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生活美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npi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活美来自于教师的有效组织与精心引导。其包括:第一,通过精心设计来营造课堂中的生活美,使语文课堂充满着生活美氛围;第二,通过对文本作品的细心寻觅来发现生活美;第三,通过个体感受的迁移形成语文课堂体验生活美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第四,通过耐心引导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属于自我体验的生活美。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美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与生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美、体验生活美、创造生活美,是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师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任务。从语文工具性特征来看,无论是听说读写,抑或是多样表达,归根到底还是体现生活美的需要,反映生命思考下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效体现生活美,是语文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从语文课堂营造生活美、发现生活美、体验生活美、创造生活美等四方面入手,论述语文课堂中的生活美。
  一、精心设计,在语文课堂中营造生活美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课程标准要求还是作品选择原则,都非常突出作家个体生活体验与生命感悟,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活之美。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审美内在要求,通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知生活美。因而,在语文课堂中营造生活美就成了语文教师审美教育的第一步。而营造生活美要注意到三点:其一,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生活美要通过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来呈现,从而使之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其二,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长期营造生活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转化中感知生活美;其三,语文课堂要通过巧妙的设计,将作品生活美与学生生活美感知相统一。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师的有心组织下,让学生成为生活美的感知者与体验者,最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中《鼎湖山听泉》一课为例,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其听泉的经历必然不少,但是否能如课文那般听泉却是值得深思的。笔者在教学导入过程中,首先通过微课视频将作者夜听鼎湖山泉的精彩细节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有情感地背诵这一段。这样一来,学生们对鼎湖山泉声就有了初步的印象,并有可能会与自己的经历相联系。其次,在整个导入授课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声音插入的方式,将鼎湖山泉声用较小的声音——不会影响正常授课,融入课堂中,从而使学生置身于鼎湖山泉声中。最后,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结合视听效果来初步感知鼎湖山泉声之美,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整个导入过程中,通过笔者的精心设计,营造出既符合课文细节的生活美氛围,又符合学生审美融入的感知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生活美。
  二、细心寻觅,在语文课堂中发现生活美
  从根本上来说,感知生活美的前提应当是发现美。但由于语文教材选自经典作品,其生活美的发现与挖掘过程往往比较成熟,甚至对于教师而言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而这种本能发现生活美的过程,却是学生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无论是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还是生活体验、生活阅历等,都与语文教师有着全方位的差距。另一方面,就生活美的发现视角来看,学生感知发现生活美容易走上误读之路。固然误读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学生通过细心寻找可以避免误读,从而发现生活美却更值得提倡。因而,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细心寻找,将自我审美体验感受较好的地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在语文课堂中发现生活美,为学生体验生活美奠定较扎实的基础。
  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岳阳楼记》一课为例,学生要发现“淫雨霏霏”“春和景明”中岳阳楼的美,本质上是要通过细心寻找触动自己心灵的经历,才能感受到两者之间生活美的巨大差异。如学生有台风经历,那么其对“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生活之美有很深的感受,并以此为挖掘生活美的突破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成长生活之美,引导学生走出青春期的迷惘。而在更高一层意义上,则更要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知识分子风骨的生命价值之美导入到学生的生活美教育过程中,形成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对时代英雄人物有着深刻的体会。从生活美教育上升为生命美教育,这是语文课堂发现生活美发展的必然道路,也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
  三、用心体会,在语文课堂中体验生活美
  发现生活美、挖掘生活美,是语文课堂生活美的初体验。一方面,挖掘与发现是一个同时进行的过程,其影响与否取决于教师、学生之间的配合与生活体验。另一方面,生活美教育走向生命美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一种介质进行有效的过渡,才能使生活美与生命美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学生情感上接受、思想上理解、行动上追随的生活美体验过程,并最终走向生活美创造的阶段。而这种介质在笔者看来,就是通过师生互动将文本、教师、学生甚至是作者与编者等之間的阅历、情感进行共享,并形成相互流动的多向生活体验,才能使语文课堂生活美得到较好的体验。
  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很多学生都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有很深的印象,并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来体现出中国旧社会的劣根性。从文本理解的角度来看,这无可厚非;但从体验生活美的角度来看,这种审视是明显带着政治色彩的革命叙事解读。少年闰土之所以可以和“我”兄弟相称,并表现出无忧无虑的天真,是与其年龄相符的写照;中年闰土不敢和“我”兄弟相称,反而称为老爷,其中的辛酸不足与外人道——一个中年男人,作为家中顶梁柱,又必须养活多子的家庭,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社会地位,显然与“我”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而少年与中年之间的形象差异,恰恰是生活活生生的写照。如此一来,对中年闰土的形象就不仅仅是同情,而且还有那么一丝敬佩。而这种体验,恰恰是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自己父亲形象加以认识与体验的,从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与全面的认识。由此可见,用心体会是语文课堂多方互动下反映并体验生活美重要方式。
  四、耐心引导,在语文课堂中创造生活美
  在语文课堂中的生活美感悟,都是为了学生创造生活美。只有通过生活美的创造活动,学生感知、发现、理解、体验生活美,才能得到反馈。而创造生活美,不仅仅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语文素养有关,更与语文教师的耐心引导有关。如上述中年闰土之形象解析,语文教师在体验之后开展相关写作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父亲形象变化。通过小时候印象与长大后印象的差别,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这不仅突出了创造生活美源自于生活现实,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生活化写作的理解。而事实上,在“微驼的身影下,步履匆匆的中年男子”形象很快就被学生所创造出来。这既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中年男人有担当的生动写照,反映出其爱家爱儿女的深沉之爱。
  这种创造生活美的过程,是学生升华生活美的过程,更是现实观摩的真情流露,因而往往具有独特性。但这种独特性又符合了生活美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审美能力,接受审美教育。
  总之,中学语文课堂中生活美的发现、感知、体验与创造过程,要结合学情,通过摆正师生之间的地位,尊重认识论的发展规律,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活美有全面又全新的认识,才能使之走向生活美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蔺润珍.感悟语文之“美”[J].甘肃教育,2018(21).
  [2]朱光将.美育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探微[J].成才之路,2018(9).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写作是重要的环节。习作也能对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小学生打好基础,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从知识积累以及心得感悟等方面突破,重视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使用序列化的训练方式,提升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小学生习作序列化主题构建的策略进行了阐述,希望能给语文老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习作;序列化;教学效率  【中图分
【摘要】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中不断凸显出来,并成为现今基础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读写结合”就是要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入手:通过广泛的阅读量积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而通过写作训练就能锻炼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的浅要分析,研究和讨论提高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
【摘要】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课前预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内容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会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探讨了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前预习习惯,从五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的发展,寻求更多更有效的语文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前预习;习惯;养成  【中图分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快速汲取知识并且获得进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如果能够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学生就会在这一阶段收获很多关于知识获取方面的技巧和经验。在这一过程中,“综合性学习”主题教学模式无疑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小学课堂中“综合性学习”主题教学模式的存在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的知识海洋里自在遨游,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
创伤、感染、肿瘤、和先天畸形等多种原因会造成人体骨组织缺损,同时由于骨组织自我修复能力有限,使得人工骨修复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骨修复材料主要包括自
目的: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Toll样受体4(TLR4)及相关分子-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髓样分化蛋白-2(MD-2)参与抗β2糖蛋白Ⅰ抗体/β2糖蛋白Ⅰ(anti-β2GPI/β2GPI)复合物诱导人
【摘要】国学经典对于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以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于语文学科相关教学的促进更加直接有效。在广泛的经典诵读中学生能够大量积累知识,从而能够更加灵活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大有裨益。基于此,本文就如何提高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展开探讨,以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调与呆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充课堂容量,让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经验,从“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微课资源、网络平台”等方面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