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耶律铸,辽东丹王九世孙,耶律楚材子,祖籍辽东义县,生活于元宪宗、世祖时期,诗文籍《双溪醉隐集》中有多篇牡丹诗、赋,从多种角度写牡丹,是中国人爱牡丹的一个实例,反映了牡丹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繁荣状况及原因。
【关键词】耶律铸;牡丹;诗赋
中国文化中历来有以物性喻人品质的特点,以各种动植物本身不同的特性来指代、比喻人的某种品质,并赋予物拟人化的人格,把它们看作具有灵性的、有情感倾向的、鲜活的生物体,这样在我们的文化中就自然而然的形成很多物象文化,如玉文化、竹文化、松文化、梅文化,当然这其中还有牡丹文化,中国古代对牡丹花的研究、赞美,是不胜枚举的,很多文人墨客、风流雅士都对牡丹赞美不已,各种体裁的牡丹文学层出不穷。在这众多的爱花人中,元代的耶律铸是值得一提的人物,耶律铸现存的《双溪醉隐集》的七百多篇诗、赋、散文作品中有近70篇明确写花草树木的,而其中写牡丹的就有12首诗、2首赋,描写华美,包含牡丹品种繁多,语言融汇自然。
《元史·耶律楚材传》曰:“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子铉、铸”。又曰:“铸,字成仲,幼聪敏,善属文,尤工骑射。楚材薨,嗣领中书省事,时年二十三,……(至元)二十二年卒,年六十五,……至顺元年,赠推忠保德力佐治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懿宁王,谥文忠”(《元史》第七册,卷146,列传第三十三)。《辽海丛书·锦州志宦蹟》曰:“耶律铸,楚材子,……领中书省事,采历代德政以进,从宪宗征蜀,屡出奇计,中统初诏铸制宫悬八佾之舞,乐成,拜平章军国重事,监修国史,卒赠太师,谥文忠”(《辽海丛书·锦州府志·人物志·宦蹟》)。耶律铸现存诗文集《双溪醉隐集》,其原序曰:“公讳铸,字成仲,双溪自号也,公以东丹王之后,右丞文献公履之孙,中书令玉泉老楚材之子”(《辽海丛书》第三册《双溪醉隐集》)。由以上引文我们可知耶律铸是辽东丹王九世孙,耶律履之孙,楚材之子,祖籍辽东义县,生活于宪宗、世祖时期,享年六十五岁,其家虽处在金元易代的战乱时期,由于其父祖为金、元重臣,生活相对稳定、富足,为相门之后,父亲是博通天文地理的大文学家,这样的家学渊源,让耶律铸从小耳濡目染,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赵著称其:“生长北冥,十三作歌诗,下笔便入唐人阃奥”。称其文曰:“兰依修竹,菊映青松,辉彩省净,气韵深长”,“大似落絮飞花”,“有流风回雪之态”。又曰:“(其文)容雅而体闲,意深而情婉,气修而色粹,调逸而声谐,抑之则纡余委备,扬之则条达疏畅”,“此非小道,实文章之菁华也,可以意冥,难以言状”。(《双溪醉隐集原序》)
耶律铸现存文集《双溪醉隐集》,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将明人钱博《内阁书目》中的《双溪集》十九册和《永乐大典》中的《双溪小稿》结合在一起,重新编次而成。清人李文田为之笺。其中有两篇牡丹赋分别为《天香台赋》和《天香亭赋》,十二首牡丹诗,以及一篇杂著《花史序释》,铸用不同的体裁赞美、描绘牡丹,赋作中牡丹姿容绝艳、繁缛绮丽,七律中的牡丹雍容华贵,七绝中的牡丹飘逸大方,各具特色,而又有花王之容贵。
《天香台赋》是耶律铸《双溪醉隐集》的首篇,有小序,说明作此赋之缘起,侄子辈有疑问,为答其疑而作。全赋将二十五种牡丹花和二十四种其他花木融汇于瑰丽的语言之中,一气贯穿,行云流水般的描绘了天香台花木的繁盛,不着痕迹的写出花的品格。
“双溪醉隐”,“杜私门之请”,“惬高蹈养恬之胜地,葆光颐真之灵境”,来到天香园中,这里“一花一草”都是“亲移自植”,在此园中,“唯天香台牡丹为盛,宛若群仙,乱摛云锦,珠树相鲜,琼枝相映,英华外发,风标天挺,精彩相授,逸态横出”。开篇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园牡丹的总体景象,一丛丛、一簇簇枝叶相接,竞相争艳,姿容现于外,精神存于内,活脱脱一张众文章魁首相聚、历代美人齐来的骚客图、美人图。
接着,写全园花木以牡丹为主,“国色天香,独占韶光,澄心定气,延视迫察,知其不妄,进号贵客,名为花王”。《十客图》中以牡丹为贵客,牡丹精气内敛,气定神闲,如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之将军,居高临下,为众花之王。
之后,作者分别描述了各种牡丹单品,首先就是姚黄、魏紫,花中王、后。《洛阳花木记》曰:“姚黄,千叶黄花也,色极鲜洁,精彩射人,有深紫檀心,近瓶有青旋一匝,与瓶同也,开,头可八、九寸许,具有高洁之性”。《道山居士录》曰:“近心叶细,无蕊,亦有浅檀,肥盛时,寸心,有绿叶三面,面愈寸,谓之绿蝴蝶”。牡丹花资多变,《异人录》称其“变易千种”。可见牡丹种类之多。
醉妃红牡丹“醉妃小立”,玉镂璧牡丹“柔玉镂刻”,金丝绯牡丹则“仙衣戍削,镂金丝织”。真是“昭著风流,分外旖旎”。园中牡丹之盛,园主爱牡丹之情都融于字里行间。园中有“承天赐之优华”的天赐紫牡丹;有“擅天外之奇名”的天外黄牡丹;有“信灵根之有托,冠四时而为最”的灵根红牡丹;有“呈瑞世之上瑞”的瑞云、瑞露牡丹;也有“御枹浮动”的御花黄牡丹;还有“异香冶艳”的异香牡丹,“惜春情态”的惜春红牡丹,“恋春风致”的春恋牡丹;更有“玉妃绰约”的玉妃牡丹等等。
作者从多种角度描写牡丹。牡丹形盛,描写姚黄时说“穆穆皇皇,台隶众芳,真其王也”。“应道无私,无化无方,知隐知显,知变知常”,通篇皆是。从文章和各种资料中可见,牡丹有单叶、多叶、千叶多种形态。
牡丹色艳,“五色相宣”,“玉泽堪掬,秀色可吸”。醉妃红牡丹是“凝笑为容,争妍取媚,醒酒香艳,懒晴天气”。“岂花中为第一,尤姿英艳,道润金璧,姿有余妍,艳有余色,美不可夺,操不可易”。
牡丹有红、黄、白、墨紫、深碧等多色,红牡丹有醉妃红、灵根红、惜春红、玉肌红、天德红、锦屏红、瑞金红、间金、玉京春、两京红、会圣红等,即使是红牡丹也分深红、粉红等不同颜色。真是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牡丹气香,作者为此园取名“天香”,即可知其香气袭人。园主形容其香为“臭味幽远”、“兰香失气”、“名有余香,风有余味”、“芬霭相袭”。一园幽香,扑面而来,香自此园来,随风飘园外。 牡丹容贵,园主用拟人化的写法描述牡丹的尊贵,以牡丹为花王,为贵客,牡丹中有姚王、魏后。牡丹是“脱落凡尘,泮奂姱迈,表景异致,揄扬胜概,灵既弥彰,运钟盛代,诞膺王者之称,良有后妃之配,英奇特秀,望塞华域,姿色具绝,势倾人国”。真倾国倾城、落入凡尘之仙女也。
牡丹品高,有王者之气,后妃之德,毅士之英气,隐逸之仙风,园主形容其“吸风饮露,云卧霓裳”,“炎而不附,寒而不弃,远之不怨,亲之不比,动无所趋,静无所避,色无所沮,心无所觊,繇无虑而无营,故无愠而无喜,守所抱之天真,任自然之荣悴”,“惟道是从,为神是契,不因物而显,不附物而起,何玉立而不群,何中立而不倚,伟英灵之正气,呈瑞世之上瑞”。真是品格高洁、仙风道骨、遇明君则仕、逢昏主则隐的得大道之人,能进能退、知隐知显、与自然为一。
全篇不仅将花名化入形容中,直接写牡丹。还通过园中其他花木烘托牡丹,万花皆知花王之尊,前来朝会、谒见。不论是“倚扇成阴”(倚扇,孙氏《瑞应图》曰:瑞草也)、“地锦交展”(地锦花,名见《花木记》)、“花雨漫天,金莲布地”(北中金莲),还是“锦被绚烂”(锦被花)、“秀带葳蕤”(秀带花)、“萦结同心”(同心梅花)、“延缔连理”(木连理),都只是牡丹的属民。而芍药为近侍,牡丹与海棠君臣庆会。“长乐为宫”、“合欢为帐”、“径植忘忧”、“荣延交让”(《古今注》曰:“丹棘一名忘忧,即萱草也;),都是牡丹的陪衬。临政的“平露”,司直的“屈轶”,“青松森挺”、“翠竹旁罗”、“池莲澹澹”、“篱菊亭亭”,都在恭候花王,“端竦低默者,百执士之谓也,若仰若俯,如揖如伏者,尊王之义也。”众花木皆知牡丹贵客也,肃然恭敬,不敢造次。静默无语,形容谦恭。若群臣朝会天子。
篇末作者采用赋体主客问答的形式,阐明爱花、惜花、养花、护花之真谛,世间一理,万物皆同,物有秀于同类者,皆受其“阿谤横议”、“忌能怀妒”,在功名、利禄面前,人皆“争引其功,相推其过”。要想还世间以清平,就要像种植牡丹一样,“从其可从,革其可革,绌诸荒惑,探诸幽赜,举诸明算,运诸成策”。天下之事无异于此,“九土一台”“六合一园”,“百花一王”“万物一君”,“为国之道,在布此花之政也”,“经国之要,实理此花之任也”。
耶律铸的另一篇牡丹赋《天香亭赋》内容更加简洁明朗,全篇皆写牡丹,开篇即以“伊牡丹之王百花也,声华辉赫,令姿煌煌,大块流其芳,柔袛播其芳”。概括全篇,点明题旨,写明牡丹为百花之首、有未可量之英姿,漠然无语而神会于心,全然真挚自然,其态妩媚,其气高标,有金玉之相,“秀出群芳”。其德在“推其道之所在,曾不矜其所长,彰真宰之妙用,染世界使都香”。
全篇共写了七十二种牡丹,用“贵”、“圣”、“严”、“秀”、“伟”、“异”、“盛”七字总括。“福胜红”、“玉色牡丹”、“绝品姚黄”、“一拂黄”、“万字红”、“殿前紫”、“禁中红”等牡丹,“以道为本,造化为功,其状百变,其能无穷,其化如神,其道尤隆”,贵不可言;“美玉”、“胜玉”、“难老红”等牡丹,是淑美无暇的圣人,所以难老;“女真”、“鲛绡红”、“叠罗红”等牡丹,凝脉脉柔情,历朝云暮雨,而庄严肃穆;“寿真黄”、“胜真黄”、“玉腰红”、“玉颜红”等,有的肌肤如玉,有的美女见之少色,秀禀天然;“洗妆”、“试妆”等牡丹,“笑领春风”,伟岸飘逸;“蓬莱红”、“彩云红”、“大观紫”等牡丹,异于他品;飞不去的“彩霞红”、收不起的“锦云”等牡丹,更是盛况云集。而最后对随着生长,逐渐加深颜色,至落乃类深红、深黄的“添色红”、“添色黄”等牡丹,只能用神奇来形容。
文章末尾赞叹其“锦绣其文,冰玉其质,掩夺春华,张皇化国,耿介英姿,秀发其迹,荣光万状,芳气四塞,花政之盛,光美之胜,未有甚于此者”。
两篇赋作,将近百品牡丹写得若仙若圣,如贵如隐,充分运用赋体铺陈扬厉,盛大绮丽的特点,将牡丹的特性、品质尽显于眼前,前一篇更繁缛复杂,后一篇相对简洁明朗,条理清晰;前一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一正一反的点明题旨,后一篇直接赞美,逐层加深、突出中心。两篇同为牡丹赋,写法各有特色。
耶律铸的十二篇牡丹诗更是与赋不同。有总写牡丹的,如七绝《牡丹》、《带将来》;有专写一种牡丹的,如七绝《题恋春牡丹》、《双头牡丹》、《题一花二名牡丹》;有一首诗中写多种牡丹的,如七律《天香台牡丹》、《天香台单叶牡丹率成重叶多叶千叶为赋此纪之》(全诗出现四种牡丹花)、《唐家牡丹》(全诗八句,由十一种牡丹花巧妙结构)。
耶律铸在杂著《花史序释》中这样写道:“双溪主人因移接牡丹,尝作《天香台》、《天香亭》、《天香园》三赋,后分种芍药,有芍药花选辞三十三首,由是继编花史”。从这里我们知道耶律铸的牡丹赋还有《天香园》,诗作或也不只于此,以至其写有《花史》一书,现在已不得见。铸是爱花之人,因此有大量各类描写花的作品。铸将花像人一样分成品级,牡丹为王,芍药为近侍,梅为上公,槐为三公,松为大夫,竹为毅士,紫薇为中书,文冠为翰林,木笔为太史等等,其牡丹各品又自有品评,牡丹在其笔下是一种有灵性的生物,不只是花,而是世间各种人物,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质,铸既是在品花,亦是在评人,他的喜好爱憎同时也反映了他本人清高、闲淡、见广、闻博之为人。
中国人爱牡丹、种牡丹、赏牡丹、画牡丹、写牡丹、赞牡丹,以牡丹喻人,牡丹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已经形成一种牡丹文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原因有二:一、牡丹花自身本性雍容华贵,大气磅礴,而这正契合了中国人的性格:处事泰然、大气、正直。符合了中国地大物博、国富民强的国家特性。自然而然的人们赋予了牡丹花更多的美好品质和吉祥寓意。二、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独特的意象化的思维方式,主张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世间万物之性与人之性是一致的,因此将自然界生物特性与人的特性进行比照,形成以花喻人、由人爱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元史》(全八册)明代宋濂等撰,中华书局出版,1976年4月第一版,1976年4月第一次印刷.
[2]《辽海丛书》(全五册)辽沈书社.
[3]《双溪醉隐集》元代耶律铸撰,清代李文田笺,见《辽海丛书》第三册收录.
[4]《说郛三种》明代陶宗仪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见《昭代丛书》第十四函收录.
【关键词】耶律铸;牡丹;诗赋
中国文化中历来有以物性喻人品质的特点,以各种动植物本身不同的特性来指代、比喻人的某种品质,并赋予物拟人化的人格,把它们看作具有灵性的、有情感倾向的、鲜活的生物体,这样在我们的文化中就自然而然的形成很多物象文化,如玉文化、竹文化、松文化、梅文化,当然这其中还有牡丹文化,中国古代对牡丹花的研究、赞美,是不胜枚举的,很多文人墨客、风流雅士都对牡丹赞美不已,各种体裁的牡丹文学层出不穷。在这众多的爱花人中,元代的耶律铸是值得一提的人物,耶律铸现存的《双溪醉隐集》的七百多篇诗、赋、散文作品中有近70篇明确写花草树木的,而其中写牡丹的就有12首诗、2首赋,描写华美,包含牡丹品种繁多,语言融汇自然。
《元史·耶律楚材传》曰:“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子铉、铸”。又曰:“铸,字成仲,幼聪敏,善属文,尤工骑射。楚材薨,嗣领中书省事,时年二十三,……(至元)二十二年卒,年六十五,……至顺元年,赠推忠保德力佐治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懿宁王,谥文忠”(《元史》第七册,卷146,列传第三十三)。《辽海丛书·锦州志宦蹟》曰:“耶律铸,楚材子,……领中书省事,采历代德政以进,从宪宗征蜀,屡出奇计,中统初诏铸制宫悬八佾之舞,乐成,拜平章军国重事,监修国史,卒赠太师,谥文忠”(《辽海丛书·锦州府志·人物志·宦蹟》)。耶律铸现存诗文集《双溪醉隐集》,其原序曰:“公讳铸,字成仲,双溪自号也,公以东丹王之后,右丞文献公履之孙,中书令玉泉老楚材之子”(《辽海丛书》第三册《双溪醉隐集》)。由以上引文我们可知耶律铸是辽东丹王九世孙,耶律履之孙,楚材之子,祖籍辽东义县,生活于宪宗、世祖时期,享年六十五岁,其家虽处在金元易代的战乱时期,由于其父祖为金、元重臣,生活相对稳定、富足,为相门之后,父亲是博通天文地理的大文学家,这样的家学渊源,让耶律铸从小耳濡目染,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赵著称其:“生长北冥,十三作歌诗,下笔便入唐人阃奥”。称其文曰:“兰依修竹,菊映青松,辉彩省净,气韵深长”,“大似落絮飞花”,“有流风回雪之态”。又曰:“(其文)容雅而体闲,意深而情婉,气修而色粹,调逸而声谐,抑之则纡余委备,扬之则条达疏畅”,“此非小道,实文章之菁华也,可以意冥,难以言状”。(《双溪醉隐集原序》)
耶律铸现存文集《双溪醉隐集》,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将明人钱博《内阁书目》中的《双溪集》十九册和《永乐大典》中的《双溪小稿》结合在一起,重新编次而成。清人李文田为之笺。其中有两篇牡丹赋分别为《天香台赋》和《天香亭赋》,十二首牡丹诗,以及一篇杂著《花史序释》,铸用不同的体裁赞美、描绘牡丹,赋作中牡丹姿容绝艳、繁缛绮丽,七律中的牡丹雍容华贵,七绝中的牡丹飘逸大方,各具特色,而又有花王之容贵。
《天香台赋》是耶律铸《双溪醉隐集》的首篇,有小序,说明作此赋之缘起,侄子辈有疑问,为答其疑而作。全赋将二十五种牡丹花和二十四种其他花木融汇于瑰丽的语言之中,一气贯穿,行云流水般的描绘了天香台花木的繁盛,不着痕迹的写出花的品格。
“双溪醉隐”,“杜私门之请”,“惬高蹈养恬之胜地,葆光颐真之灵境”,来到天香园中,这里“一花一草”都是“亲移自植”,在此园中,“唯天香台牡丹为盛,宛若群仙,乱摛云锦,珠树相鲜,琼枝相映,英华外发,风标天挺,精彩相授,逸态横出”。开篇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园牡丹的总体景象,一丛丛、一簇簇枝叶相接,竞相争艳,姿容现于外,精神存于内,活脱脱一张众文章魁首相聚、历代美人齐来的骚客图、美人图。
接着,写全园花木以牡丹为主,“国色天香,独占韶光,澄心定气,延视迫察,知其不妄,进号贵客,名为花王”。《十客图》中以牡丹为贵客,牡丹精气内敛,气定神闲,如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之将军,居高临下,为众花之王。
之后,作者分别描述了各种牡丹单品,首先就是姚黄、魏紫,花中王、后。《洛阳花木记》曰:“姚黄,千叶黄花也,色极鲜洁,精彩射人,有深紫檀心,近瓶有青旋一匝,与瓶同也,开,头可八、九寸许,具有高洁之性”。《道山居士录》曰:“近心叶细,无蕊,亦有浅檀,肥盛时,寸心,有绿叶三面,面愈寸,谓之绿蝴蝶”。牡丹花资多变,《异人录》称其“变易千种”。可见牡丹种类之多。
醉妃红牡丹“醉妃小立”,玉镂璧牡丹“柔玉镂刻”,金丝绯牡丹则“仙衣戍削,镂金丝织”。真是“昭著风流,分外旖旎”。园中牡丹之盛,园主爱牡丹之情都融于字里行间。园中有“承天赐之优华”的天赐紫牡丹;有“擅天外之奇名”的天外黄牡丹;有“信灵根之有托,冠四时而为最”的灵根红牡丹;有“呈瑞世之上瑞”的瑞云、瑞露牡丹;也有“御枹浮动”的御花黄牡丹;还有“异香冶艳”的异香牡丹,“惜春情态”的惜春红牡丹,“恋春风致”的春恋牡丹;更有“玉妃绰约”的玉妃牡丹等等。
作者从多种角度描写牡丹。牡丹形盛,描写姚黄时说“穆穆皇皇,台隶众芳,真其王也”。“应道无私,无化无方,知隐知显,知变知常”,通篇皆是。从文章和各种资料中可见,牡丹有单叶、多叶、千叶多种形态。
牡丹色艳,“五色相宣”,“玉泽堪掬,秀色可吸”。醉妃红牡丹是“凝笑为容,争妍取媚,醒酒香艳,懒晴天气”。“岂花中为第一,尤姿英艳,道润金璧,姿有余妍,艳有余色,美不可夺,操不可易”。
牡丹有红、黄、白、墨紫、深碧等多色,红牡丹有醉妃红、灵根红、惜春红、玉肌红、天德红、锦屏红、瑞金红、间金、玉京春、两京红、会圣红等,即使是红牡丹也分深红、粉红等不同颜色。真是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牡丹气香,作者为此园取名“天香”,即可知其香气袭人。园主形容其香为“臭味幽远”、“兰香失气”、“名有余香,风有余味”、“芬霭相袭”。一园幽香,扑面而来,香自此园来,随风飘园外。 牡丹容贵,园主用拟人化的写法描述牡丹的尊贵,以牡丹为花王,为贵客,牡丹中有姚王、魏后。牡丹是“脱落凡尘,泮奂姱迈,表景异致,揄扬胜概,灵既弥彰,运钟盛代,诞膺王者之称,良有后妃之配,英奇特秀,望塞华域,姿色具绝,势倾人国”。真倾国倾城、落入凡尘之仙女也。
牡丹品高,有王者之气,后妃之德,毅士之英气,隐逸之仙风,园主形容其“吸风饮露,云卧霓裳”,“炎而不附,寒而不弃,远之不怨,亲之不比,动无所趋,静无所避,色无所沮,心无所觊,繇无虑而无营,故无愠而无喜,守所抱之天真,任自然之荣悴”,“惟道是从,为神是契,不因物而显,不附物而起,何玉立而不群,何中立而不倚,伟英灵之正气,呈瑞世之上瑞”。真是品格高洁、仙风道骨、遇明君则仕、逢昏主则隐的得大道之人,能进能退、知隐知显、与自然为一。
全篇不仅将花名化入形容中,直接写牡丹。还通过园中其他花木烘托牡丹,万花皆知花王之尊,前来朝会、谒见。不论是“倚扇成阴”(倚扇,孙氏《瑞应图》曰:瑞草也)、“地锦交展”(地锦花,名见《花木记》)、“花雨漫天,金莲布地”(北中金莲),还是“锦被绚烂”(锦被花)、“秀带葳蕤”(秀带花)、“萦结同心”(同心梅花)、“延缔连理”(木连理),都只是牡丹的属民。而芍药为近侍,牡丹与海棠君臣庆会。“长乐为宫”、“合欢为帐”、“径植忘忧”、“荣延交让”(《古今注》曰:“丹棘一名忘忧,即萱草也;),都是牡丹的陪衬。临政的“平露”,司直的“屈轶”,“青松森挺”、“翠竹旁罗”、“池莲澹澹”、“篱菊亭亭”,都在恭候花王,“端竦低默者,百执士之谓也,若仰若俯,如揖如伏者,尊王之义也。”众花木皆知牡丹贵客也,肃然恭敬,不敢造次。静默无语,形容谦恭。若群臣朝会天子。
篇末作者采用赋体主客问答的形式,阐明爱花、惜花、养花、护花之真谛,世间一理,万物皆同,物有秀于同类者,皆受其“阿谤横议”、“忌能怀妒”,在功名、利禄面前,人皆“争引其功,相推其过”。要想还世间以清平,就要像种植牡丹一样,“从其可从,革其可革,绌诸荒惑,探诸幽赜,举诸明算,运诸成策”。天下之事无异于此,“九土一台”“六合一园”,“百花一王”“万物一君”,“为国之道,在布此花之政也”,“经国之要,实理此花之任也”。
耶律铸的另一篇牡丹赋《天香亭赋》内容更加简洁明朗,全篇皆写牡丹,开篇即以“伊牡丹之王百花也,声华辉赫,令姿煌煌,大块流其芳,柔袛播其芳”。概括全篇,点明题旨,写明牡丹为百花之首、有未可量之英姿,漠然无语而神会于心,全然真挚自然,其态妩媚,其气高标,有金玉之相,“秀出群芳”。其德在“推其道之所在,曾不矜其所长,彰真宰之妙用,染世界使都香”。
全篇共写了七十二种牡丹,用“贵”、“圣”、“严”、“秀”、“伟”、“异”、“盛”七字总括。“福胜红”、“玉色牡丹”、“绝品姚黄”、“一拂黄”、“万字红”、“殿前紫”、“禁中红”等牡丹,“以道为本,造化为功,其状百变,其能无穷,其化如神,其道尤隆”,贵不可言;“美玉”、“胜玉”、“难老红”等牡丹,是淑美无暇的圣人,所以难老;“女真”、“鲛绡红”、“叠罗红”等牡丹,凝脉脉柔情,历朝云暮雨,而庄严肃穆;“寿真黄”、“胜真黄”、“玉腰红”、“玉颜红”等,有的肌肤如玉,有的美女见之少色,秀禀天然;“洗妆”、“试妆”等牡丹,“笑领春风”,伟岸飘逸;“蓬莱红”、“彩云红”、“大观紫”等牡丹,异于他品;飞不去的“彩霞红”、收不起的“锦云”等牡丹,更是盛况云集。而最后对随着生长,逐渐加深颜色,至落乃类深红、深黄的“添色红”、“添色黄”等牡丹,只能用神奇来形容。
文章末尾赞叹其“锦绣其文,冰玉其质,掩夺春华,张皇化国,耿介英姿,秀发其迹,荣光万状,芳气四塞,花政之盛,光美之胜,未有甚于此者”。
两篇赋作,将近百品牡丹写得若仙若圣,如贵如隐,充分运用赋体铺陈扬厉,盛大绮丽的特点,将牡丹的特性、品质尽显于眼前,前一篇更繁缛复杂,后一篇相对简洁明朗,条理清晰;前一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一正一反的点明题旨,后一篇直接赞美,逐层加深、突出中心。两篇同为牡丹赋,写法各有特色。
耶律铸的十二篇牡丹诗更是与赋不同。有总写牡丹的,如七绝《牡丹》、《带将来》;有专写一种牡丹的,如七绝《题恋春牡丹》、《双头牡丹》、《题一花二名牡丹》;有一首诗中写多种牡丹的,如七律《天香台牡丹》、《天香台单叶牡丹率成重叶多叶千叶为赋此纪之》(全诗出现四种牡丹花)、《唐家牡丹》(全诗八句,由十一种牡丹花巧妙结构)。
耶律铸在杂著《花史序释》中这样写道:“双溪主人因移接牡丹,尝作《天香台》、《天香亭》、《天香园》三赋,后分种芍药,有芍药花选辞三十三首,由是继编花史”。从这里我们知道耶律铸的牡丹赋还有《天香园》,诗作或也不只于此,以至其写有《花史》一书,现在已不得见。铸是爱花之人,因此有大量各类描写花的作品。铸将花像人一样分成品级,牡丹为王,芍药为近侍,梅为上公,槐为三公,松为大夫,竹为毅士,紫薇为中书,文冠为翰林,木笔为太史等等,其牡丹各品又自有品评,牡丹在其笔下是一种有灵性的生物,不只是花,而是世间各种人物,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质,铸既是在品花,亦是在评人,他的喜好爱憎同时也反映了他本人清高、闲淡、见广、闻博之为人。
中国人爱牡丹、种牡丹、赏牡丹、画牡丹、写牡丹、赞牡丹,以牡丹喻人,牡丹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已经形成一种牡丹文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原因有二:一、牡丹花自身本性雍容华贵,大气磅礴,而这正契合了中国人的性格:处事泰然、大气、正直。符合了中国地大物博、国富民强的国家特性。自然而然的人们赋予了牡丹花更多的美好品质和吉祥寓意。二、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独特的意象化的思维方式,主张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世间万物之性与人之性是一致的,因此将自然界生物特性与人的特性进行比照,形成以花喻人、由人爱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元史》(全八册)明代宋濂等撰,中华书局出版,1976年4月第一版,1976年4月第一次印刷.
[2]《辽海丛书》(全五册)辽沈书社.
[3]《双溪醉隐集》元代耶律铸撰,清代李文田笺,见《辽海丛书》第三册收录.
[4]《说郛三种》明代陶宗仪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见《昭代丛书》第十四函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