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要想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全过程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动口、动手、动脑. 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动口;动脑;动手;初中数学;思维
目前我国的各种教育理论都是强调学生的学,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动”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学,这里的“动”指动口、动手、动脑. 因此让学生“动”起来,是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 那么,在数学课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呢?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做法.
一、动 手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让我们的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教师主要起引导者,指导和启发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最终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由于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借助辅助线进行推理证明,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想到通过移动三角形内角达到作辅助线目的就成为了教学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利用实物进行剪拼动手实践的活动(如上图). 让我们的学生把∠ACB剪下来移到顶点A上得到∠DAC(如图1),再让学生判断BC和AD的关系,通过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ABC和∠BAC都剪下来(如图2)放到BC边的延长线CD上,得到∠ECD,以及顶点C恰好和∠ACE重合形成平角,最终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这两种操作都是让学生亲自动手. 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的抽象思维从客观实物向几何图形操作转变,再向逻辑论证的转变,达到了质的飞跃.
二、动 口
动口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敢说、想说、有话可说,但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学生懒得说,或者是想说又不敢说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我们的学生很自然达到说数学的境界. 例如,在教授“反比例函数”和“双曲线”部分结束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现已知一条以原点为中心的双曲线,如果要使这个双曲线的方程是y = - 请你补充一个条件. 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都感觉自己会是第一个找到正确答案的,这样就会使他们都动口,有话可说,这样就会使复习、巩固、强调的内容都被学生自己说出来了,虽然学生所说的深浅不同,但是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慢慢地就能培养学生说数学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了交流.
教学方法无好坏,在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时,也要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组合,重点是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提出新问题,活跃课堂讨论氛围,然后再解释,这种说数学的学习模式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如在上“函数”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一条抛物线过原点,那么请你写出一个函数解析式. 学生在思考一段时间后会争先恐后,个个高举手臂要求回答,课堂氛围活跃不已,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如y = x2,y = 3x2,y = 2x2 + 3x等,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也使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昂,乐于开怀,乐于开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表质疑,说出与教师、教材、专家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说数学知识,说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说出质量,说出数学语言,最终使数学教学活动说出高质量.
三、动 脑
数学课程对大脑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要求很高,而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战场. 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这一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外,我还增加了思维专题训练. 如逻辑思维训练题,这些题目能够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抽象、特殊化、概括等能力,让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反思问题的习惯等,强调学习的过程,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比如,在教学“两点间直线段最短”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一只迷路的小蚂蚁从正方体ABCD-A1B1C1D1的顶点A爬到棱CC1上,停在点P. 问:如何使小蚂蚁爬行的路程最短?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1,请计算出最短路程. 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我们可以以BB1为公共边摊开到一个平面上,连接AP交BB1于M,则AM + MP为最短路程. 由于正方体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所以从A开始,分别经BC,DC棱到达P的路程最短. 假如要经B1C1,D1C1很显然就远了. 教师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后,可将正方体换成圆柱、棱锥、圆锥等,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再来求解这个问题. 初中数学学习要引导学生问问题,学贵在问,学起源于问,教师要以问为突破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灵感,鼓励和肯定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创新的目的.
四、结 语
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轻松驾驭数学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每节课都能动起来.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 最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像吸铁石一样紧紧吸住每名学生的心.
【参考文献】
[1]李大兴.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S1).
[2]陈勇胜.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3]刘青.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初探[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09).
【关键词】 动口;动脑;动手;初中数学;思维
目前我国的各种教育理论都是强调学生的学,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动”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学,这里的“动”指动口、动手、动脑. 因此让学生“动”起来,是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 那么,在数学课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呢?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做法.
一、动 手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让我们的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教师主要起引导者,指导和启发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最终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由于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借助辅助线进行推理证明,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想到通过移动三角形内角达到作辅助线目的就成为了教学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利用实物进行剪拼动手实践的活动(如上图). 让我们的学生把∠ACB剪下来移到顶点A上得到∠DAC(如图1),再让学生判断BC和AD的关系,通过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ABC和∠BAC都剪下来(如图2)放到BC边的延长线CD上,得到∠ECD,以及顶点C恰好和∠ACE重合形成平角,最终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这两种操作都是让学生亲自动手. 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的抽象思维从客观实物向几何图形操作转变,再向逻辑论证的转变,达到了质的飞跃.
二、动 口
动口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敢说、想说、有话可说,但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学生懒得说,或者是想说又不敢说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我们的学生很自然达到说数学的境界. 例如,在教授“反比例函数”和“双曲线”部分结束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现已知一条以原点为中心的双曲线,如果要使这个双曲线的方程是y = - 请你补充一个条件. 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都感觉自己会是第一个找到正确答案的,这样就会使他们都动口,有话可说,这样就会使复习、巩固、强调的内容都被学生自己说出来了,虽然学生所说的深浅不同,但是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慢慢地就能培养学生说数学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了交流.
教学方法无好坏,在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时,也要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组合,重点是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提出新问题,活跃课堂讨论氛围,然后再解释,这种说数学的学习模式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如在上“函数”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一条抛物线过原点,那么请你写出一个函数解析式. 学生在思考一段时间后会争先恐后,个个高举手臂要求回答,课堂氛围活跃不已,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如y = x2,y = 3x2,y = 2x2 + 3x等,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也使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昂,乐于开怀,乐于开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表质疑,说出与教师、教材、专家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说数学知识,说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说出质量,说出数学语言,最终使数学教学活动说出高质量.
三、动 脑
数学课程对大脑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要求很高,而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战场. 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这一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外,我还增加了思维专题训练. 如逻辑思维训练题,这些题目能够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抽象、特殊化、概括等能力,让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反思问题的习惯等,强调学习的过程,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比如,在教学“两点间直线段最短”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一只迷路的小蚂蚁从正方体ABCD-A1B1C1D1的顶点A爬到棱CC1上,停在点P. 问:如何使小蚂蚁爬行的路程最短?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1,请计算出最短路程. 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我们可以以BB1为公共边摊开到一个平面上,连接AP交BB1于M,则AM + MP为最短路程. 由于正方体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所以从A开始,分别经BC,DC棱到达P的路程最短. 假如要经B1C1,D1C1很显然就远了. 教师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后,可将正方体换成圆柱、棱锥、圆锥等,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再来求解这个问题. 初中数学学习要引导学生问问题,学贵在问,学起源于问,教师要以问为突破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灵感,鼓励和肯定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创新的目的.
四、结 语
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轻松驾驭数学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每节课都能动起来.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 最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像吸铁石一样紧紧吸住每名学生的心.
【参考文献】
[1]李大兴.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S1).
[2]陈勇胜.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3]刘青.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初探[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