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不断恶化。旧的过度消费方式引起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给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且产生了一系列的传递效应,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环境的不可持续。人类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可持续消费已日益成为保持人类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巨大,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为了建立生态友好型社会,重新审视占据主流地位的凯恩斯消费理论。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建立一种健康、科学的可持续消费至关重要。
一、凯恩斯消费不足论
凯恩斯认为,源于有效需求不足的非充分就业均衡,是现实市场经济的常态。在封闭经济中,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由于消费者普遍存在着的心理规律,使得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社会消费需求总量小于社会供给总量,如果没有足够的投资诱导填补亏空,必然出现产品滞销、失业和贫困,诱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即所谓的消费不足论。为了避免消费不足带来的危机,凯恩斯提出政府不能甘当“守夜人”,“对于消费倾向,国家要通过赋税制度、利率的涨落,及其它手段来施加引导作用。”实施不断为流通领域注入更多购买力的刺激消费政策带动经济的增长。实践证明,刺激消费政策快速修补了被大危机毁坏的生产链条、恢复了岌岌可危的西方市场经济生命力,稳定了经济的增长。然而,消费不足论及刺激消费政策带来了消费价值观念、消费方式的根本变化,即由古典的节欲消费到过度消费的转化。于是提前消费、大量消费成了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美德。甚至炫耀性、妄为性乃至破坏性消费也有了理论依据。
二、过度消费之攀比效应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消费不足论及长期推行的刺激消费政策是引起过度消费、消费主义在发达国家普及并向全球蔓延的根源,也是导致资源更加匮乏、环境污染程度加深的元凶。如占世界人口4.8%的美国,人均年谷物消费量为1吨.是非洲人的8倍。他们消费了世界1/3的不可再生能源、产生了世界1/3的污染。一个美国人对自然的损害为穷国平民的1000倍。过度消费本质上是反自然的,忽视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机制,招致了日趋严重的环境危机。过度消费之攀比效应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深刻的。过度消费使我国原本就短缺的自然资源更加短缺,环境的支撑力变得更加脆弱。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能源生产年均增长3.3%,消费年均增长4.2%,消耗量远远大于生产量,一次能源消费量超过俄罗斯成为第二大消费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40%。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世界的5%,但煤炭消耗约占世界的30%,电力消耗占13%左右,钢材消耗占25%。水泥约占50%。我国已有367万km2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km2,每年还以2.46万km2速度在扩展;草原沙化、碱化面积已达1.35亿公顷,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许多不可再生的矿产在减少,总有一天会被开发滥用殆尽。
西方学者对凯恩斯消费政策和“浪费致富”导致的资源环境负面影响早有微辞,指出,消费越多,“投入空气、河流中的废气、废物量增加越多;越来越多的农村被纳入工业发展范围,由此而来的消费对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大。”,“外在不经济的私人消费——汽车使用增加,使得被遗弃的遗骸或从车身上滚落的碎件到处散落;经过包装的消费品使用增加,造成的现象。一是瓶罐、塑料袋、纸箱被四处乱丢……生活越来越不安全,邻里关系越来越不愉快”。尽管凯恩斯消费理论被西方学者不断修正,但是,这些理论仍然把消费建立在单一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把资源环境当成外在变量来处置,再加上刺激消费政策被无节制滥用,最终难以走出过度消费的消费主义怪圈,无法避免资源耗竭、环境不可支撑的负外部性境地。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总体而言,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要比发达国家小得多。但由于物质财富分配不均,尽管有许多人仍为贫穷所困扰,但有些先富起来的人们,消费欲望膨胀,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作为追求目标。在吃、穿、住、行方面追求豪华、讲究排场,铺张浪费严重。如果单纯局限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领域来看问题,或者只是着眼于当代人的发展考虑问题,这种奢侈性消费也许是有益的,奢侈型的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上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可是,如果走出生产和消费的狭窄领域,把由于奢侈型消费而导致环境遭受的损害、资源遭受的浪费都考虑进去,如果我们不是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也要顾及子孙后代发展的话,一句话,如果我们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那么,奢侈型消费就不是有益的,而是有害的。这种过度消费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引起的负效应,不仅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蔓延,还给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隐患。
三、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可持续消费
人类的发展正处于消费、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困惑之中,消费如一柄“双刃剑”,若减少消费,经济增长将会放缓甚至停滞,经济系统的运行将会受到阻碍;若增加消费,自然生态系统又难以支撑。严峻的现实迫切要求人类建立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终极目标,强调消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双和谐的可持续消费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可持续消费(Sustainable Consumption)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名词。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内罗毕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定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基于上述概念,可持续消费应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一)可持续消费的首要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使所有的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这说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让人类生活得更好。生活质量的提高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但要真正提高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只有实现了可持续消费才能办到,可持续消费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惟一途径。(二)可持续消费足消耗资源和产生废弃物最少的消费。可持续消费是一种崭新的消费模式,可以称之为最优化消费。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资源的最优耗竭和永续利用;二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少污染。(三)可持续消费的原则是公正和公平。可持续消费不是介于因贫困引起的消费不足和因富引起的消费过度之间的一种折衷调和,而是一种新的消 费模式。它体现了可持续消费就是要把消费纳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可持续消费是全新的消费观,是对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批判和矫正,它在资源消费上凸现出公正性,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消费的基本原则是:(一)适度消费原则。消费应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为基础,不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和个人的生理承载能力,不以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为代价来提高人类的消费水平。因此,适度消费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最优化利用资源,有利于杜绝浪费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适度消费下的消费水平还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避免过度超前消费。(二)公平消费原则。即追求生活质量的权利对于当代的每一个人,对于后代的每一个人都同等地享有。任何人都不应由于自身的消费而危及他人的生存和消费,当代人不应该由于本代人的消费而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消费。(三)合理消费原则。我们既要提高生活水平,满足健康生存所必需的一切消费,又不应过度奢侈,挥霍自然资源。既要反对超出了人自身正当需要的过度消费。也要反对降低了生活水平、抑制了生活情趣的过分节约和消费停滞。既要保证生存,又要保证发展,对人们需求的满足要不断地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四)以人为本的消费原则。以实现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主要包括,在总体消费中,增大精神文化消费比重;在物质消费中,增大绿色产品的消费比例,把对环境有害的各种消费控制在最低限度;生存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等。(五)和谐消费的原则。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我们的消费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这将不仅是人类的巨大灾难,而且也是所有生命有机体的巨大灾难。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或者社会发展,也不是单纯的生态持续,而是要达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就是要将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看成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把^类的可持续生存利益作为评价消费的标准,从消费的角度来建立一种人、自然、社会相互协调的和谐关系。
综上所述,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对于资源环境来说有巨大的负外部性,应用时要非常慎重。但是,他的宏观干预思想具有不可抹煞的实效性,因此,政府要在消费领域积极作为,摒弃非科学的消费方式,改变消费者陈旧的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消费。
(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
一、凯恩斯消费不足论
凯恩斯认为,源于有效需求不足的非充分就业均衡,是现实市场经济的常态。在封闭经济中,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由于消费者普遍存在着的心理规律,使得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社会消费需求总量小于社会供给总量,如果没有足够的投资诱导填补亏空,必然出现产品滞销、失业和贫困,诱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即所谓的消费不足论。为了避免消费不足带来的危机,凯恩斯提出政府不能甘当“守夜人”,“对于消费倾向,国家要通过赋税制度、利率的涨落,及其它手段来施加引导作用。”实施不断为流通领域注入更多购买力的刺激消费政策带动经济的增长。实践证明,刺激消费政策快速修补了被大危机毁坏的生产链条、恢复了岌岌可危的西方市场经济生命力,稳定了经济的增长。然而,消费不足论及刺激消费政策带来了消费价值观念、消费方式的根本变化,即由古典的节欲消费到过度消费的转化。于是提前消费、大量消费成了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美德。甚至炫耀性、妄为性乃至破坏性消费也有了理论依据。
二、过度消费之攀比效应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消费不足论及长期推行的刺激消费政策是引起过度消费、消费主义在发达国家普及并向全球蔓延的根源,也是导致资源更加匮乏、环境污染程度加深的元凶。如占世界人口4.8%的美国,人均年谷物消费量为1吨.是非洲人的8倍。他们消费了世界1/3的不可再生能源、产生了世界1/3的污染。一个美国人对自然的损害为穷国平民的1000倍。过度消费本质上是反自然的,忽视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机制,招致了日趋严重的环境危机。过度消费之攀比效应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深刻的。过度消费使我国原本就短缺的自然资源更加短缺,环境的支撑力变得更加脆弱。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能源生产年均增长3.3%,消费年均增长4.2%,消耗量远远大于生产量,一次能源消费量超过俄罗斯成为第二大消费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40%。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世界的5%,但煤炭消耗约占世界的30%,电力消耗占13%左右,钢材消耗占25%。水泥约占50%。我国已有367万km2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km2,每年还以2.46万km2速度在扩展;草原沙化、碱化面积已达1.35亿公顷,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许多不可再生的矿产在减少,总有一天会被开发滥用殆尽。
西方学者对凯恩斯消费政策和“浪费致富”导致的资源环境负面影响早有微辞,指出,消费越多,“投入空气、河流中的废气、废物量增加越多;越来越多的农村被纳入工业发展范围,由此而来的消费对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大。”,“外在不经济的私人消费——汽车使用增加,使得被遗弃的遗骸或从车身上滚落的碎件到处散落;经过包装的消费品使用增加,造成的现象。一是瓶罐、塑料袋、纸箱被四处乱丢……生活越来越不安全,邻里关系越来越不愉快”。尽管凯恩斯消费理论被西方学者不断修正,但是,这些理论仍然把消费建立在单一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把资源环境当成外在变量来处置,再加上刺激消费政策被无节制滥用,最终难以走出过度消费的消费主义怪圈,无法避免资源耗竭、环境不可支撑的负外部性境地。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总体而言,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要比发达国家小得多。但由于物质财富分配不均,尽管有许多人仍为贫穷所困扰,但有些先富起来的人们,消费欲望膨胀,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作为追求目标。在吃、穿、住、行方面追求豪华、讲究排场,铺张浪费严重。如果单纯局限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领域来看问题,或者只是着眼于当代人的发展考虑问题,这种奢侈性消费也许是有益的,奢侈型的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上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可是,如果走出生产和消费的狭窄领域,把由于奢侈型消费而导致环境遭受的损害、资源遭受的浪费都考虑进去,如果我们不是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也要顾及子孙后代发展的话,一句话,如果我们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那么,奢侈型消费就不是有益的,而是有害的。这种过度消费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引起的负效应,不仅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蔓延,还给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隐患。
三、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可持续消费
人类的发展正处于消费、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困惑之中,消费如一柄“双刃剑”,若减少消费,经济增长将会放缓甚至停滞,经济系统的运行将会受到阻碍;若增加消费,自然生态系统又难以支撑。严峻的现实迫切要求人类建立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终极目标,强调消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双和谐的可持续消费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可持续消费(Sustainable Consumption)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名词。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内罗毕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定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基于上述概念,可持续消费应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一)可持续消费的首要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使所有的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这说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让人类生活得更好。生活质量的提高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但要真正提高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只有实现了可持续消费才能办到,可持续消费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惟一途径。(二)可持续消费足消耗资源和产生废弃物最少的消费。可持续消费是一种崭新的消费模式,可以称之为最优化消费。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资源的最优耗竭和永续利用;二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少污染。(三)可持续消费的原则是公正和公平。可持续消费不是介于因贫困引起的消费不足和因富引起的消费过度之间的一种折衷调和,而是一种新的消 费模式。它体现了可持续消费就是要把消费纳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可持续消费是全新的消费观,是对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批判和矫正,它在资源消费上凸现出公正性,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消费的基本原则是:(一)适度消费原则。消费应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为基础,不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和个人的生理承载能力,不以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为代价来提高人类的消费水平。因此,适度消费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最优化利用资源,有利于杜绝浪费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适度消费下的消费水平还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避免过度超前消费。(二)公平消费原则。即追求生活质量的权利对于当代的每一个人,对于后代的每一个人都同等地享有。任何人都不应由于自身的消费而危及他人的生存和消费,当代人不应该由于本代人的消费而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消费。(三)合理消费原则。我们既要提高生活水平,满足健康生存所必需的一切消费,又不应过度奢侈,挥霍自然资源。既要反对超出了人自身正当需要的过度消费。也要反对降低了生活水平、抑制了生活情趣的过分节约和消费停滞。既要保证生存,又要保证发展,对人们需求的满足要不断地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四)以人为本的消费原则。以实现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主要包括,在总体消费中,增大精神文化消费比重;在物质消费中,增大绿色产品的消费比例,把对环境有害的各种消费控制在最低限度;生存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等。(五)和谐消费的原则。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我们的消费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这将不仅是人类的巨大灾难,而且也是所有生命有机体的巨大灾难。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或者社会发展,也不是单纯的生态持续,而是要达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就是要将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看成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把^类的可持续生存利益作为评价消费的标准,从消费的角度来建立一种人、自然、社会相互协调的和谐关系。
综上所述,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对于资源环境来说有巨大的负外部性,应用时要非常慎重。但是,他的宏观干预思想具有不可抹煞的实效性,因此,政府要在消费领域积极作为,摒弃非科学的消费方式,改变消费者陈旧的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消费。
(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