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提出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给课堂教学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此话题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心得。
[关键词]生活化;基础;途径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如在“从面积到乘法公式”这一章中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硬纸板片拼接图形,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面积来让学生感受将要探讨的整式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而得出整式的乘法公式。
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在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的“木匠教学法”很成功,其核心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较少,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反复机械训练,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现的过程,但45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即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那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在讲解“可能性”这一章时举例如下:一对骰子,如果掷两骰子正面的点数和为2、11、12,那么甲赢;如果两骰子正面的点数和为7,那么乙赢;如果两骰子正面的点数和为其它数,那么甲乙都不赢,继续下去,直到有一个人赢为止,这个游戏是否公平?或让学生在学生袋中摸球,鼓励学生探索随机现象中的规律,让学生对试验发表意见。已有体会的同学相互交流,争先恐后发言,如此,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运用创设情境。在“统计图选用”的教学中,首先出示一张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并从中尽可能多的获取有用的数据,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各个量在总量中所占份额这一优点。
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从三个方向看”的教学,这样引入:屏幕投影从不同的方向拍摄的庐山彩照,并配以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能体会这首诗的含义,问学生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体验,从而进一步学习“从三个方向看”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应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在探索新知时创设生活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拓展
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践,因此,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事物原型,再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习顺着这座桥梁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学习《函数的表示法》时,学生对函数的解析式这种表示法相对于表格法、图像法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解析式的过程,我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小实验:用弹簧秤测量砝码的质量。刚开始,弹簧秤的指针位于0刻度,随着加上一个、两个、三个同样质量砝码,弹簧秤的指针随着也在有规律的变化。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加深了学生的感受。
五、在练习时创设生活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练习时,应多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二次函数的应用的练习中,为了巩固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应用,我让学生观察校园喷泉喷水时的情景。由于在设计上有些偏差,因此喷泉喷水时水花落到了池塘外的小路上,给学生行走带来不便。于是我将该问题搬进课堂,让学生尝试着去做一名设计师,设计一个合理的喷泉方案。此举让所有学生跃跃欲试,兴致高昂,通过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种课堂教学生活化,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关键词]生活化;基础;途径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如在“从面积到乘法公式”这一章中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硬纸板片拼接图形,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面积来让学生感受将要探讨的整式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而得出整式的乘法公式。
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在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的“木匠教学法”很成功,其核心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较少,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反复机械训练,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现的过程,但45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即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那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在讲解“可能性”这一章时举例如下:一对骰子,如果掷两骰子正面的点数和为2、11、12,那么甲赢;如果两骰子正面的点数和为7,那么乙赢;如果两骰子正面的点数和为其它数,那么甲乙都不赢,继续下去,直到有一个人赢为止,这个游戏是否公平?或让学生在学生袋中摸球,鼓励学生探索随机现象中的规律,让学生对试验发表意见。已有体会的同学相互交流,争先恐后发言,如此,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运用创设情境。在“统计图选用”的教学中,首先出示一张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并从中尽可能多的获取有用的数据,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各个量在总量中所占份额这一优点。
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从三个方向看”的教学,这样引入:屏幕投影从不同的方向拍摄的庐山彩照,并配以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能体会这首诗的含义,问学生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体验,从而进一步学习“从三个方向看”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应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在探索新知时创设生活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拓展
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践,因此,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事物原型,再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习顺着这座桥梁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学习《函数的表示法》时,学生对函数的解析式这种表示法相对于表格法、图像法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解析式的过程,我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小实验:用弹簧秤测量砝码的质量。刚开始,弹簧秤的指针位于0刻度,随着加上一个、两个、三个同样质量砝码,弹簧秤的指针随着也在有规律的变化。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加深了学生的感受。
五、在练习时创设生活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练习时,应多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二次函数的应用的练习中,为了巩固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应用,我让学生观察校园喷泉喷水时的情景。由于在设计上有些偏差,因此喷泉喷水时水花落到了池塘外的小路上,给学生行走带来不便。于是我将该问题搬进课堂,让学生尝试着去做一名设计师,设计一个合理的喷泉方案。此举让所有学生跃跃欲试,兴致高昂,通过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种课堂教学生活化,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