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先端制造著称于世的日本企业,力图在强震核灾中浴火重生。日本各大企业今年4至6月的经营业绩虽因大地震等影响大幅亏损,但一度被“震断”的汽车和电子零部件制造供应链至7月底基本恢复,-企业设备投资与海外并购重现热潮。在构筑“制造王国”、“质量金牌”的最新版图中,日本企业谋求向更前沿技术转型,剥离并瘦身已不占优势的白色家电产业,也形成了高端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新动向。
日本经济产业省对大型企业的调查显示,有四成三的日本企业考虑将生产及技术研发转移到海外。
,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一轮日本高端制造向海外扎根的热潮中,一直被视为最大市场的“世界制造工厂”中国大陆却悄悄遭到排斥。松下集团旗下的松下电子器件公司最近宣布投资100亿日元在台湾桃园地区建设新工厂,扩大生产其独自研发的智能手机关键零部件的高性能树脂多层基板,其生产能力较目前月产150万块翻一番。在单反镜数码相机领域占据市场首位的佳能公司也斥资100亿日元,开始在台湾台中市的嘉义县建设占地达7万平方米的新工厂,以期把原来在福岛生产的高端数码相机及镜头的生产线搬迁过来。台湾也是佳能在海外唯一的一个生产高端相机及镜头的基地。
照相机业迁台湾大马
尼康公司一直把关键制造技术放在日本本土,今年大地震造成其在东北地区仙台、宫城、枥木等地的4家工厂全部停产,受损严重。最近,尼康在其高端产业转移中选择了马来西亚。该公司企划专员透露,之所以回避在中国大陆设厂,主要是担忧尼康独特新技术可能流失。同样,三井金属公司也将其在日本国内上尾工厂生产的智能手机重要原料的电解铜箔生产线落户到了马来西亚。
此外,日本电子业巨头的日立显示器公司正在与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展开合作,通过转让其优秀技术,扩大生产中小型液晶面板,抢夺世界市场的最大占肴率。日本瑞萨电子则在与新加坡商谈将汽车专用的半导体生产线移交给新加坡跨国代工企业。东芝集团也在与韩国三星、美国Intel等公司共同开发新一代半导体制造技术。JX日矿日石资源公司8月5日宣布将投资500亿日元与韩国最大石油企业SK合作,在蔚山广成市建设新的高端石化产品的生产基地。为了与生产转向海外的日产汽车步调一致,日产旗下从事变速箱业务的捷特科决定于今年在泰国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另外,日本一些锂离子充电电池厂商也谋划海外建厂。
日本拓殖大学经济学教授朱炎说,日本新近出现的高端制造技术外移,实际上也是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的重要一环。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大地震令一些重要的电子、汽车等零部件供应链发生断裂。特别是核电泄漏事故后,不仅福岛核电站被毁,其他地区一些停机检修后的核电站也难以启动,造成电力供应不足的长期化以及不稳定,给生产企业带来较大困扰。在日本产能不足,为确保“订单”,逼迫其只能向海外转移高端技术维持经营。其次是日元持续大幅升值,令越来越多企业难以忍受,纷纷陷入经营困境。抓住机会摆脱重负,寻求发展新路径,走出去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这次转移的主体是日本所掌控的全球高端制造业的部分,与以往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产业转移不同,日本在进行这次转移时是不计成本的,所以中国大陆所具有的人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也就并不突出了。实际上,日本产业界非常清楚,中国大陆才是它最大的海外市场,但是,日本产业界为了不让高端制造的产品被贴上“中国制造”的卷标,又不想失去中国大陆这个大市场,于是就把高端制造转移到中国大陆的周边地区。另一方面,日本产业界担心中国大陆企业有非常强的模仿拷贝能力,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又比较薄弱。如果把高端制造转移到中国大陆,其高端制造技术工艺有可能会流失。
电视洗衣机生产移大陆
伴随着日本高端制造业加速海外生产,日本家电业巨头的松下、东芝、日立、索尼等公司也加紧了各自技术升级转型。拥有50年电视机生产历史的日立公司8月3日宣布将放弃难以与韩国三星等亚洲国家竞争的电视机生产业务,其在岐阜县的电视机生产线将在今年内外包给台湾厂商。
7年来在电视机生产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索尼公司日前也表示将与其他公司结盟,重组其电视机产业。为减少亏损,近两年来索尼已出售了3家电视机工厂,现有4家工厂则是今后要重组分包的对象。同样,日本夏普公司也逐渐放弃在大尺寸液晶面板上投资,避免与韩国等电子同行无谓缠斗。
松下公司在收购了三洋电机后跃升为日本第一大家电商并由此展开了产品和技术优势整合。7月28日,松下决定将旗下三洋电机最传统的主力产品电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业务全部转让给中国海尔集团,总交易额为100亿日元。
转型后的三洋将专注于把重心转向在世界领先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充电电池等领域,与松下在新技术能源产品的开拓上形成强势互补。海尔集团这次收购的是三洋在日本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9家公司。其中包括在日本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的3家公司。
(编辑/袁红)
日本经济产业省对大型企业的调查显示,有四成三的日本企业考虑将生产及技术研发转移到海外。
,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一轮日本高端制造向海外扎根的热潮中,一直被视为最大市场的“世界制造工厂”中国大陆却悄悄遭到排斥。松下集团旗下的松下电子器件公司最近宣布投资100亿日元在台湾桃园地区建设新工厂,扩大生产其独自研发的智能手机关键零部件的高性能树脂多层基板,其生产能力较目前月产150万块翻一番。在单反镜数码相机领域占据市场首位的佳能公司也斥资100亿日元,开始在台湾台中市的嘉义县建设占地达7万平方米的新工厂,以期把原来在福岛生产的高端数码相机及镜头的生产线搬迁过来。台湾也是佳能在海外唯一的一个生产高端相机及镜头的基地。
照相机业迁台湾大马
尼康公司一直把关键制造技术放在日本本土,今年大地震造成其在东北地区仙台、宫城、枥木等地的4家工厂全部停产,受损严重。最近,尼康在其高端产业转移中选择了马来西亚。该公司企划专员透露,之所以回避在中国大陆设厂,主要是担忧尼康独特新技术可能流失。同样,三井金属公司也将其在日本国内上尾工厂生产的智能手机重要原料的电解铜箔生产线落户到了马来西亚。
此外,日本电子业巨头的日立显示器公司正在与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展开合作,通过转让其优秀技术,扩大生产中小型液晶面板,抢夺世界市场的最大占肴率。日本瑞萨电子则在与新加坡商谈将汽车专用的半导体生产线移交给新加坡跨国代工企业。东芝集团也在与韩国三星、美国Intel等公司共同开发新一代半导体制造技术。JX日矿日石资源公司8月5日宣布将投资500亿日元与韩国最大石油企业SK合作,在蔚山广成市建设新的高端石化产品的生产基地。为了与生产转向海外的日产汽车步调一致,日产旗下从事变速箱业务的捷特科决定于今年在泰国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另外,日本一些锂离子充电电池厂商也谋划海外建厂。
日本拓殖大学经济学教授朱炎说,日本新近出现的高端制造技术外移,实际上也是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的重要一环。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大地震令一些重要的电子、汽车等零部件供应链发生断裂。特别是核电泄漏事故后,不仅福岛核电站被毁,其他地区一些停机检修后的核电站也难以启动,造成电力供应不足的长期化以及不稳定,给生产企业带来较大困扰。在日本产能不足,为确保“订单”,逼迫其只能向海外转移高端技术维持经营。其次是日元持续大幅升值,令越来越多企业难以忍受,纷纷陷入经营困境。抓住机会摆脱重负,寻求发展新路径,走出去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这次转移的主体是日本所掌控的全球高端制造业的部分,与以往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产业转移不同,日本在进行这次转移时是不计成本的,所以中国大陆所具有的人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也就并不突出了。实际上,日本产业界非常清楚,中国大陆才是它最大的海外市场,但是,日本产业界为了不让高端制造的产品被贴上“中国制造”的卷标,又不想失去中国大陆这个大市场,于是就把高端制造转移到中国大陆的周边地区。另一方面,日本产业界担心中国大陆企业有非常强的模仿拷贝能力,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又比较薄弱。如果把高端制造转移到中国大陆,其高端制造技术工艺有可能会流失。
电视洗衣机生产移大陆
伴随着日本高端制造业加速海外生产,日本家电业巨头的松下、东芝、日立、索尼等公司也加紧了各自技术升级转型。拥有50年电视机生产历史的日立公司8月3日宣布将放弃难以与韩国三星等亚洲国家竞争的电视机生产业务,其在岐阜县的电视机生产线将在今年内外包给台湾厂商。
7年来在电视机生产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索尼公司日前也表示将与其他公司结盟,重组其电视机产业。为减少亏损,近两年来索尼已出售了3家电视机工厂,现有4家工厂则是今后要重组分包的对象。同样,日本夏普公司也逐渐放弃在大尺寸液晶面板上投资,避免与韩国等电子同行无谓缠斗。
松下公司在收购了三洋电机后跃升为日本第一大家电商并由此展开了产品和技术优势整合。7月28日,松下决定将旗下三洋电机最传统的主力产品电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业务全部转让给中国海尔集团,总交易额为100亿日元。
转型后的三洋将专注于把重心转向在世界领先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充电电池等领域,与松下在新技术能源产品的开拓上形成强势互补。海尔集团这次收购的是三洋在日本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9家公司。其中包括在日本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的3家公司。
(编辑/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