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城镇化的原则在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拟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草原资源开发和保护为个案,探究煤炭开采作为当地工业化道路的深层原因和对环境、生活方式的双重影响,分析破解资源诅咒下县域经济发展困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资源依赖型;县域经济;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093-02
新型城鎮化是未来中国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有助于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缓解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其原则是“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针对资源丰富地区产业依赖的现状,本文拟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草原资源开发和保护为个案,分析破解资源诅咒下县域经济发展困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文献综述
(一)城镇化理论的演变
我国的城镇化理论始于1982年费孝通先生对集镇发展的研究。费老和他的调查小组对苏南的小城镇进行了“类别、层次、兴衰、分布、发展”的十字研究课目。继而,在研究社队企业和乡镇工业的基础上,费老发展了“类型比较法”,提出三种因地制宜的特色模式,分别为就地工业化的“苏南模式”、个体经济的“温州模式”和三来一补的“珠江模式”。
乡镇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区域实力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同时,也产生了低效高消耗的依赖型产业发展的弊端,如产业结构同质化造成恶性竞争、生态环境不断遭到梯度转移的破坏。于是,强调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应运而生。
(二)县域经济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内部具有同质性、外部具有异质性的区域具有结节性,即区域内部层次和结构具有功能互补等级体系。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这一区域内的经济。它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经济系统,是连接城乡的枢纽,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县域经济的状况和产业选择由县域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经济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组合方式等共同影响[1]。根据我国县域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不同维度划分县域经济。例如,按照地理区位划分,可把县域分为山区县、城郊县等;按经济文化类型,可以划分为牧业县、渔业县、矿业县等;按主导产业分,可把县域分为农业主导县、工业主导县以及服务业主导县等[2]。根据不同的县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二、呼伦贝尔草原县域经济的产业选择——煤炭工业开矿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1958年,内蒙古煤炭资源跃居中国第一,也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煤炭资源丰富。呼伦贝尔——以草原闻名世界的地方,和鄂尔多斯并列,是内蒙古五大矿区之一。
“资源就在那,无视它的存在就对吗?要守着金山饿死吗?”面对着死守着环境还是发展经济,当地政府认为他们找到了平衡点,走出一条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途径。就是“用不足1%的节点,释放99%以上的森林草原生态效益。即用仅占国土面积0.5%的从事煤矿和化工行业的工业园区承载起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并反过来促进大部分草原的保护。”
但是,一是这1%的开发节点如何来把握?一旦开始了,还能刹得住车吗?在工业开采给这个城市带来GDP蛋糕的同时,牧民们也坚信工业污染是草原沙化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煤炭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气候环境,影响了降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草原牧区和林区到底该不该工业化,要摆脱贫困还是死守生态,看起来是个两难。
二是这些企业对挖煤破坏的草原做了植被草被,但是恢复效果很难令人满意。内蒙古的矿业多是露天煤矿,采矿业不断探矿也给当地居民留下很多隐患。“在巴尔虎新右旗甲查矿区就有1 600多个探槽,使大片草原遭到破坏。探井的废液都存放在废液坑内,基本未采取治理措施,将来很难恢复植被。”
三、草原政府选择矿业拉动经济的深层原因
随着世界资本主义不断推进,发展逐渐被等同于经济增长。在计算国民增长时,可以用货币为度量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发展程度的指标,并且经常被认为同时反映了“福利”、“生活质量”、“进步”的程度。但是,GDP作为衡量发展程度的指标,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一是以总值或者平均数等标准不能细致反映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福利差异和生活状态。如草原煤炭开采后,带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经济的腾飞。东明村牧民对土地塌陷和地下水下降等采矿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不得不搬迁感到担忧和迷茫。而宝日希勒镇上的人们如果不是在矿区上工作,极少踏足露天矿区。“他们并不很在乎草原上的环境污染,他们感慨最多的是本世纪神华等大公司进驻后周围生活的变化,道路修得比以前畅通了,楼房也多了起来,生意比过去兴盛得多。”
二是GDP增长没有计算当地原先拥有的固有财富(如自然财富)和环境成本及环境公平。把数千年才形成的煤炭资源从储藏它的草原下挖出,是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是煤炭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今时人的得利会减少后代人的宝藏。并且,露天煤矿在开采完资源后,造成的塌陷洞土质松软到填土机无法工作。采空的草原很难再恢复放牧,地下水直线下降,空气和噪音污染严重,如此等等环境破坏的成本没有从所谓金光闪闪的“经济增长”中剥除。此外,破坏环境反而促进了GDP的二次增长。整治环境污染及改善被破坏的自然环境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人力投入,这些都被算入国内增长总值,即破坏环境的过程为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二次增值的机会。
三是采掘业是依赖不可再生资源,造成“发展的幻象”。法国学者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即一个中心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通过便利的交通形成产业和资金的梯度转移,最终带动外围地区的发展。内蒙古草原的呼伦贝尔市“用1%的土地,释放出99%的草原生态效益”的发展策略与这种思路异曲同工。但是,采矿是单方向运动,是断裂和间断性的象征,“没有取消,不能挽回”[3]15。采矿遵循的原则是新生需要老死为前提。此外,正如《发展的幻象》一书中“区域发展理论与受支配的开采业边陲”所写,采矿业依赖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不是像加工业那样依赖的是可以再生产和提高的人力和设施。地区依赖开采自己不可再生的资源换来一时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只是为加工和利用原料的发达地区做了“嫁衣”,受到污染的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当地人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如同一场游戏,当资源耗尽,这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就到头了,遗留的是被废弃的矿坑和四通八达的道路。 四、草原矿业开发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矿业开发的后果,主要工业化对内蒙古草原自然影响和对牧民生活的改变。采矿对“原住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新修道路。“从镇里通往矿区的道路坑坑洼洼,当地老百姓习惯了颠簸着从上面经过,他们说从前这里没有路,开矿的来了,就修了路,路修好了,运煤的车来来往往,又轧坏了。”在广阔的草原上,矿区其实很好辨认,因为挖煤挖出来的土堆排成一座座浅黄色的小山坡,在无边无际的绿色中特别扎眼。
二是外来事物随着公路的贯通增多。过去只有草原、牲畜与人和谐相处,后来来了误闯误入的游客,再后来连牧民都习惯以摩托车、汽车而不是马作为代步工具,这些现代文明闯入他们的生活,他们也都习以为常。
三是原先的社会网络逐渐瓦解。“村民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纠结,环境不好他们确实想离开,村里也确实有不少人已经搬走了,现在只剩下40来户人家,但他们其实很怀念这个地方——过去,这里环境好,人也好,几十万元买来的草料堆放在晚上不上锁的院子里,从来都是安然无恙,铲车农机就停放在门口,也从不会丢失。”
五、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保护草原
自从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下面发现储量惊人的矿藏之后,开发还是保护成为双重难题。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地方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加速工业化进程成为当地政府认为利用本地优势来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环境与发展,呼伦贝尔有无第三条适度适宜的双赢路可走?
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长远眼光和公平观念,考虑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环境污染的不可逆性,在保障矿区“原住民”和草原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适度理性开发。其次,因地制宜地多元利用当地资源,而不是一味受到GDP诱惑和使用原料的发达地区驱动。草原地区要明确自身优势,当地政府和知识分子在收集民意的基础上对国家政策制定也施加影响。
(二)珍惜草原多元价值
草原在人们心中除了是一种可以利用来创造GDP的自然资源,还拥有其他价值。草原拥有丰美的牧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藏,同时,也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类连接成一个“人物共同体”。草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为人们提供自然界的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数千年这片土地和人类水乳交融成的“活的文化”,凝结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和生产及生活方式。
(三)产业转型升级和多元发展
呼伦贝尔市的煤矿开采多为露天矿,神华等大公司进驻采煤,本地居民被发展为煤矿工人。最终,煤炭资源被本地工人运出孕育它的草原,当地制造业一直处在利益分配的“微笑曲线”最底层。本文认为,除了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还需要发展配套服务业帮助资源依赖型地区“拿住”资金和技术,从而双效促进地区其他产业的长效持续发展。此外,合理分配自然资源产生的利益也很重要。地下的资源是归于国家,地上的所有权大部分是归于集体。而真正在土地上世代定居和经营的是本地民众。如何收购土地,如何应对和分配矿产资源产生的双刃剑效应——经济收益和环境风险,政府、大公司和社区居民需要互相民主协商、共同治理。
参考文献:
[1]张复明.资源优势陷阱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途径[J].中国资源与环境,2002,(12).
[2]李贤功,李新春.煤炭资源型城市资源优势陷阱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
[3]齊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赵奉军.关于“资源诅咒”的文献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
[5]戈登·图洛克.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资源依赖型;县域经济;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093-02
新型城鎮化是未来中国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有助于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缓解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其原则是“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针对资源丰富地区产业依赖的现状,本文拟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草原资源开发和保护为个案,分析破解资源诅咒下县域经济发展困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文献综述
(一)城镇化理论的演变
我国的城镇化理论始于1982年费孝通先生对集镇发展的研究。费老和他的调查小组对苏南的小城镇进行了“类别、层次、兴衰、分布、发展”的十字研究课目。继而,在研究社队企业和乡镇工业的基础上,费老发展了“类型比较法”,提出三种因地制宜的特色模式,分别为就地工业化的“苏南模式”、个体经济的“温州模式”和三来一补的“珠江模式”。
乡镇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区域实力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同时,也产生了低效高消耗的依赖型产业发展的弊端,如产业结构同质化造成恶性竞争、生态环境不断遭到梯度转移的破坏。于是,强调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应运而生。
(二)县域经济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内部具有同质性、外部具有异质性的区域具有结节性,即区域内部层次和结构具有功能互补等级体系。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这一区域内的经济。它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经济系统,是连接城乡的枢纽,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县域经济的状况和产业选择由县域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经济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组合方式等共同影响[1]。根据我国县域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不同维度划分县域经济。例如,按照地理区位划分,可把县域分为山区县、城郊县等;按经济文化类型,可以划分为牧业县、渔业县、矿业县等;按主导产业分,可把县域分为农业主导县、工业主导县以及服务业主导县等[2]。根据不同的县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二、呼伦贝尔草原县域经济的产业选择——煤炭工业开矿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1958年,内蒙古煤炭资源跃居中国第一,也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煤炭资源丰富。呼伦贝尔——以草原闻名世界的地方,和鄂尔多斯并列,是内蒙古五大矿区之一。
“资源就在那,无视它的存在就对吗?要守着金山饿死吗?”面对着死守着环境还是发展经济,当地政府认为他们找到了平衡点,走出一条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途径。就是“用不足1%的节点,释放99%以上的森林草原生态效益。即用仅占国土面积0.5%的从事煤矿和化工行业的工业园区承载起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并反过来促进大部分草原的保护。”
但是,一是这1%的开发节点如何来把握?一旦开始了,还能刹得住车吗?在工业开采给这个城市带来GDP蛋糕的同时,牧民们也坚信工业污染是草原沙化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煤炭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气候环境,影响了降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草原牧区和林区到底该不该工业化,要摆脱贫困还是死守生态,看起来是个两难。
二是这些企业对挖煤破坏的草原做了植被草被,但是恢复效果很难令人满意。内蒙古的矿业多是露天煤矿,采矿业不断探矿也给当地居民留下很多隐患。“在巴尔虎新右旗甲查矿区就有1 600多个探槽,使大片草原遭到破坏。探井的废液都存放在废液坑内,基本未采取治理措施,将来很难恢复植被。”
三、草原政府选择矿业拉动经济的深层原因
随着世界资本主义不断推进,发展逐渐被等同于经济增长。在计算国民增长时,可以用货币为度量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发展程度的指标,并且经常被认为同时反映了“福利”、“生活质量”、“进步”的程度。但是,GDP作为衡量发展程度的指标,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一是以总值或者平均数等标准不能细致反映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福利差异和生活状态。如草原煤炭开采后,带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经济的腾飞。东明村牧民对土地塌陷和地下水下降等采矿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不得不搬迁感到担忧和迷茫。而宝日希勒镇上的人们如果不是在矿区上工作,极少踏足露天矿区。“他们并不很在乎草原上的环境污染,他们感慨最多的是本世纪神华等大公司进驻后周围生活的变化,道路修得比以前畅通了,楼房也多了起来,生意比过去兴盛得多。”
二是GDP增长没有计算当地原先拥有的固有财富(如自然财富)和环境成本及环境公平。把数千年才形成的煤炭资源从储藏它的草原下挖出,是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是煤炭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今时人的得利会减少后代人的宝藏。并且,露天煤矿在开采完资源后,造成的塌陷洞土质松软到填土机无法工作。采空的草原很难再恢复放牧,地下水直线下降,空气和噪音污染严重,如此等等环境破坏的成本没有从所谓金光闪闪的“经济增长”中剥除。此外,破坏环境反而促进了GDP的二次增长。整治环境污染及改善被破坏的自然环境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人力投入,这些都被算入国内增长总值,即破坏环境的过程为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二次增值的机会。
三是采掘业是依赖不可再生资源,造成“发展的幻象”。法国学者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即一个中心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通过便利的交通形成产业和资金的梯度转移,最终带动外围地区的发展。内蒙古草原的呼伦贝尔市“用1%的土地,释放出99%的草原生态效益”的发展策略与这种思路异曲同工。但是,采矿是单方向运动,是断裂和间断性的象征,“没有取消,不能挽回”[3]15。采矿遵循的原则是新生需要老死为前提。此外,正如《发展的幻象》一书中“区域发展理论与受支配的开采业边陲”所写,采矿业依赖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不是像加工业那样依赖的是可以再生产和提高的人力和设施。地区依赖开采自己不可再生的资源换来一时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只是为加工和利用原料的发达地区做了“嫁衣”,受到污染的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当地人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如同一场游戏,当资源耗尽,这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就到头了,遗留的是被废弃的矿坑和四通八达的道路。 四、草原矿业开发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矿业开发的后果,主要工业化对内蒙古草原自然影响和对牧民生活的改变。采矿对“原住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新修道路。“从镇里通往矿区的道路坑坑洼洼,当地老百姓习惯了颠簸着从上面经过,他们说从前这里没有路,开矿的来了,就修了路,路修好了,运煤的车来来往往,又轧坏了。”在广阔的草原上,矿区其实很好辨认,因为挖煤挖出来的土堆排成一座座浅黄色的小山坡,在无边无际的绿色中特别扎眼。
二是外来事物随着公路的贯通增多。过去只有草原、牲畜与人和谐相处,后来来了误闯误入的游客,再后来连牧民都习惯以摩托车、汽车而不是马作为代步工具,这些现代文明闯入他们的生活,他们也都习以为常。
三是原先的社会网络逐渐瓦解。“村民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纠结,环境不好他们确实想离开,村里也确实有不少人已经搬走了,现在只剩下40来户人家,但他们其实很怀念这个地方——过去,这里环境好,人也好,几十万元买来的草料堆放在晚上不上锁的院子里,从来都是安然无恙,铲车农机就停放在门口,也从不会丢失。”
五、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保护草原
自从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下面发现储量惊人的矿藏之后,开发还是保护成为双重难题。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地方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加速工业化进程成为当地政府认为利用本地优势来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环境与发展,呼伦贝尔有无第三条适度适宜的双赢路可走?
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长远眼光和公平观念,考虑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环境污染的不可逆性,在保障矿区“原住民”和草原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适度理性开发。其次,因地制宜地多元利用当地资源,而不是一味受到GDP诱惑和使用原料的发达地区驱动。草原地区要明确自身优势,当地政府和知识分子在收集民意的基础上对国家政策制定也施加影响。
(二)珍惜草原多元价值
草原在人们心中除了是一种可以利用来创造GDP的自然资源,还拥有其他价值。草原拥有丰美的牧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藏,同时,也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类连接成一个“人物共同体”。草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为人们提供自然界的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数千年这片土地和人类水乳交融成的“活的文化”,凝结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和生产及生活方式。
(三)产业转型升级和多元发展
呼伦贝尔市的煤矿开采多为露天矿,神华等大公司进驻采煤,本地居民被发展为煤矿工人。最终,煤炭资源被本地工人运出孕育它的草原,当地制造业一直处在利益分配的“微笑曲线”最底层。本文认为,除了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还需要发展配套服务业帮助资源依赖型地区“拿住”资金和技术,从而双效促进地区其他产业的长效持续发展。此外,合理分配自然资源产生的利益也很重要。地下的资源是归于国家,地上的所有权大部分是归于集体。而真正在土地上世代定居和经营的是本地民众。如何收购土地,如何应对和分配矿产资源产生的双刃剑效应——经济收益和环境风险,政府、大公司和社区居民需要互相民主协商、共同治理。
参考文献:
[1]张复明.资源优势陷阱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途径[J].中国资源与环境,2002,(12).
[2]李贤功,李新春.煤炭资源型城市资源优势陷阱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
[3]齊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赵奉军.关于“资源诅咒”的文献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
[5]戈登·图洛克.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