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一词,英文culture,在汉语中来自《易经》。《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学校建设归根到底是文化建设,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着学校文化的继承、提炼和重构的问题。因此,传承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鲜明的办学思想、显著的办学效益,就要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使学校文化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核心竞争力、牢固凝聚力。
学校与学校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不是它的规模与校舍,也不是狭隘眼光下的教育质量,而是它生生不息的校园精神文化。于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让北大成为北大;“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让清华成为清华。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正是北大和清华的精神实质。今天,我们每一所学校都拥有自己的“校风”、“校训”,并成为学校的精神文化。
一、完善制度文化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制度的形成应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制定,才能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学校制度文化体现“刚柔并济”。制度是刚性的,文化是柔性的。制度文化可以分为表层制度文化和深层制度文化,即“有形”的(显性)和“无形”的(隐性)。
二、打造教师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1.开展师德建设活动
开展“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同事要有诚心”的三心活动,弘扬“五种精神”,使师生凝心聚力。
(1)弘扬奉献精神,坚持爱岗敬业。
(2)弘扬乐教善教精神,坚持教书育人。
(3)弘扬师爱精神,坚持关爱学生。
(4)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严谨治学。
(5)弘扬克骄防矜精神,坚持教学相长。
2.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以“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指导,采取“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讨”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展示”、“教学反思”、“同伴互助”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1)理念——树立五种理念
树立“带头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即时学习、实践学习” 五种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远程教育资源、教研活动、备课活动、课题研究、校长论坛等平台学习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2)学习——发展的源头活水
学习是教师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做到在学习中感悟管理、在实践中规划发展。
三、塑造学生文化
举行社会实践活动、校园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英语节、科技节等,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道德情感与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文明习惯。
1.“金阳光少年”成才活动
让孩子看到自己每一个闪光的脚印,为自己的每一次成功而自豪,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时,不断激扬自身的人生价值。用“笑脸”、“小银星”、“小金星”等记录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中各方面的成长历程。学生在“笑脸”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在“笑脸”中开始人生的成功之旅。
2.阳光体育运动
朝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前进,让健康生活的理念如阳光般普照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脸上充满阳光般的灿烂笑容,让生命洋溢出光彩夺目的活力。
3.文明礼仪伴我行
(1)活动目标: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讲究卫生、爱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
(2)活动内容: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宣传礼仪。
(3)活动形式:主题班队会、黑板报、讲座、展版、社会实践
4.弘扬民族精神活动
(1)体验“美在文中”:动员学生寻找长征英雄和体现长征精神的课文、电影、故事、诗歌和事迹;
(2)体验“美在画中”:开展“民族精神美”的板报、手抄报活动;(3)体验“美在歌中”:利用校园广播,以“每周一歌”的形式引导学生学唱体现红军精神的歌曲。
5.养成教育经常化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学校积极探索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
如:寓养成教育于各科教学中、寓养成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养成教育于日常生活中。
6.廉正教育渗透化
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并把“廉洁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融入到其中。
如:学科渗透悟廉洁、班队活动颂廉洁、经典诗文赞廉洁、社会实践倡廉洁、家校互动促廉洁。
多元文化活动面向学生的学习领域、生活领域,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现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塑造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
四、统一标识文化
齐家有家训,治校有校训。校训是一校之魂,是校园精神之所系,风貌之所在,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原则和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蕴含着学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以校训内涵构建师生理念,构成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文化模式”,并成为学校面向社会的一种精神标志。
五、构建目标文化
在学校总体目标的指导下,确定干部、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具体工作目标。
1.干部队伍建设目标
和谐的领导集体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得力的中层干部是校长施政的左膀右臂、科学决策的参谋智囊。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一支“勤、实、率”的现代学者型干部队伍,是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2.教师队伍发展目标
教师的职业是造就未来的职业,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积极锤炼一支“视野开阔、勤于学习、乐于奉献、肯于研究、善于反思”的现代科研型教师队伍。努力实现“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师生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对学生而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习的帮助者、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师生都是教学过程意义的赋予者;对学校而言,教师不只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消费者,也是理论的主动建构者。通过教师自身能量的提升,借助“发展人”的过程来带动“学校的发展”。
诗人王国维总结的人生治学三境界可巧妙地作为教师专业素养从低到高的三个目标,勉励教师为了自己更高的目标不懈地追求!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学生队伍培养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作为“真实的个体”而存在着,有着独特而真实的经历、背景、个性、情感需求和学习风格,有机整合构成了独特的、整体性的存在。要培养学生成为“志存高远、创新和谐、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的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现代文明人。
一个学校影响最长久、最醉人的莫过于独特的校园文化,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就是一个好的文化“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作用力,让师生感受到一种亲和力,一种凝聚力,激发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师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学校建设归根到底是文化建设,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着学校文化的继承、提炼和重构的问题。因此,传承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鲜明的办学思想、显著的办学效益,就要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使学校文化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核心竞争力、牢固凝聚力。
学校与学校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不是它的规模与校舍,也不是狭隘眼光下的教育质量,而是它生生不息的校园精神文化。于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让北大成为北大;“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让清华成为清华。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正是北大和清华的精神实质。今天,我们每一所学校都拥有自己的“校风”、“校训”,并成为学校的精神文化。
一、完善制度文化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制度的形成应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制定,才能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学校制度文化体现“刚柔并济”。制度是刚性的,文化是柔性的。制度文化可以分为表层制度文化和深层制度文化,即“有形”的(显性)和“无形”的(隐性)。
二、打造教师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1.开展师德建设活动
开展“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同事要有诚心”的三心活动,弘扬“五种精神”,使师生凝心聚力。
(1)弘扬奉献精神,坚持爱岗敬业。
(2)弘扬乐教善教精神,坚持教书育人。
(3)弘扬师爱精神,坚持关爱学生。
(4)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严谨治学。
(5)弘扬克骄防矜精神,坚持教学相长。
2.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以“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指导,采取“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讨”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展示”、“教学反思”、“同伴互助”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1)理念——树立五种理念
树立“带头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即时学习、实践学习” 五种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远程教育资源、教研活动、备课活动、课题研究、校长论坛等平台学习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2)学习——发展的源头活水
学习是教师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做到在学习中感悟管理、在实践中规划发展。
三、塑造学生文化
举行社会实践活动、校园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英语节、科技节等,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道德情感与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文明习惯。
1.“金阳光少年”成才活动
让孩子看到自己每一个闪光的脚印,为自己的每一次成功而自豪,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时,不断激扬自身的人生价值。用“笑脸”、“小银星”、“小金星”等记录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中各方面的成长历程。学生在“笑脸”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在“笑脸”中开始人生的成功之旅。
2.阳光体育运动
朝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前进,让健康生活的理念如阳光般普照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脸上充满阳光般的灿烂笑容,让生命洋溢出光彩夺目的活力。
3.文明礼仪伴我行
(1)活动目标: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讲究卫生、爱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
(2)活动内容: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宣传礼仪。
(3)活动形式:主题班队会、黑板报、讲座、展版、社会实践
4.弘扬民族精神活动
(1)体验“美在文中”:动员学生寻找长征英雄和体现长征精神的课文、电影、故事、诗歌和事迹;
(2)体验“美在画中”:开展“民族精神美”的板报、手抄报活动;(3)体验“美在歌中”:利用校园广播,以“每周一歌”的形式引导学生学唱体现红军精神的歌曲。
5.养成教育经常化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学校积极探索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
如:寓养成教育于各科教学中、寓养成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养成教育于日常生活中。
6.廉正教育渗透化
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并把“廉洁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融入到其中。
如:学科渗透悟廉洁、班队活动颂廉洁、经典诗文赞廉洁、社会实践倡廉洁、家校互动促廉洁。
多元文化活动面向学生的学习领域、生活领域,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现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塑造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
四、统一标识文化
齐家有家训,治校有校训。校训是一校之魂,是校园精神之所系,风貌之所在,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原则和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蕴含着学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以校训内涵构建师生理念,构成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文化模式”,并成为学校面向社会的一种精神标志。
五、构建目标文化
在学校总体目标的指导下,确定干部、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具体工作目标。
1.干部队伍建设目标
和谐的领导集体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得力的中层干部是校长施政的左膀右臂、科学决策的参谋智囊。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一支“勤、实、率”的现代学者型干部队伍,是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2.教师队伍发展目标
教师的职业是造就未来的职业,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积极锤炼一支“视野开阔、勤于学习、乐于奉献、肯于研究、善于反思”的现代科研型教师队伍。努力实现“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师生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对学生而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习的帮助者、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师生都是教学过程意义的赋予者;对学校而言,教师不只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消费者,也是理论的主动建构者。通过教师自身能量的提升,借助“发展人”的过程来带动“学校的发展”。
诗人王国维总结的人生治学三境界可巧妙地作为教师专业素养从低到高的三个目标,勉励教师为了自己更高的目标不懈地追求!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学生队伍培养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作为“真实的个体”而存在着,有着独特而真实的经历、背景、个性、情感需求和学习风格,有机整合构成了独特的、整体性的存在。要培养学生成为“志存高远、创新和谐、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的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现代文明人。
一个学校影响最长久、最醉人的莫过于独特的校园文化,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就是一个好的文化“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作用力,让师生感受到一种亲和力,一种凝聚力,激发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师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