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上好上机课,教师必须在上机课前做好软硬件的准备,课堂上进行有效管理,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 启迪思维 类比迁移 观察对象 拓宽认知
信息技术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与传统学科的不同,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好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现就本人探索和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学习情境,是泛指一切作用与学习主体,并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通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尽可能吻合的真实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学生地学习动机,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学习主题上来。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一段动画、一个故事、一幅画等都可以起到激发兴趣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视频,视频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视频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第一、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第二、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第三、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第四、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尝试、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类比迁移,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应用,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当讲到Word中文本的编辑中选择文字的方法,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尝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同样当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三、观察对象,提高能力
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他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通过对Windo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操作对象统一认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的动植物它的属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存的环境不同,不同动物的窠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才能打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注意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格式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影像、动画等)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探究、集体合作,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一致。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作品,在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对于个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再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合作交流解决任务。在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同时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五、拓宽认知,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除了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在无限发展的,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据此,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看图软件Acdsee、豪杰图象浏览器,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Play、豪杰超级解霸,Mp3播放器,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防毒杀毒Kill、卡巴斯基杀毒软件、瑞星杀毒软件等。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1] 施良方,主编.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2]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 启迪思维 类比迁移 观察对象 拓宽认知
信息技术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与传统学科的不同,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好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现就本人探索和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学习情境,是泛指一切作用与学习主体,并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通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尽可能吻合的真实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学生地学习动机,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学习主题上来。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一段动画、一个故事、一幅画等都可以起到激发兴趣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视频,视频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视频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第一、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第二、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第三、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第四、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尝试、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类比迁移,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应用,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当讲到Word中文本的编辑中选择文字的方法,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尝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同样当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三、观察对象,提高能力
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他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通过对Windo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操作对象统一认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的动植物它的属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存的环境不同,不同动物的窠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才能打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注意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格式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影像、动画等)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探究、集体合作,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一致。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作品,在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对于个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再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合作交流解决任务。在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同时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五、拓宽认知,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除了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在无限发展的,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据此,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看图软件Acdsee、豪杰图象浏览器,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Play、豪杰超级解霸,Mp3播放器,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防毒杀毒Kill、卡巴斯基杀毒软件、瑞星杀毒软件等。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1] 施良方,主编.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2]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