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对农村子女向上社会流动的影响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qi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从社会低层向中上层的流动,这是高等教育对农村子女社会流动促进作用的主要体现,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又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子女向上的社会流动。本文从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两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并简要分析了高等教育对农村子女向上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高等教育;农村子女;社会流动;影响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可以分为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其中垂直流动是指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社会地位的上下移动,可以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众所周知,接受高等教育者会占有比一般人更多的社会资源、拥有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更容易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越来越多许多出身于农村中下阶层的子女试图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获得体面的职业和收入,从而实现从乡村向城市、从低层向中高层的流动。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种不公平问题以及由于这种不公平引发的一系列其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子女向上的社会流动。
  一、高等教育对农村子女社会流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育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工具,从古至今一直都非常明显,“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传统在我国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学历仍然是社会成员获得社会地位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之一。农村子女实现社会流动困难重重,高等教育作为是个人向上流动的阶梯,是一种重要的地位获得机制,也是目前最为公正公平的竞争方式,因此通过高考改变自身命运自然就成为众多农家学子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有限途径之一。改革开放前,由高等教育引起的农村向上社会流动十分显著,甚至很多人为高考赋予一考定终身的含义,随着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加速,尽管社会流动的形式日益多样化、自主化,但高等教育对农村子女向上的社会流动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高等教育对农村子女向上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
  高等教育中的“马太效应”是指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所处的社会阶层越高的人,获得的教育多,拥有向上流动的机会也越多,反之亦然。对于城市子女和农村子女来说,其父辈所处的社会层级对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而这一影响又反过来对其向上的社会流动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对农村子女向上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农村子女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其实并没有缩小城市和农村教育机会的差距,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当我国的高校开始区分“重点”和“非重点”,高校便被划分为划分为“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的两个有着明显差异的世界,大部分来自城市的、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质量的重点大学,即使农村学生费尽精力和城市学生挤进了同一所高校,农村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收费较低的、毕业后容易找一份安稳工作的专业,这都给农村子女的向上流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收费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上大学,但大学的学费却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的贫富日趋增大,农村地区贫困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教育收费所引起的教育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等教育收费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阻碍了农村子女向上的社会流动。
  一方面,高等教育收费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家庭来说难以承受,昂贵的高等教育费用把他们阻挡在大学校门之外,一些贫困的农村子女因交不起学费而干脆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选择外出打工,或者选择军校、师范等一些不收费或者收费相对较低的高校,高等教育收费使贫困的农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视野被大大的局限。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收费增大了农村子女进入高校后的负担和压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父母能其接受高等教育已属不易,面对高昂的生活费用,很多农村学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学期间通过做兼职挣钱来支撑在校的学习生活,甚至不得不利用假期时间进工厂打工以支付昂贵的学费,大大减少了他们的学习时间,从而造成了在校期间学习竞争的不平等。
  (三)高等教育学历贬值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高学历人才遍地皆是,大学学历贬值不可避免。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贬值进一步削弱了农村子女向上的社会流动。在学历贬值的今天,留学经历、名牌大学或者重点大学的头衔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多数的用人单位也会存在这样一种刻板印象:名牌大学或者重点大学的学生潜在的能力大。更甚者,在招聘时,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里會要求必须有留学经验,或者必须是“985”学校、“211”学校。但因为基础薄弱,农村子女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所占比例并不高,他们大多数被扩招进普通院校,虽然努力接受了高等教育,却无法拿着看似“值钱”的学历找到好工作,仍然不能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四)高等教育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度增长,2014年高校毕业生总数已达到727万人,创下历史最高。而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增长则比较缓慢,从而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上加难。相比于城市子女,处于中下社会阶层的农村家庭子女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更加惨淡。仅有本科学历,没有好的家庭背景,要找一份好的工作在城市安家实非易事。越来越多的“蚁族”蜷缩在冰冷的城市里,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压力以及未来的渺茫,很多农村学生失去了向上流动的动力。如今,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贫困人群改变命运的途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之前的努力。大量农村生源毕业生难以就业,不得不选择继续读研读博,这对于贫困的家庭和年迈的父母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众多企盼通过高等教育改善贫困的农民家庭不得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不能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参考文献:
  [1]吴克明,卢同庆,曾新. 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现象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13,09:42-47
  [2]殷伟群,戴烽. 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J]. 江西社会科学,2007,05:221-224
  作者简介:
  王恩娜(1989.07~),女,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兰州市城关区兰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 研究生。
其他文献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交际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而阅读是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兴趣,开阔视野,吸取丰富的语言知识,还能扩大词汇量,促进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具有正确的阅读技巧,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对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行有效地指导。  一、选
一、带着爱心走向学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 、“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不心罚学生” 、“严爱结合”。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
摘 要:本课题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依据中小学生美术能力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按照分阶段递进式的模式,整合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与线条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节。同时将各阶段课程相互联系,构建出一套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并重的环环相扣的美术线条教学课程构架。  关键词:美术;线条教学;分阶段递进式  一、新课改浪潮下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出现的两个问题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美术
目的 分析小儿重症肺炎治疗中实施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 分析对象选择于2019.1~2020.1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小儿重症肺炎患儿88例,随机数字法实施分组分析,44例实施传
目的 对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患者的临床有效性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我院在近一年收集了50例先天性缺牙患者,通过对所有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目的 探究对营养不良患儿开展保健方法 与临床保健指导干预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68例营养不良患儿分为对照组(34例,应用常规治疗方法 )、实验组(34例,
摘 要: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一直在探索中深刻改革,新课改的力度也越来越深入,作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探究性教学精神已经成为了新课改的指导教学精神。而作为高中课程的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精神也是探究性学习精神,本文中笔者从高中地理课本的探究性教学相关出发,提出了自己对高中地理探索性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思考  地理课作为高中课程不可或缺的重
目的 探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合用硝苯地平、美托洛尔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合用硝苯地平、美托洛尔治疗.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DBP、SBP水平
做人做事,快乐是最重要的。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使人愉悦,增加文采及充实才能。”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孩子放飞心情,快乐阅读,值得我们思考。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实现快乐阅读教学的一些体会:  1 培养快乐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