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粤西岭南一带,“年例”埋藏在茂名本土的众多独特区域文化中,是“粤西文化奇葩”。在区域活动中开展有关年例文化的活动,不仅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走进本地的年例文化,对年例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还能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发扬粤西的年例文化。
关键词:年例文化;区域活动;幼儿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宏大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是民族文化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在粤西岭南一带,有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具有粤西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茂名“年例”是茂名地区至今仍保留着的一种古老的区域性民族文化,它埋藏在茂名本土的众多独特区域文化中,具有生动、形象、复杂的物化形态,堪称“粤西文化奇葩”。
在幼儿园中,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必不可缺的环节,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年例文化活动,不仅能让幼儿走进本地的年例文化,还能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粤西的年例文化。
一、充分依托年例文化资源,积极丰富区域活动内容
“年例”是茂名地区的特色节日,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每到年例期,村镇街道张灯结彩,各户盛筵宴请亲朋,来客越多,主人就越高兴,故有“年例大过年”之说。活动内容有游神、游灯、点灯、打醮、舞狮、舞龙、飘色、八音、武术表演、做大戏(粤剧)、木偶戏、燃放烟花爆竹等。
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幼儿园内设置丰富的材料,生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教师适当地将年例文化的元素引入区域活动中,年例大餐、舞龙、舞狮和木偶戏、粤剧等具有浓郁年例特色的活动在园内遍地开花,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充分感受年例文化的魅力。《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开展“年例文化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利用”这一课题以来,区域活动相比以前更为丰富,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年例文化,将当地的民俗风情带入到区域活动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各个区域活动由于有了民俗元素而显得更为丰富。
二、积极选用有特色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感知年例文化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材料提供的层次性和开放性直接影响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幼儿的发展涉及各个方面,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不同的材料,在选材方面尝试从材料上去渗透年例文化。区域活动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它在幼儿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还能让幼儿走进年例文化,对年例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而且能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文化。因而,教师结合了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点、关注点来投放材料。如小班可在语言区中收集图片、照片等有关资料,让幼儿初步了解年例的习俗;提供有关年例文化的活动图片、照片、录像,引导幼儿讲一讲活动的名称和内容,如年例请客、年例游神等。在表演区提供准备各狮子、龙的头饰、音乐磁带等供幼儿表演舞狮、舞龙庆年例,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年例的表演。在美工区准备红纸、红包、剪刀、橡皮泥、双面胶、画纸、水彩笔等供幼儿使用,如制作鞭炮、烟花、各种年例食品。中大班则在语言区中收集有关年例的相片、年例来源的图片,互相介绍,讲述所见所闻,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说说年例的风俗活动,从而發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区中准备各式木偶、戏剧服装、头饰、音乐磁带、乐器、舞狮、舞龙道具等,供幼儿演唱欢快歌曲、表演欢庆舞蹈。在美工区准备皱纹纸、剪刀、糨糊、各色彩纸、水彩笔等供幼儿使用。用剪刀剪各种形状的年例图案,用彩纸设计制作年例卡、鞭炮等,让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风俗。
三、围绕年例文化创设特色游戏,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独特的年例文化使得幼儿园的孩子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区域活动内容。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材料,不仅仅是让孩子接触,而且是以此为媒介,让孩子在玩玩、想想、做做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后的满足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加强了与家长的联系,从而得到了家长们的帮助和支持,更创造了本土材料应用的大教育环境。
小班幼儿对年例不陌生,但他们的兴趣点多在吃和玩上,所以小班的年例活动主要是“我去看年例”,围绕着他们最感兴趣的年例大餐及他们看得最多的舞狮,放烟花爆竹等开展。就拿娃娃家区域来说吧,幼儿对年例菜特别感兴趣,拿起“铲子”、“锅子”在“炉灶”上烧起了美味的菜肴,还不断地推出新菜,其中有一个孩子还在念着年例菜谱呢。
中班的年例活动是以幼儿作为小客人“我去看年例”开展的,除了有他们最感兴趣的年例大餐及他们看得最多的舞龙、舞狮活动外,还让孩子初步了解木偶戏、粤剧等茂名地方特色文化。如表演区的“舞狮”、“宴客”和“唱粤剧”等活动。幼儿们在唱粤剧时,还不忘模仿粤剧演员们唱、做、念、打;而那些“小狮子”的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
大班幼儿对年例已有一定的了解。以“我家做年例”为主题的活动,除了邀请客人、准备年例大餐、看舞狮、放烟花爆竹等,还将从粤剧、木偶戏、飘色这些富有特色的地方民间艺术引入活动,使幼儿在浓浓的年例节日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美工区的“制作戏服”,表演区的“木偶戏”、“金蛇狂舞”,语言区的“我家的亲戚朋友”、“我是小主人”,娃娃家的“美味的年例大餐”等。
可见,这些年例活动的加入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求,幼儿们在与情景互动中操作,既积累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
随着年例文化的合理应用,孩子们更加沉醉于每天的区域活动,因为在这里有不断刺激孩子的新鲜事物;有令孩子冥思苦想,却又津津乐道的小制作让孩子们惊叹不已。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更活跃,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孩子间的合作更密切,同伴间的关系更融洽。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年例特色,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将年例文化和谐地引入区域活动中,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幼儿在活动中不仅感受到了年例的丰富与优秀,还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充分利用年例文化资源,创建富有特色的区域活动”是我们一直的追求,我们力求让幼儿通过各个活动区更好地了解年例。在活动中,让幼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年例文化的魅力,为更好地了解年例,传承年例文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汉林.“年例”起止之探寻[J].南方论刊,1997(01).
[2]吴汉林.谈年例的渊源与展望[J].南方论刊,2010(09).
[3]罗远玲.仪式叙事中粤西年例的变迁与当代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
关键词:年例文化;区域活动;幼儿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宏大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是民族文化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在粤西岭南一带,有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具有粤西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茂名“年例”是茂名地区至今仍保留着的一种古老的区域性民族文化,它埋藏在茂名本土的众多独特区域文化中,具有生动、形象、复杂的物化形态,堪称“粤西文化奇葩”。
在幼儿园中,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必不可缺的环节,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年例文化活动,不仅能让幼儿走进本地的年例文化,还能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粤西的年例文化。
一、充分依托年例文化资源,积极丰富区域活动内容
“年例”是茂名地区的特色节日,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每到年例期,村镇街道张灯结彩,各户盛筵宴请亲朋,来客越多,主人就越高兴,故有“年例大过年”之说。活动内容有游神、游灯、点灯、打醮、舞狮、舞龙、飘色、八音、武术表演、做大戏(粤剧)、木偶戏、燃放烟花爆竹等。
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幼儿园内设置丰富的材料,生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教师适当地将年例文化的元素引入区域活动中,年例大餐、舞龙、舞狮和木偶戏、粤剧等具有浓郁年例特色的活动在园内遍地开花,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充分感受年例文化的魅力。《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开展“年例文化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利用”这一课题以来,区域活动相比以前更为丰富,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年例文化,将当地的民俗风情带入到区域活动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各个区域活动由于有了民俗元素而显得更为丰富。
二、积极选用有特色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感知年例文化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材料提供的层次性和开放性直接影响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幼儿的发展涉及各个方面,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不同的材料,在选材方面尝试从材料上去渗透年例文化。区域活动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它在幼儿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还能让幼儿走进年例文化,对年例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而且能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文化。因而,教师结合了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点、关注点来投放材料。如小班可在语言区中收集图片、照片等有关资料,让幼儿初步了解年例的习俗;提供有关年例文化的活动图片、照片、录像,引导幼儿讲一讲活动的名称和内容,如年例请客、年例游神等。在表演区提供准备各狮子、龙的头饰、音乐磁带等供幼儿表演舞狮、舞龙庆年例,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年例的表演。在美工区准备红纸、红包、剪刀、橡皮泥、双面胶、画纸、水彩笔等供幼儿使用,如制作鞭炮、烟花、各种年例食品。中大班则在语言区中收集有关年例的相片、年例来源的图片,互相介绍,讲述所见所闻,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说说年例的风俗活动,从而發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区中准备各式木偶、戏剧服装、头饰、音乐磁带、乐器、舞狮、舞龙道具等,供幼儿演唱欢快歌曲、表演欢庆舞蹈。在美工区准备皱纹纸、剪刀、糨糊、各色彩纸、水彩笔等供幼儿使用。用剪刀剪各种形状的年例图案,用彩纸设计制作年例卡、鞭炮等,让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风俗。
三、围绕年例文化创设特色游戏,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独特的年例文化使得幼儿园的孩子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区域活动内容。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材料,不仅仅是让孩子接触,而且是以此为媒介,让孩子在玩玩、想想、做做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后的满足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加强了与家长的联系,从而得到了家长们的帮助和支持,更创造了本土材料应用的大教育环境。
小班幼儿对年例不陌生,但他们的兴趣点多在吃和玩上,所以小班的年例活动主要是“我去看年例”,围绕着他们最感兴趣的年例大餐及他们看得最多的舞狮,放烟花爆竹等开展。就拿娃娃家区域来说吧,幼儿对年例菜特别感兴趣,拿起“铲子”、“锅子”在“炉灶”上烧起了美味的菜肴,还不断地推出新菜,其中有一个孩子还在念着年例菜谱呢。
中班的年例活动是以幼儿作为小客人“我去看年例”开展的,除了有他们最感兴趣的年例大餐及他们看得最多的舞龙、舞狮活动外,还让孩子初步了解木偶戏、粤剧等茂名地方特色文化。如表演区的“舞狮”、“宴客”和“唱粤剧”等活动。幼儿们在唱粤剧时,还不忘模仿粤剧演员们唱、做、念、打;而那些“小狮子”的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
大班幼儿对年例已有一定的了解。以“我家做年例”为主题的活动,除了邀请客人、准备年例大餐、看舞狮、放烟花爆竹等,还将从粤剧、木偶戏、飘色这些富有特色的地方民间艺术引入活动,使幼儿在浓浓的年例节日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美工区的“制作戏服”,表演区的“木偶戏”、“金蛇狂舞”,语言区的“我家的亲戚朋友”、“我是小主人”,娃娃家的“美味的年例大餐”等。
可见,这些年例活动的加入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求,幼儿们在与情景互动中操作,既积累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
随着年例文化的合理应用,孩子们更加沉醉于每天的区域活动,因为在这里有不断刺激孩子的新鲜事物;有令孩子冥思苦想,却又津津乐道的小制作让孩子们惊叹不已。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更活跃,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孩子间的合作更密切,同伴间的关系更融洽。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年例特色,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将年例文化和谐地引入区域活动中,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幼儿在活动中不仅感受到了年例的丰富与优秀,还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充分利用年例文化资源,创建富有特色的区域活动”是我们一直的追求,我们力求让幼儿通过各个活动区更好地了解年例。在活动中,让幼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年例文化的魅力,为更好地了解年例,传承年例文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汉林.“年例”起止之探寻[J].南方论刊,1997(01).
[2]吴汉林.谈年例的渊源与展望[J].南方论刊,2010(09).
[3]罗远玲.仪式叙事中粤西年例的变迁与当代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