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矛盾中,经常会出现瞻前顾后、左右为难的状况,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是一种能力和水平,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一是选择的方向,二是对要求目标度的把握,三是科学的方法。很显然,方向更重要,是前提和基础。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要求,会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便形成了社会的多样性。
【关键词】矛盾 平衡点 “度”的把握 选择与方向
许多反义词,直观的表达了矛盾。如:“多”和“少”。在利益面前,会有多和少的选择,方向很明确,但对于多和少的标准人人又有所不同,相同的量,有的人会觉得很满意了,有的人会不满意。在争取利益时,采取的方法不同,有的人方法科学,有的笨拙,收获就会不同。如果好高骛远,对利益要求甚高,又不具备该目标应有的能力,或者期盼天上掉下馅饼般无行动空想,那一定是很荒唐可笑的。“矮小”和“高大”。一则寓言故事《骆驼和羊》给出了很好的启示。如果羊硬要去吃较高的树叶,放弃了低处的树叶和草,它可能会饿死。当然,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不能禁锢自己的思维,不能漠视今天的科技,不能对现在的条件置之不理,我们要有开放性的思维,比如让羊站在升降机上或者给它一个梯子也是值得表扬的。因此,我们在许多矛盾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力而行、量体裁衣、适可而止,都是对人们很善意的规劝。那些善于制造肥皂泡般诱惑的人,对着那些基本知识都掌握不了的高中学生大喊:“我们都要上大学、上名牌大学”,这样的口号虽然是在激发学生的潜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动力,但终有望梅止渴的感觉。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存在许多矛盾。吃饭,吃多了不健康,吃少了营养不足;外出活动,去了担心安全,不去觉得自己给不了快乐和经验;遇到困难,帮助他怕孩子形成依赖,不帮助他怕孩子自己解决不了等等,处处都在类似于动物世界里的小动物既想喝水又怕水中有鳄鱼、怕水源旁边有大型食肉动物的矛盾中。
在工作的过程中,也经常存在许多矛盾。工作,就会付出劳动,必然会辛苦一些,不工作,自己的能力没有机会施展,还想努力找到工作;在集体中,就会受到集体的约束,就会出现利益分配而不是独享,不在集体中,会得到自由,但享受不到集体的温暖,无人欣赏自己的美与成功,没有相互交流,天天穿着睡衣也没有人指责批评;辉煌人生,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意味着努力,意味着能力,意味着创新,经历风雨,可能见彩虹,无为人生,可能很安逸,可能独自享受着自私的快乐,但得不到他人的掌声。
当前,管理者评价的标准尺度影响着被管理者做事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一直提倡科学管理,工作目标应指向明确,方式方法讲究科学,高效务实,而不是一味的讲究形式上的创新。应批评那些“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人,批评那些“在形式上下功夫创新、大量耽误精力和时间”的人,应表扬那些“能抓住主要矛盾”的人,应表扬那些“及时投入解决下一个问题”的人。对于搬砖这项工作,运到目的地是主要目的,使用工具需要看是否具备某些条件,如果只是用手的话,不要表扬那些唱着歌搬砖的人,也不要表扬那些既唱歌有跳舞搬砖的人。避免其他人在搬砖的时候,把主要精力放在形式的创新上。
“难得糊涂”和“中庸之道”表达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要把握一个“度”。郑板桥提出的“难得糊涂”的观点,不是一味的搅混水、不作为,实际上是要求把握一个分寸,如果他靠混日子,也不可能官居高位。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日本“企业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我们当今社会之状况,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所以社会的发展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也由此常常朝令夕改;由于缺乏中庸之道,给了左派和右派极大的空间,这种空间超越了宽容的尺度;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我们的社会就缺乏宽容,总是出现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现象。看来,中庸之道极其重视对“度”的把握。物体的稳定性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和“斥力”的平衡。我们需要物体的稳定性。如果没有这种稳定性,我们很快便找不到自己,找不到所需要的物件,这种稳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幸福。物体的平衡源于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引力大于斥力,使之趋于平衡,过大则导致分离;分子之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斥力大于引力,使之趋于平衡,过小则会使分子发生形变,不再保持原来的性质。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多么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过远或者过近,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应把握好一個“度”,才能保持稳定良好的关系。
把握不好“度”,一定会打破平衡,导致不好的结果。“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好高骛远”等例子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在这种矛盾中,要分析矛盾,理解矛盾,找准平衡点,把握好“度”,努力去发展和创新,是很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司晓莉.哲学教科书中矛盾普遍性概念质疑[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林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3]刘卫学.略论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创新[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杜丙辰,吴海平,杜小伟.试论毛泽东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J].重庆工学院学报
[5]王浩斌.试论毛泽东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诠释[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叶敦平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7]李继武,聂敬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法之特色[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关键词】矛盾 平衡点 “度”的把握 选择与方向
许多反义词,直观的表达了矛盾。如:“多”和“少”。在利益面前,会有多和少的选择,方向很明确,但对于多和少的标准人人又有所不同,相同的量,有的人会觉得很满意了,有的人会不满意。在争取利益时,采取的方法不同,有的人方法科学,有的笨拙,收获就会不同。如果好高骛远,对利益要求甚高,又不具备该目标应有的能力,或者期盼天上掉下馅饼般无行动空想,那一定是很荒唐可笑的。“矮小”和“高大”。一则寓言故事《骆驼和羊》给出了很好的启示。如果羊硬要去吃较高的树叶,放弃了低处的树叶和草,它可能会饿死。当然,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不能禁锢自己的思维,不能漠视今天的科技,不能对现在的条件置之不理,我们要有开放性的思维,比如让羊站在升降机上或者给它一个梯子也是值得表扬的。因此,我们在许多矛盾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力而行、量体裁衣、适可而止,都是对人们很善意的规劝。那些善于制造肥皂泡般诱惑的人,对着那些基本知识都掌握不了的高中学生大喊:“我们都要上大学、上名牌大学”,这样的口号虽然是在激发学生的潜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动力,但终有望梅止渴的感觉。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存在许多矛盾。吃饭,吃多了不健康,吃少了营养不足;外出活动,去了担心安全,不去觉得自己给不了快乐和经验;遇到困难,帮助他怕孩子形成依赖,不帮助他怕孩子自己解决不了等等,处处都在类似于动物世界里的小动物既想喝水又怕水中有鳄鱼、怕水源旁边有大型食肉动物的矛盾中。
在工作的过程中,也经常存在许多矛盾。工作,就会付出劳动,必然会辛苦一些,不工作,自己的能力没有机会施展,还想努力找到工作;在集体中,就会受到集体的约束,就会出现利益分配而不是独享,不在集体中,会得到自由,但享受不到集体的温暖,无人欣赏自己的美与成功,没有相互交流,天天穿着睡衣也没有人指责批评;辉煌人生,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意味着努力,意味着能力,意味着创新,经历风雨,可能见彩虹,无为人生,可能很安逸,可能独自享受着自私的快乐,但得不到他人的掌声。
当前,管理者评价的标准尺度影响着被管理者做事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一直提倡科学管理,工作目标应指向明确,方式方法讲究科学,高效务实,而不是一味的讲究形式上的创新。应批评那些“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人,批评那些“在形式上下功夫创新、大量耽误精力和时间”的人,应表扬那些“能抓住主要矛盾”的人,应表扬那些“及时投入解决下一个问题”的人。对于搬砖这项工作,运到目的地是主要目的,使用工具需要看是否具备某些条件,如果只是用手的话,不要表扬那些唱着歌搬砖的人,也不要表扬那些既唱歌有跳舞搬砖的人。避免其他人在搬砖的时候,把主要精力放在形式的创新上。
“难得糊涂”和“中庸之道”表达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要把握一个“度”。郑板桥提出的“难得糊涂”的观点,不是一味的搅混水、不作为,实际上是要求把握一个分寸,如果他靠混日子,也不可能官居高位。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日本“企业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我们当今社会之状况,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所以社会的发展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也由此常常朝令夕改;由于缺乏中庸之道,给了左派和右派极大的空间,这种空间超越了宽容的尺度;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我们的社会就缺乏宽容,总是出现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现象。看来,中庸之道极其重视对“度”的把握。物体的稳定性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和“斥力”的平衡。我们需要物体的稳定性。如果没有这种稳定性,我们很快便找不到自己,找不到所需要的物件,这种稳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幸福。物体的平衡源于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引力大于斥力,使之趋于平衡,过大则导致分离;分子之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斥力大于引力,使之趋于平衡,过小则会使分子发生形变,不再保持原来的性质。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多么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过远或者过近,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应把握好一個“度”,才能保持稳定良好的关系。
把握不好“度”,一定会打破平衡,导致不好的结果。“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好高骛远”等例子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在这种矛盾中,要分析矛盾,理解矛盾,找准平衡点,把握好“度”,努力去发展和创新,是很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司晓莉.哲学教科书中矛盾普遍性概念质疑[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林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3]刘卫学.略论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创新[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杜丙辰,吴海平,杜小伟.试论毛泽东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J].重庆工学院学报
[5]王浩斌.试论毛泽东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诠释[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叶敦平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7]李继武,聂敬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法之特色[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