果好高骛远,对利益要求甚高,又不具备该目标应有的能力,或者期盼天上掉下馅饼般无行动空想,那一定是很荒唐可笑的。“矮小”和“高大”。一则寓言故事《骆驼和羊》给出了很好的启示。如果羊硬要去吃较高的树叶,放弃了低处的树叶和草,它可能会饿死。当然,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不能禁锢自己的思维,不能漠视今天的科技,不能对现在的条件置之不理,我们要有开放性的思维,比如让羊站在升降机上或者给它一个梯子也是值得表扬的。因此,我们在许多矛盾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力而行、量体裁衣、适可而止,都是对人们很善意的规劝。那些善于制造肥皂泡般诱惑的人,对着那些基本知识都掌握不了的高中学生大喊:“我们都要上大学、上名牌大学”,这样的口号虽然是在激发学生的潜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动力,但终有望梅止渴的感觉。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存在许多矛盾。吃饭,吃多了不健康,吃少了营养不足;外出活动,去了担心安全,不去觉得自己给不了快乐和经验;遇到困难,帮助他怕孩子形成依赖,不帮助他怕孩子自己解决不了等等,处处都在类似于动物世界里的小动物既想喝水又怕水中有鳄鱼、怕水源旁边有大型食肉动物的矛盾中。
  在工作的过程中,也经常存在许多矛盾。工作,就会付出劳动,必然会辛苦一些,不工作,自己的能力没有机会施展,还想努力找到工作;在集体中,就会受到集体的约束,就会出现利益分配而不是独享,不在集体中,会得到自由,但享受不到集体的温暖,无人欣赏自己的美与成功,没有相互交流,天天穿着睡衣也没有人指责批评;辉煌人生,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意味着努力,意味着能力,意味着创新,经历风雨,可能见彩虹,无为人生,可能很安逸,可能独自享受着自私的快乐,但得不到他人的掌声。
  当前,管理者评价的标准尺度影响着被管理者做事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一直提倡科学管理,工作目标应指向明确,方式方法讲究科学,高效务实,而不是一味的讲究形式上的创新。应批评那些“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人,批评那些“在形式上下功夫创新、大量耽误精力和时间”的人,应表扬那些“能抓住主要矛盾”的人,应表扬那些“及时投入解决下一个问题”的人。对于搬砖这项工作,运到目的地是主要目的,使用工具需要看是否具备某些条件,如果只是用手的话,不要表扬那些唱着歌搬砖的人,也不要表扬那些既唱歌有跳舞搬砖的人。避免其他人在搬砖的时候,把主要精力放在形式的创新上。
  “难得糊涂”和“中庸之道”表达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要把握一个“度”。郑板桥提出的“难得糊涂”的观点,不是一味的搅混水、不作为,实际上是要求把握一个分寸,如果他靠混日子,也不可能官居高位。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日本“企业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我们当今社会之状况,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所以社会的发展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也由此常常朝令夕改;由于缺乏中庸之道,给了左派和右派极大的空间,这种空间超越了宽容的尺度;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我们的社会就缺乏宽容,总是出现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现象。看来,中庸之道极其重视对“度”的把握。物体的稳定性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和“斥力”的平衡。我们需要物体的稳定性。如果没有这种稳定性,我们很快便找不到自己,找不到所需要的物件,这种稳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幸福。物体的平衡源于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引力大于斥力,使之趋于平衡,过大则导致分离;分子之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斥力大于引力,使之趋于平衡,过小则会使分子发生形变,不再保持原来的性质。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多么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过远或者过近,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应把握好一個“度”,才能保持稳定良好的关系。
  把握不好“度”,一定会打破平衡,导致不好的结果。“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好高骛远”等例子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在这种矛盾中,要分析矛盾,理解矛盾,找准平衡点,把握好“度”,努力去发展和创新,是很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司晓莉.哲学教科书中矛盾普遍性概念质疑[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林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3]刘卫学.略论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创新[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杜丙辰,吴海平,杜小伟.试论毛泽东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J].重庆工学院学报
  [5]王浩斌.试论毛泽东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诠释[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叶敦平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7]李继武,聂敬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法之特色[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其他文献
摘要: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正如以色列的佩雷斯说的,要教会学生三大本领,“一是会继续学习;二是会与不同的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发展并作出贡献。”(转引自李岚清《面向二十一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载《人民教育》1997年11期)。素质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有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就是班主任。  关键词:班主任 素质 教育  班级是学校里最基本
在多年的双语教学工作中,我深深感到,要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搞好班风建设,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必须加强班主任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然后由教师带动和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双语学生的素质。下面是我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一、重师德,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学校无大事,处处皆现教育”,所以,我很注重自己的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班级建设中,首先从我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午餐前的故事讲述轮到了比较害羞的家瑞。他走到前面像往常小朋友一样说道:“大家好,我今天为大家讲的故事的名字叫《小猴钓鱼》:‘有一天,活泼好动的小猴拿着钓鱼竿到小河边去钓鱼……’”故事没讲几句,下面的孩子就哈哈大笑起来,连声说:“瞎说,瞎说,小猴怎么会去钓鱼?”家瑞一下子傻了眼,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并没有着急,而是制止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和嘲笑反问道:“你们说说为什么小猴就不能去钓鱼?”这下子
摘要: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  关键词:教育管理 方式改变 创新机制 完善系统  一、新形势下教育管理方式的改变  1.1 制定规划  教育计划是指教育行政部门为选择理想工作目标和改善资源分配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