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的困惑与反思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lian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曾做过一期题名为“师者于丹”的节目,当谈到中学学习时,于丹和鲁豫都坦诚自己体育经常不及格,于丹戏谑地说跑800米时,自己领先是因为别人比自己多跑了一圈:体育课成了她们的负担,成为她们不快的回忆。央视节目主持人张越在一次节目中也坦言不喜欢体育,因为体育成了她毕业的绊脚石。但是,他们并非不喜欢运动,只是运动能力差罢了。喜欢浪漫的于丹就能一口气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跳着华尔兹从北京展览馆到北师大。他们的运动能力不高,但是他们很健康。多数学生也喜欢运动,喜欢玩,但是不喜欢体育课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学校体育会处于如此窘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学校体育人的思考。我们事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路又在何方?
  一、学校体育的目的
  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跟我们最密切的就是终身体育。终身体育的解读应该涵盖终身体育的能力、意识、观念以及进行健身锻炼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稳定的体育价值观,能够通过锻炼让他们更加健康,以饱满的精力去工作、学习,能够通过体育调适心理,能真正理解体育精神,从中获得受益无穷的品质,最终获取最大程度的幸福感。
  二、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教育存在对体育教育的轻视现象,而学校体育教育中又缺失人文精神的教育,致使学校体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体系在体育课程目的的解读和目标体系的建立上依然不明确,体育课程“以运动技术为载体”与“最终达到健康促进目的”的关系被严重地混乱了,“竞技运动的学科价值”和“运动文化传承目标”的相互关系被严重地轻视甚至被否定了;体育课程设置的核心原理与方法论依然不明确,一些有价值的假说有待形成大家的共识;在体育教学内容选用上显得依然混乱,错误的、未经验证的教材依然不断出现;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依然与“学理”脱节,方法或单一、或多样,但都依然缺乏依据;在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上依然缺乏科学性,体育教学评价的种种新实践虽然不少,但在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和促进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两方面依然没有出现明显的效果;另外还存在盲目追求体育课程功能扩大化的心态(学科的压抑原因,例如:运动→体育→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2.体育教师多数不够全面,理论或技能失之偏颇
  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宽厚的理论基础,良好的专项技能技术,高超教学能力,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等。但是体育教师多数不够全面,理论或技能失之偏颇,难以满足课程的要求,难以被社会承认。形成如此窘状的成因一是体育教师自身缺乏危机意识,安于现状,囿于固有的知识、经验,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工作方式简单、粗暴,自身修养不够,而又不完善自我;原因二是社会上还存在歧视体育这门学科,歧视体育教师这个职业,致使体育教师因为工作得不到肯定,社会地位低,自身价值难以实现,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三是学校体育事业受应试教育之害,不受领导重视,往往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这种体育教学环境使体育教师无所适从,没有前进方向。
  3.学校体育缺乏大环境的支持
  由于传统体育文化和经济的相对落后,国民健身意识普遍不强,学生体育素养不高,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度比较低;大到政府,小到家庭,对参与体育活动都不重视,国民缺乏对体育的真正理解,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国民的体育教育,缺乏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及制度保障,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难以满足,又没有充裕的练习时间,缺乏家庭的支持,也没有高水平教练的技术指导,社区和学校的设备匮乏。
  三、学校体育的路在何方
  现在,生活富裕了,文化水平提高了,但人们的体能和健康素质反而下降了。主要原因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现代健康的观念尚未树立,全民健身的氛围尚未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尚未深入人心。国人对体育的理解浅薄,名人对体育缺乏思考成了正常的现象。
  学校和社会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许多孩子在补习班、辅导班间疲于奔命,体育与健康被忽视。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部分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的城市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一;中学生视力不良率已超过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这些数据给我们以强烈的警示。但是,在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制度下,在应试教育占主导的教育背景下,出现如此状况是再正常不过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学校体育人的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1.加快整个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建立的成熟和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冷静地、实事求是地对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做一个全面回顾和总结,重新制定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对体育课程性质表述的修改,课程本质应涵盖体育知识、运动技术、身体素质锻炼、运动文化及终身体育等。二是对体育教学目标体系进行符合客观实际的修正,终身体育成为主旋律,对终身体育的解读应包括终身体育能力、观念、意识。终身体育能力是基础,是水之源、木之本。观念是稳定的价值观,有了稳定的价值观才会持之以恒。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概括的反映。只有真正理解了体育,体育才会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三是对体育课程的“内容选用标准”进行重新构建,其内容应包括体育知识、运动技术、锻炼方法、道德行为;另外对体育教学内容要重新划分,加强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要确定“选择和开发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标准和基本要求”,恢复和强化对“体育课成绩评定”的指导,加强对体育教材研究和教法规范性的要求。
  2.学校体育人的自我救赎
  学校体育人社会地位低,这里面既有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的因素,又有陈腐的历史观、教育观的因素。要想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体育人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知识,练就扎实的专项技能,逐步提高教育、教学以及科研能力。另外还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及力争成为体育家的精神。合格的体育教师应是体育先进文化的建设者、践行者和倡导者,应是身心和谐的典范。
  3.建设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体系
  国民健身意识不强,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度较低,学生体育素养不高,积弊沉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日趋提高,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体育消费作为高级消费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教育改革、体育教学改革不应该只关注课堂,应该在整个学校教育以及社会背景中寻求答案和解决办法。学校体育教育任重道远,只有在深化新课程改革、复原课程本身文化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机制,建立完善的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建设体系,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 季浏.健康第一,育人为本.北京:中国教育报,2006.
  [2] 毛振明.对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前期)改革的基本认识. 2007.
  [3] 赵双成,马宁,林陶.也谈为什么“12年体育课我们教不会学生什么”.体育学刊,2007,14(6):88.
  [4] 吴仪.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httP:sports.sohu.com/20070502/n249831785.shtrol.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历百余年的曲折发展,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蓬勃的生机,成为当今世界参与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文化体育运动。作为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奥林匹克运动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一、解读奥林匹克文化    1.奥林匹克文化的涵义  奥林匹克文化是以体育运动为主要载体,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并结合多种文化形式的一种世界文化,它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奥林
区域发展战略是针对区域发展的高层次谋划,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自建国以来,我国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形势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生产
1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英语任务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本文基于Willis提出的任务型学习三步骤,将其理论框架运用于网络学习的模式中,探讨其实践过程中的不足,提出外语网络环境下任务型学习的循环模式,即创设任务→自主学习分解、实践任务→网络探索、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创设新任务。  一、任务型学习的假想  1.任务型学习和网络学习。任务型学习是基于教师指定学习任务以及学习者主动承担学
据2005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学生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虽呈现增长趋势,营养状况也得到一定改善,但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均呈下降趋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1.67%、58.07%、76.02%和82.68%;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40~44岁的男性和30~39岁的女性进行体育锻炼的比率非常低,其中30~34岁女性是男女所有年龄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各界并不陌生,但到底什么是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要做什么?似乎又有些模糊。基于此笔者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谈三个问题: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