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歌曲《红楼一梦》,由栾凯作曲,陈道斌作词,是一首极具古典韵味同时又兼具时尚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作品主题上不仅选取了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内容,而且还将这些古典内容运用新声、新音进行演唱,大胆创新,是一首集古典与时尚、民族与现代为一体的新民族声乐作品,增添了中国独有的民族作品的写作与演唱元素浓厚韵味。笔者从探寻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与歌曲《红楼一梦》的关系入手,对歌曲的艺术特色、演唱实践与感悟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达到理论、实践、认知三方面统一。
[关键词]红楼一梦;艺术蕴意;歌曲诠释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078-03
[收稿日期]2021-01-12
[作者简介]徐宁泽(1998— ),女,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大连 116021)
一、《红楼梦》与《红楼一梦》的对话
(一)读红楼之历久弥新
有道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一直是我国的文学经典,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这本书中描绘的社会、文化以及情爱都是我国社会文化的缩影,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作品。在美学的意义上表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红楼梦》一书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女性美,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自古以来有许多作曲家、剧作家等以此为蓝本进行创作,诞生了一批优秀的音乐艺术精品。但是读红楼却不是一遍就能读懂的,每读一遍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对红楼的感触也会越来越深刻。正所谓历久弥新,众多红迷对红楼有不同的解读,也诞生了各样的解读版本和见解,产生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就像古人诗句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人所处的角度、心境、时间不一样,看到的风景也不同。鲁迅先生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宮闱秘事……”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红楼梦》一书是以人为线索,描写了如花的青春,如梦的人生,最后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悲哀。人的一生就像一曲美丽的华尔兹,开场绚丽,曲终人散。“红楼梦中梦难寻,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梦》这样的悲剧在过去、将来,都不会重演,人们体味着《红楼梦》的同时,也在感慨生命的无奈和悲剧所蕴含的美的力量。《红楼梦》既让我们体会到中国文学深厚的底蕴,也使读者读起来长久不衰。[1]
(二)话红楼之人生悲喜
《红楼梦》是才子之书,书里面华丽的诗词与描写的人物故事相互点衬,经典流传。在读《红楼梦》的同时,通过欣赏诗词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细微刻画一系列人物悲剧性的命运反映出作者的思想,以诗词的描写更加深刻地展开了人物的故事,使读者在对小说更好的了解之外,更加深入感受作品所表达的人物悲剧性。
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周汝昌先生称《红楼梦》一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荣誉院长、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先生也说过:《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是我的文学圣经,有探索不完的密码。作家三毛也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一生一世都要读的书。《红楼梦》一书中的诗词与小说相互辉映,是将小说诗化了的一部杰作。在这部书里,小说和诗词的美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读者在欣赏小说的同时,感受到诗词和小说两者交融之后,超越于单独读小说、单独读诗词的美感。所以,在读过《红楼梦》小说后,偶尔遇到与小说类似的人物、场景时,都会联想起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故事、诗词,与生活中的原型加以对比,或者是畅读诗词,展现出“自己的红楼梦”。
歌曲《红楼一梦》是由栾凯作曲,陈道斌作词,陈运子演唱的一首表现《红楼梦》内涵的现代民族声乐作品。《红楼一梦》是于2010年根据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为原型所创作的一首“新艺术歌曲”,歌词作者陈道斌曾为国内许多当红歌手写过成名作品,在进入广东原创乐坛几年的时间里,就多次获奖。有人说陈道斌古典,也有人说陈道斌现代。[2]让我们先在《红楼一梦》的歌词里来品读作者现代与古典交织的梦吧。
“线装岁月,酿一杯酒;饮尽沧桑,我醉读红楼;月上柳梢,人约黄昏后,一段故事又将话说从头。”这是歌曲《红楼一梦》歌词的第一段,这是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人生的人读红楼的感悟,而且,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也会影响到读者与原著的距离。历尽沧桑后,重读经典,一段回忆的故事又涌上心头。“古典心情,描一幅画,写意寂寞,我再读红楼;推开秋窗,远望紫菱洲,一池心事,被岁月吹皱。风情万千,粉面含羞;花样年华,不懂温柔;月光如水,把往事浸透,雪地竹影比思念瘦。”第二段歌词,詞人怀揣着古典心情,以过来者的心态,来回望红楼往事,秋窗、紫菱洲、宝玉及金陵十二钗一齐浮现在我们眼前。“红楼一梦,一梦红楼;枉凝眉间点点秋,人去楼空,情悠悠;红楼一梦,一梦红楼,葬花吟里声声愁,千古绝唱梦红楼。”词人在书中用“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向世人倾诉着红楼的故事,在万紫千红的红楼院内,回忆着一出出惨烈的悲剧,最后以“人去楼空”“红楼一梦”的感伤情绪表达对这红楼的思念与忧愁。
歌词是一场幻梦,在似是而非里,将心灵动摇,跟随陈道斌歌词文字的起伏,再一次重读红楼。中国古典文学小说《红楼梦》在情的落空和美的泯灭中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时代的悲歌。歌曲《红楼梦》曲作者栾凯是我国当前民族声乐作曲家的代表,他的作品新颖,风格多样,可塑性极强。栾凯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高超的作曲技法和对声乐艺术的独到见解,为我国民族声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3]栾凯在创作《红楼一梦》这首歌曲的时候,时刻围绕着歌词的内涵,将现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选用了古曲的意境来塑造本曲的艺术形象,运用音乐语言诉说着一种淡淡的悠悠情景,将红楼的惆怅化为一曲千古绝唱,在红楼一梦,一梦红楼的故事里演绎人生悲喜。 二、《红楼一梦》艺术特色分析
歌曲《红楼一梦》是由栾凯创作的一首“新艺术歌曲”,“新艺术歌曲”在表现歌曲的手段,歌曲的形式、体裁、风格上都有了新的发展,是曲作家多年来追求的一种新的歌曲体裁,这种歌曲体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将高雅的音乐大众化,深入地推动了高雅音乐的发展。所谓“新艺术歌曲”,与传统艺术歌曲不同的是,其保留了艺术歌曲高雅性的艺术标准,同时还注重了音乐的通俗性、时尚性。栾凯创作的歌曲《红楼一梦》就是将民族性与古典韵味融合在一起的一首民族声乐作品,这首歌曲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审美能力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一)《红楼一梦》歌曲风格特色
1.古风音乐特色
歌曲《红楼一梦》,是一首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为原型而创作的歌曲,全曲以《红楼梦》人物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一些书中经典的场景,仿佛带我们回到了清朝末年荣国府中,感受着主人公的喜怒哀愁。最后,“人去楼空”表达了作者对红楼悲剧的哀叹,以及借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哀惋之情。《红楼一梦》是以中国古典名著作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歌曲的伴奏运用了我国民族乐器,在保持古典韵味的同时又注重民族风格,类似这种歌曲的风格被称为“古风音乐”。所谓古风音乐,是在21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风格,古风音乐的特点是:歌曲歌词古典雅致,上下句之间措辞整齐,歌词如同诗词歌赋,歌曲曲调唯美,演奏时注重旋法,伴奏大多采用民族乐器,以烘染歌曲的古典氛围,古风音乐不仅有其独特的中国式古典美感,也符合人民群众现今的审美,具有很强的欣赏性。
2.民歌新古典
歌曲《红楼一梦》既是一首古风音乐,也属于“民歌新古典”歌曲,“民歌新古典”这种歌曲形式,是栾凯在创作“新艺术歌曲”“军旅风歌曲”后,探索出的另一种民歌新古典的歌曲表现形式。民歌新古典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对我国民歌艺术的继承,也推动了我国民歌艺术发展。民歌新古典既有古典美,又有新意。新是与古典相比较而言,通俗地讲,也就是用民族唱法去演唱的新古典作品,一般都是以古典民歌为基础,将古典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时代民歌形态的歌曲作品。[4]歌曲《红楼一梦》是一种艺术创新,在演奏上,大胆地将我国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结合在一起,声乐作品演奏场面不仅非常震撼,同时在音响上,娓娓动听,声入人心。通过民族与通俗交叉演唱,更加细腻更加柔和地代入作品情感,歌曲演唱声情并茂,余音绕梁,使人听着意犹未尽,沉醉其中。歌曲《红楼一梦》在歌词方面充满诗意而且又通俗易懂;在编曲演奏方面将传统与现代的器乐合奏,体现出中西融汇的音乐风格;演唱方面民族和通俗的演唱技法,充分诠释了“民歌新古典”歌曲的艺术风格特征。歌曲《红楼一梦》是一首民族唱法的作品,民族唱法的传统韵味有助于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在演唱过程中又融合了戏曲唱腔,歌曲演唱时民族气息浓郁。歌词如诗词一般,但又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红楼一梦》的曲风风格是古典与流行并行,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接。《红楼一梦》以优美的唱腔、旋律话说古今,为听者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听觉盛宴。
(二)《红楼一梦》歌词的特色
1.“亲民化”歌词
我国民歌和诗词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些古典民歌中,都是采用中国古诗词,将古诗词与传统声乐唱法相结合,这样的作品会让大家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然而《红楼一梦》就是一首在旋律和歌词上都十分“亲民化”的作品,给人以现代歌曲般的体验。歌曲《红楼一梦》的歌词具有中国古诗词传统韵味与人文情怀的现代感,但是又通俗易懂,如“推开秋窗,远望紫菱洲”“雪地竹影比思念瘦”“枉凝眉间点点秋”“葬花吟里声声愁”这几句词,运用了《红楼梦》中的一些诗词和语句,但又不是照搬书中的诗句,而是经过作者稍加修饰点缀进行运用,不仅营造出了浓浓的红楼意境,歌词较传统古诗词相比也更加的简单明了,情感表达也更直白。《红楼一梦》的歌词不仅能找到根植在我们心中的本土文化,又能看到与时俱进的新鲜血液,是一首亲民化兼具时尚的作品。
2.多种修辞手法营造意境美
在这首作品中,用词优美,又带有一丝浪漫气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如“线装岁月”中的“线装”是一种古代书籍装订的技术,用线装形容岁月,借代年代的久远;“写意寂寞”,用“写意”这个动词来形容寂寞,非常的拟人化;“粉面含羞”来形容粉黛装饰的女人;“一池心事”中用“一池”这个量词来描述心事很多;“月光如水”则用比喻的手法,更为艺术化,这些词语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用词的细腻,给歌词赋予了灵性,增添了许多文学色彩。同时作品中的一些名词如:“一杯酒”“柳梢”“一幅画”“红楼”“雪地”等营造了丰富的意境,让整个作品有很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些抽象的词语如“声声愁”“心事”“情悠悠”“心情”则渲染了整个作品的感情基调,还有“点点秋”“情悠悠”“声声愁”等叠词的运用,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富于艺术魅力,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烘托了悲凉的气氛。通过与“岁月”“沧桑”“黄昏后”“年华”“点点秋”等时间词语结合,营造出时间与情感堆砌的凄婉的美。
三、《红楼一梦》的演唱实践与感悟
《红楼一梦》是一首民族声乐作品,除了要运用民族唱法,又要结合戏曲唱腔,在作品中,虽然没有戏曲的旋律,但是在高潮处融合了戏曲的声腔,具有悠扬婉丽的风格,见谱例1。
谱例1:
在唱高潮这句“红楼一梦 一梦红楼 枉凝眉间点点秋 人去楼空情悠悠”的时候,就要运用戏曲唱腔,戏曲艺术家用的方法叫做:“以腔就字”和“以字变腔”“因字生腔”,即:字不发生变化,用变腔的方法,或者为了腔的优美和地域的某种习惯性,少数的还可以用京音来做补充。以新腔来服从字。那么“以字变腔”“因字生腔”就是字不变,但是用四声的规范把这个字正过来,形成新腔新曲,戏曲艺术家程砚秋比较常用以字变腔。所以在演唱此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唱腔,运用戏曲唱腔,保持声线流畅,才能更好地表演出作品的韵味。[5]
这首作品一共为三段,前两段速度较慢、节奏较为舒缓,音區不高,很多地方时值较长,需要良好的气息支撑,长音的演唱要柔情,所以在演唱之前要做好准备,气息要充足,演唱的过程中也要控制好气息,以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第三段是本曲的高潮部分,是情绪抒发的关键,整个音区提升了,需要充分调整腔体,达到共鸣,同时声音力度也要加强,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撑,在演唱高音之前,将气吸足,以确保气息支撑较高的旋律,尤其是结尾处“千古绝唱”的“唱”字,音区达到了降b,在演唱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保持软腭和硬腭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轻松自如地演唱出来。
在演唱古典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时,一定要把握好唱腔和气息的处理,才能体现作品的韵味。唱腔是重中之重,唱腔没有体现出来,作品就会没有灵魂,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注释:
[1]
朱占英.红楼一梦终虚幻各自凋零女人花——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J].戏剧之家,2014(10):340,345.
[2]陈 树.以歌词与陈道斌对话[J].音乐天地,2004(04):52—53.
[3]侯可心.栾凯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与演唱研究[J].北方音乐,2018(05):4—5.
[4]刘 磊.试论栾凯“民歌新古典”的意义与价值[J].艺术评鉴,2018(24):15—17.
[5]陈淑婷.歌曲《红楼一梦》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庄 唯)
[关键词]红楼一梦;艺术蕴意;歌曲诠释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078-03
[收稿日期]2021-01-12
[作者简介]徐宁泽(1998— ),女,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大连 116021)
一、《红楼梦》与《红楼一梦》的对话
(一)读红楼之历久弥新
有道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一直是我国的文学经典,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这本书中描绘的社会、文化以及情爱都是我国社会文化的缩影,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作品。在美学的意义上表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红楼梦》一书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女性美,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自古以来有许多作曲家、剧作家等以此为蓝本进行创作,诞生了一批优秀的音乐艺术精品。但是读红楼却不是一遍就能读懂的,每读一遍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对红楼的感触也会越来越深刻。正所谓历久弥新,众多红迷对红楼有不同的解读,也诞生了各样的解读版本和见解,产生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就像古人诗句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人所处的角度、心境、时间不一样,看到的风景也不同。鲁迅先生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宮闱秘事……”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红楼梦》一书是以人为线索,描写了如花的青春,如梦的人生,最后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悲哀。人的一生就像一曲美丽的华尔兹,开场绚丽,曲终人散。“红楼梦中梦难寻,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梦》这样的悲剧在过去、将来,都不会重演,人们体味着《红楼梦》的同时,也在感慨生命的无奈和悲剧所蕴含的美的力量。《红楼梦》既让我们体会到中国文学深厚的底蕴,也使读者读起来长久不衰。[1]
(二)话红楼之人生悲喜
《红楼梦》是才子之书,书里面华丽的诗词与描写的人物故事相互点衬,经典流传。在读《红楼梦》的同时,通过欣赏诗词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细微刻画一系列人物悲剧性的命运反映出作者的思想,以诗词的描写更加深刻地展开了人物的故事,使读者在对小说更好的了解之外,更加深入感受作品所表达的人物悲剧性。
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周汝昌先生称《红楼梦》一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荣誉院长、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先生也说过:《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是我的文学圣经,有探索不完的密码。作家三毛也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一生一世都要读的书。《红楼梦》一书中的诗词与小说相互辉映,是将小说诗化了的一部杰作。在这部书里,小说和诗词的美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读者在欣赏小说的同时,感受到诗词和小说两者交融之后,超越于单独读小说、单独读诗词的美感。所以,在读过《红楼梦》小说后,偶尔遇到与小说类似的人物、场景时,都会联想起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故事、诗词,与生活中的原型加以对比,或者是畅读诗词,展现出“自己的红楼梦”。
歌曲《红楼一梦》是由栾凯作曲,陈道斌作词,陈运子演唱的一首表现《红楼梦》内涵的现代民族声乐作品。《红楼一梦》是于2010年根据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为原型所创作的一首“新艺术歌曲”,歌词作者陈道斌曾为国内许多当红歌手写过成名作品,在进入广东原创乐坛几年的时间里,就多次获奖。有人说陈道斌古典,也有人说陈道斌现代。[2]让我们先在《红楼一梦》的歌词里来品读作者现代与古典交织的梦吧。
“线装岁月,酿一杯酒;饮尽沧桑,我醉读红楼;月上柳梢,人约黄昏后,一段故事又将话说从头。”这是歌曲《红楼一梦》歌词的第一段,这是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人生的人读红楼的感悟,而且,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也会影响到读者与原著的距离。历尽沧桑后,重读经典,一段回忆的故事又涌上心头。“古典心情,描一幅画,写意寂寞,我再读红楼;推开秋窗,远望紫菱洲,一池心事,被岁月吹皱。风情万千,粉面含羞;花样年华,不懂温柔;月光如水,把往事浸透,雪地竹影比思念瘦。”第二段歌词,詞人怀揣着古典心情,以过来者的心态,来回望红楼往事,秋窗、紫菱洲、宝玉及金陵十二钗一齐浮现在我们眼前。“红楼一梦,一梦红楼;枉凝眉间点点秋,人去楼空,情悠悠;红楼一梦,一梦红楼,葬花吟里声声愁,千古绝唱梦红楼。”词人在书中用“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向世人倾诉着红楼的故事,在万紫千红的红楼院内,回忆着一出出惨烈的悲剧,最后以“人去楼空”“红楼一梦”的感伤情绪表达对这红楼的思念与忧愁。
歌词是一场幻梦,在似是而非里,将心灵动摇,跟随陈道斌歌词文字的起伏,再一次重读红楼。中国古典文学小说《红楼梦》在情的落空和美的泯灭中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时代的悲歌。歌曲《红楼梦》曲作者栾凯是我国当前民族声乐作曲家的代表,他的作品新颖,风格多样,可塑性极强。栾凯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高超的作曲技法和对声乐艺术的独到见解,为我国民族声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3]栾凯在创作《红楼一梦》这首歌曲的时候,时刻围绕着歌词的内涵,将现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选用了古曲的意境来塑造本曲的艺术形象,运用音乐语言诉说着一种淡淡的悠悠情景,将红楼的惆怅化为一曲千古绝唱,在红楼一梦,一梦红楼的故事里演绎人生悲喜。 二、《红楼一梦》艺术特色分析
歌曲《红楼一梦》是由栾凯创作的一首“新艺术歌曲”,“新艺术歌曲”在表现歌曲的手段,歌曲的形式、体裁、风格上都有了新的发展,是曲作家多年来追求的一种新的歌曲体裁,这种歌曲体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将高雅的音乐大众化,深入地推动了高雅音乐的发展。所谓“新艺术歌曲”,与传统艺术歌曲不同的是,其保留了艺术歌曲高雅性的艺术标准,同时还注重了音乐的通俗性、时尚性。栾凯创作的歌曲《红楼一梦》就是将民族性与古典韵味融合在一起的一首民族声乐作品,这首歌曲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审美能力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一)《红楼一梦》歌曲风格特色
1.古风音乐特色
歌曲《红楼一梦》,是一首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为原型而创作的歌曲,全曲以《红楼梦》人物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一些书中经典的场景,仿佛带我们回到了清朝末年荣国府中,感受着主人公的喜怒哀愁。最后,“人去楼空”表达了作者对红楼悲剧的哀叹,以及借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哀惋之情。《红楼一梦》是以中国古典名著作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歌曲的伴奏运用了我国民族乐器,在保持古典韵味的同时又注重民族风格,类似这种歌曲的风格被称为“古风音乐”。所谓古风音乐,是在21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风格,古风音乐的特点是:歌曲歌词古典雅致,上下句之间措辞整齐,歌词如同诗词歌赋,歌曲曲调唯美,演奏时注重旋法,伴奏大多采用民族乐器,以烘染歌曲的古典氛围,古风音乐不仅有其独特的中国式古典美感,也符合人民群众现今的审美,具有很强的欣赏性。
2.民歌新古典
歌曲《红楼一梦》既是一首古风音乐,也属于“民歌新古典”歌曲,“民歌新古典”这种歌曲形式,是栾凯在创作“新艺术歌曲”“军旅风歌曲”后,探索出的另一种民歌新古典的歌曲表现形式。民歌新古典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对我国民歌艺术的继承,也推动了我国民歌艺术发展。民歌新古典既有古典美,又有新意。新是与古典相比较而言,通俗地讲,也就是用民族唱法去演唱的新古典作品,一般都是以古典民歌为基础,将古典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时代民歌形态的歌曲作品。[4]歌曲《红楼一梦》是一种艺术创新,在演奏上,大胆地将我国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结合在一起,声乐作品演奏场面不仅非常震撼,同时在音响上,娓娓动听,声入人心。通过民族与通俗交叉演唱,更加细腻更加柔和地代入作品情感,歌曲演唱声情并茂,余音绕梁,使人听着意犹未尽,沉醉其中。歌曲《红楼一梦》在歌词方面充满诗意而且又通俗易懂;在编曲演奏方面将传统与现代的器乐合奏,体现出中西融汇的音乐风格;演唱方面民族和通俗的演唱技法,充分诠释了“民歌新古典”歌曲的艺术风格特征。歌曲《红楼一梦》是一首民族唱法的作品,民族唱法的传统韵味有助于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在演唱过程中又融合了戏曲唱腔,歌曲演唱时民族气息浓郁。歌词如诗词一般,但又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红楼一梦》的曲风风格是古典与流行并行,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接。《红楼一梦》以优美的唱腔、旋律话说古今,为听者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听觉盛宴。
(二)《红楼一梦》歌词的特色
1.“亲民化”歌词
我国民歌和诗词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些古典民歌中,都是采用中国古诗词,将古诗词与传统声乐唱法相结合,这样的作品会让大家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然而《红楼一梦》就是一首在旋律和歌词上都十分“亲民化”的作品,给人以现代歌曲般的体验。歌曲《红楼一梦》的歌词具有中国古诗词传统韵味与人文情怀的现代感,但是又通俗易懂,如“推开秋窗,远望紫菱洲”“雪地竹影比思念瘦”“枉凝眉间点点秋”“葬花吟里声声愁”这几句词,运用了《红楼梦》中的一些诗词和语句,但又不是照搬书中的诗句,而是经过作者稍加修饰点缀进行运用,不仅营造出了浓浓的红楼意境,歌词较传统古诗词相比也更加的简单明了,情感表达也更直白。《红楼一梦》的歌词不仅能找到根植在我们心中的本土文化,又能看到与时俱进的新鲜血液,是一首亲民化兼具时尚的作品。
2.多种修辞手法营造意境美
在这首作品中,用词优美,又带有一丝浪漫气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如“线装岁月”中的“线装”是一种古代书籍装订的技术,用线装形容岁月,借代年代的久远;“写意寂寞”,用“写意”这个动词来形容寂寞,非常的拟人化;“粉面含羞”来形容粉黛装饰的女人;“一池心事”中用“一池”这个量词来描述心事很多;“月光如水”则用比喻的手法,更为艺术化,这些词语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用词的细腻,给歌词赋予了灵性,增添了许多文学色彩。同时作品中的一些名词如:“一杯酒”“柳梢”“一幅画”“红楼”“雪地”等营造了丰富的意境,让整个作品有很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些抽象的词语如“声声愁”“心事”“情悠悠”“心情”则渲染了整个作品的感情基调,还有“点点秋”“情悠悠”“声声愁”等叠词的运用,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富于艺术魅力,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烘托了悲凉的气氛。通过与“岁月”“沧桑”“黄昏后”“年华”“点点秋”等时间词语结合,营造出时间与情感堆砌的凄婉的美。
三、《红楼一梦》的演唱实践与感悟
《红楼一梦》是一首民族声乐作品,除了要运用民族唱法,又要结合戏曲唱腔,在作品中,虽然没有戏曲的旋律,但是在高潮处融合了戏曲的声腔,具有悠扬婉丽的风格,见谱例1。
谱例1:
在唱高潮这句“红楼一梦 一梦红楼 枉凝眉间点点秋 人去楼空情悠悠”的时候,就要运用戏曲唱腔,戏曲艺术家用的方法叫做:“以腔就字”和“以字变腔”“因字生腔”,即:字不发生变化,用变腔的方法,或者为了腔的优美和地域的某种习惯性,少数的还可以用京音来做补充。以新腔来服从字。那么“以字变腔”“因字生腔”就是字不变,但是用四声的规范把这个字正过来,形成新腔新曲,戏曲艺术家程砚秋比较常用以字变腔。所以在演唱此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唱腔,运用戏曲唱腔,保持声线流畅,才能更好地表演出作品的韵味。[5]
这首作品一共为三段,前两段速度较慢、节奏较为舒缓,音區不高,很多地方时值较长,需要良好的气息支撑,长音的演唱要柔情,所以在演唱之前要做好准备,气息要充足,演唱的过程中也要控制好气息,以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第三段是本曲的高潮部分,是情绪抒发的关键,整个音区提升了,需要充分调整腔体,达到共鸣,同时声音力度也要加强,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撑,在演唱高音之前,将气吸足,以确保气息支撑较高的旋律,尤其是结尾处“千古绝唱”的“唱”字,音区达到了降b,在演唱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保持软腭和硬腭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轻松自如地演唱出来。
在演唱古典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时,一定要把握好唱腔和气息的处理,才能体现作品的韵味。唱腔是重中之重,唱腔没有体现出来,作品就会没有灵魂,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注释:
[1]
朱占英.红楼一梦终虚幻各自凋零女人花——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J].戏剧之家,2014(10):340,345.
[2]陈 树.以歌词与陈道斌对话[J].音乐天地,2004(04):52—53.
[3]侯可心.栾凯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与演唱研究[J].北方音乐,2018(05):4—5.
[4]刘 磊.试论栾凯“民歌新古典”的意义与价值[J].艺术评鉴,2018(24):15—17.
[5]陈淑婷.歌曲《红楼一梦》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