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新教材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其内容方式多样化便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语言表达以平等对话和启发式为主。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这为创新教学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沃土”,只要你去思考、探索,就会发现许许多多闪光点,把它们发掘出来都有可作为创新素材加以发挥。
新教材的创新教学途径有很多。如:组织辩论、讨论、表演、展示、制作、撰写历史小论文、调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一、组织历史课堂辩论
1、选择好辩题。辩题要有可辩性,趣味性。如,秦始皇是个明君还是个昏君?对于遏制校园内“破坏公物”的行为,是用儒家的方法好,还是用法家的方法好?等等。
2、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可提前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作准备,准备阶段不仅要指导学生多方收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还要指导学生提一些有趣味性的、幽默的辩论话题。这样能大大地提高辩论的气氛。
3、在辩论中,引导学生扣紧主题,语言表达要大声、清晰、有气势,同时要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如,对辩论中的精彩表现给以掌声,适当加分(作为平时成绩),能增加辩论气氛。
4、辩论结束后,进行总结、点评,由教师或学生来做皆可。辩论最好分两方进行,以便于操作。可把全班学生分左右、前后或男女生两方进行。对于不善言谈的学生,可让他多收集整理材料,对于活泼、外向的学生,可让他多发言,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开展历史课堂讨论
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每小组人数为四至六人,效果较好。每小组讨论结束后,由一代表总结本小组讨论的成果,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不同班之间,可由老师带着学生讨论的成果与学生分享,或学生课后私下交流。讨论的话题以发散思维型的较好。如,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在秦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秦并六国共歼灭200多万人,有人说,国家要统一就必须用战争的方法解决,而战争就难免有伤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讨论结束后,可由老师或学生进行归纳、点评。
三、组织历史课堂表演
历史课堂表演它能培养学生表现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演是多方面的,可表演小品、游戏、音乐舞蹈、历史剧等。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要事先做好排练。如,为区别历史事实与传说,组织学生表演“传话”游戏;为认识任何事物打破常规后都会有新的发现,增强探索、发掘、研究的兴趣,培养开放性思维,组织学生找日常生活中能够敲击出声的东西,课前练习,注意节奏,上课时进行简短的演奏音乐表演;为使学生对西域传入的舞蹈作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课堂气氛,组织部分学生排练新疆舞蹈,课堂上进行舞蹈表演;为帮助学生了解和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课前组织六位学生进行演出培训,课堂上进行历史短剧“学生模拟表演西周分封时的情景”。
四、开展历史课堂竞赛
竞赛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竞赛可分为常规赛和专题赛。常规赛即日常课堂的竞赛,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也可分成两大组(竞赛更加激烈)进行,题型可分为必答题(基础题,也可让学生写黑板字)、抢答题(扩展题,有“风险”、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难度)、问答题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先准备15分钟,然后关上课本,竞赛开始。专题赛,往往需要充分准备,如,成语故事竞赛。
五、举行历史作品展示
作品展示它使历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由教师来展示,也可由学生来展示。如:展示活字印刷。活动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体验活字印刷技术。(2)了解活字印刷术在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3)了解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情况。活动资源:易于雕刻的材料、刻刀、纸张、墨汁、刮板等。活动过程:(1)了解活字制作、印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2)使用统一的材料,选出一段文字,每人制作其中的一个字,活字大小要一致。用制作的活字排版、印刷,展示活字印刷技术。(3)活动总结。回顾口述、书写、雕版印刷等文化传承手段,认识活字印刷技术在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了解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活动说明: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具体指导。
六、撰写历史小论文
它是培养学生多种技能的最重要途径。只要用心去思索,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经常关注现实问题,适当有意指导小论文选题,历史中有无数很有价值的题材可写。如,我看秦始皇;都江堰的启示;故楼兰消亡的感想;昭君出塞的感想等。指导学生选好题后,还应指导学生写作方法。如,提出论点要新颖、简明扼要、有创意,并注意学科渗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论据要有说服力;论证要充分等。
各种创新教学途径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可同时或交叉进行。具体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设计最佳方案。
丰富多彩的创新教学活动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通过使用多种评价手段更能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创造性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新教材的创新教学途径有很多。如:组织辩论、讨论、表演、展示、制作、撰写历史小论文、调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一、组织历史课堂辩论
1、选择好辩题。辩题要有可辩性,趣味性。如,秦始皇是个明君还是个昏君?对于遏制校园内“破坏公物”的行为,是用儒家的方法好,还是用法家的方法好?等等。
2、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可提前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作准备,准备阶段不仅要指导学生多方收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还要指导学生提一些有趣味性的、幽默的辩论话题。这样能大大地提高辩论的气氛。
3、在辩论中,引导学生扣紧主题,语言表达要大声、清晰、有气势,同时要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如,对辩论中的精彩表现给以掌声,适当加分(作为平时成绩),能增加辩论气氛。
4、辩论结束后,进行总结、点评,由教师或学生来做皆可。辩论最好分两方进行,以便于操作。可把全班学生分左右、前后或男女生两方进行。对于不善言谈的学生,可让他多收集整理材料,对于活泼、外向的学生,可让他多发言,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开展历史课堂讨论
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每小组人数为四至六人,效果较好。每小组讨论结束后,由一代表总结本小组讨论的成果,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不同班之间,可由老师带着学生讨论的成果与学生分享,或学生课后私下交流。讨论的话题以发散思维型的较好。如,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在秦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秦并六国共歼灭200多万人,有人说,国家要统一就必须用战争的方法解决,而战争就难免有伤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讨论结束后,可由老师或学生进行归纳、点评。
三、组织历史课堂表演
历史课堂表演它能培养学生表现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演是多方面的,可表演小品、游戏、音乐舞蹈、历史剧等。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要事先做好排练。如,为区别历史事实与传说,组织学生表演“传话”游戏;为认识任何事物打破常规后都会有新的发现,增强探索、发掘、研究的兴趣,培养开放性思维,组织学生找日常生活中能够敲击出声的东西,课前练习,注意节奏,上课时进行简短的演奏音乐表演;为使学生对西域传入的舞蹈作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课堂气氛,组织部分学生排练新疆舞蹈,课堂上进行舞蹈表演;为帮助学生了解和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课前组织六位学生进行演出培训,课堂上进行历史短剧“学生模拟表演西周分封时的情景”。
四、开展历史课堂竞赛
竞赛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竞赛可分为常规赛和专题赛。常规赛即日常课堂的竞赛,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也可分成两大组(竞赛更加激烈)进行,题型可分为必答题(基础题,也可让学生写黑板字)、抢答题(扩展题,有“风险”、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难度)、问答题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先准备15分钟,然后关上课本,竞赛开始。专题赛,往往需要充分准备,如,成语故事竞赛。
五、举行历史作品展示
作品展示它使历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由教师来展示,也可由学生来展示。如:展示活字印刷。活动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体验活字印刷技术。(2)了解活字印刷术在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3)了解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情况。活动资源:易于雕刻的材料、刻刀、纸张、墨汁、刮板等。活动过程:(1)了解活字制作、印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2)使用统一的材料,选出一段文字,每人制作其中的一个字,活字大小要一致。用制作的活字排版、印刷,展示活字印刷技术。(3)活动总结。回顾口述、书写、雕版印刷等文化传承手段,认识活字印刷技术在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了解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活动说明: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具体指导。
六、撰写历史小论文
它是培养学生多种技能的最重要途径。只要用心去思索,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经常关注现实问题,适当有意指导小论文选题,历史中有无数很有价值的题材可写。如,我看秦始皇;都江堰的启示;故楼兰消亡的感想;昭君出塞的感想等。指导学生选好题后,还应指导学生写作方法。如,提出论点要新颖、简明扼要、有创意,并注意学科渗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论据要有说服力;论证要充分等。
各种创新教学途径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可同时或交叉进行。具体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设计最佳方案。
丰富多彩的创新教学活动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通过使用多种评价手段更能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创造性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