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话语标记语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用来标记话语之间各种逻辑或时空关系的词或短语。本文根据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旨在分析话语标记语在话语推理过程中对话语理解所起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关联理论;话语推理;引导;制约
作者简介:高哲静(1979-),女,河南开封人,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用学。(山西 太原 030006)
一、话语标记语的界定
话语标记语 (discourse markers) 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它们是指用来标示话语之间各种逻辑或时空关系的词或短语。话语标记语已成为近年国外会话分析,语用研究中的一个新的探讨课题 (Jucker & Ziv, 1998)。话语标记语又称话语联系语 (discourse connections)、逻辑联系语 (logical connectors)、话语操作语 (discourse operators)、语用表达式 (pragmatic expressions) 等,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成分(何自然、冉永平,1998)。它们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包括大量不同类属的结构和表达式。话语标记语作为在话语中起特定功能的词语或结构,包括部分连词 (比如 and, therefore, because)、副词 (比如 actually, incidentally, usually)、感叹词 (比如 well, oh)以及某些短语或小句 (比如as a result, you know, I mean),它们所传递的不是命题意义或语义意义, 也就是说它们不构成话语的语义内容, 而是为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 从而对话语理解起引导或制约作用的程序性意义 (procedural meaning)。
目前, 国内外的学者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成果颇丰。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如Denniston对古希腊戏剧中的话语小品词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60年代,德国的一些学者关注小品词的作用,这些研究对后来人们从功能的角度探讨话语标记语起到了开拓性的意义,使之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方面。70年代,随着语用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开始出现了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Levinson (1983) 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话语标记语这一术语, 却提及了它们的语用功能:人们普遍认为, 这些词语至少包含了非真值条件意义。它们常常表示所在的话语仅仅是前面话语的一种回应,延续。
80年代,Schiffrin对话语标记语曾进行过系统研究。她对11个话语标记语的话语功能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 oh, well, and, but, or, so, because, now, then, y’know 以及I mean。她认为,话语标记语对话语连贯起着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话语连贯模式。但她只注意到了局部性连贯,因此她的讨论没有涉及话语标记语对前后语篇的连接关系。到了90年代,Redeker(1991), Blakemore(1990,1992), Fraser (1990,1997, 1998), Unger(1996), Jucker和Ziv(1998)等为代表的学者将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学者Fraser (1997)继续从句法-语用(syntactic-pragmatic)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系列研究,但他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 即首先进行分类性研究,然后再逐一举例说明。他认为,话语标记语具有自身的句法特征,但它们在话语中又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他的研究虽然属于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但在举例分析时,只涉及到单个的语句,而没有考察它们在更大范围中的作用或从整体上分析话语标记语与语篇连贯的关系。之后德国学者Lenk从话语的微观与宏观意义连贯这一角度出发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以上学者是从话语连贯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被称为连贯派。与此同时,出现了以Blakemore, Jucker为代表的相关派,Blakemore 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出发,对话语标记语的作用进行研究,其理论依据是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的提出给语用学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并将话语标记语的研究重点从简单的结构描写进入到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
二、关联理论的话语理解观
20世纪80年代开始,Sperber和Wilson逐渐把对语言符号关系的研究引入了认知的轨道。它们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 (何自然、冉永平,1998), 该理论从认知的角度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根据该理论,在话语交际中,说话人会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意图,为他提供必要的推理依据;听话人会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说话人尽可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听话人则通过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认知能力推断说话人的意图,从而达到成功的交际。这就是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model)。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而言,交际是一个明白无误地示意的过程,也就是说话人总是尽可能明白无误的表达自己的意图;而从听话人的角度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听话人总是设定说话人的话语与当时的情景相关,其含义可以通过情境语境与认知语境推导出来,从而实现交际成功。
话语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Sperber和Wilson也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人们通常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包括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交际的时间地点等情景因素,然而,这样的语境观不能完全说明语用推理的实际过程,不能反映交际时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认知心理状态。根据关联理论,语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人脑中的假设,所以语境也称为认知语境,其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Sperber和Wilson指出,在信息处理中,人类的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所以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会关注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并且倾向于在与这些话语有最大限度关联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语境假设与新信息之间做出推理的过程。说话人为了更加成功的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产生歧义或者意思模糊,往往使用话语标记语等一些语言手段或方法,让听话人更好的利用语境,准确的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因此,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使用话语标记语既有利于对听话人的话语理解推理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又有利于对其话语的理解起到制约作用。话语越明确,听话人受到的引导作用也就越大,话语的理解也就越容易。
三、话语标记语在话语推理中的引导作用
从认知的角度看,话语标记语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不产生影响,而是促进话语的推理过程,一方面减少听话人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减少误解的产生。可见,话语标记语的作用就是表明话语理解的方向,对听话人寻求最佳关联性起促进或者引导作用。例如(冉永平,1999:43-44):
Jeanne: Oh, come, Mathilde, surely you tell an old friend.
Mathilde: Well,…well, it was because of that necklace.
话语标记语“well” 在这个对话里起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Mathilde因为丢失了Jeanne的一条项链而十年含辛茹苦的工作,十年的辛酸与当时的复杂心理可谓是难以言表,well一词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既觉得不好意思提及往事又想告知对方的矛盾心理,如果不用话语标记语就很难达到这样的交际效果。well 表明了话语理解的方向,也非常准确的表达了说话人的心理,在话语中起引导作用。
根据关联理论,话语标记语能对听话人的认知推理过程加以引导,以促进听话人走向最佳关联。话语标记语连接的不是话语单元,而是语境或语境假设,从而引导推理过程。例如 (冯光武,2004:25):
语境:丈夫看到妻子大包小包回到家里。
丈夫:so you’ve spent all the money.
在这个语境中,“so”连接的是的出某一结论的推理过程。没有话语标记语so, 尽管也许能推导出话语的意义,但在推理中,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获得话语的意义,这就有悖于关联理论原则,即付出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寻求最佳关联性。
四、话语标记语在话语推理中的制约作用
根据关联理论,理解中的推理从认知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开始,这种句子意义必须在语境的作用下以各种方式加以充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完整的说话人意义。因此,关联理论的理解过程是:(1)在推算认知效果时,遵循的是最少努力的省力原则;(2)一旦找到所期待的关联性,理解过程就停止。这种受制于关联期待的明说内容与隐含之间的相互调节就是关联理论语用学的主要特征(Blakemore, 1992; Sperber&Wilson, 1998)。例如 (冉永平 1999:44):
Child: Mommy, I want that toy…
Mother: Well, well, I’ll buy it for you.
从母亲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母亲连用标记语来表达她做出的让步以及有些无可奈何的接受孩子的请求。如果不用,那就不能表达母亲此时的心情和感受。如果我们换用其他的标记语”oh, yeah”,则表达的是母亲不同的心情。在实际交际中,说话人通过使用话语标记语等方式对话语的关联性进行制约。对听话人的语境选择加以限制,从而使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符合说话人想要表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以实现成功的交际。
说话人对听话人话语理解加以制约的语言手段各种各样,话语标记语也是其中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些话语标记语包含了处理概念信息的程序信息,即包含了如何解释话语命题的信息,让听话人注意话语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何自然,2004:161)。例如:
A:I hate him telling me what to do all the time.
B:He’s your father.
B1:After all, he’s your father.
B2:Anyway, he’s your father.
从对话中不难看出,对于A的问题,B的回答显得模糊,让人琢磨不透,因为不同的语境下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表达劝告,警告或安慰等信息。但如果在前面加上话语交际语,情况就不同了。对于B1,说话人加上了after all, 则听话人的话语理解必然受到制约,它隐含了说话人对A的警告,让A记住说话人是他父亲,不要以那种态度对待他的父亲。而B2 的回答中anyway这个话语标记语则隐含听话人加以劝阻的心情,叫对方不要那样做。因此恰当的使用话语标记语可以对话语理解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5) a. This flight takes five hours and a half, and there is a stop-over in Paris.
b. This flight takes five hours and a half, because there is a stop-over in Paris.
c. This flight takes five hours and a half, so there is a stop-over in Paris.
d. This flight takes five hours and a half, after all, there is a stop-over in Paris.
e. This flight takes five hours and a half, but there is a stop-over in Paris.
以上不同的话语标记语产生不同的话语理解。如果没有相应的话语标记语,就难以正确识别说话人意图,从而影响正常的交际。由此可见,话语标记语的成功使用制约着话语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听话人更好的理解话语。
五、结语
Sperber 和Wilson 的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们认识各种语用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知道,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是在一种认知过程中完成的。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能够使语义关系清晰化,明确化,对理解话语明示和推理意义在程序上进行制约或者引导,从而使听话人付出较小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话语标记语作为语用学研究的新领域,其突出的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lackwell,2001.
[2]Levio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UP,1983.
[3]Jucker,A.H.& Yael Ziv,Discourse Markers:Description and Theor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4]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04,(2).
[5]何自然,冉永平.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何自然,冉永平.话说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7]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8]黄大网.话语标记语综述[J].福建外语,2001,(3).
[9]李勇忠.论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生成与理解中的作用[J].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1).
[10]苗兴伟.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
[11]冉永平.试析话语中well的语用功能[J].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3).
[12]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关联理论;话语推理;引导;制约
作者简介:高哲静(1979-),女,河南开封人,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用学。(山西 太原 030006)
一、话语标记语的界定
话语标记语 (discourse markers) 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它们是指用来标示话语之间各种逻辑或时空关系的词或短语。话语标记语已成为近年国外会话分析,语用研究中的一个新的探讨课题 (Jucker & Ziv, 1998)。话语标记语又称话语联系语 (discourse connections)、逻辑联系语 (logical connectors)、话语操作语 (discourse operators)、语用表达式 (pragmatic expressions) 等,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成分(何自然、冉永平,1998)。它们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包括大量不同类属的结构和表达式。话语标记语作为在话语中起特定功能的词语或结构,包括部分连词 (比如 and, therefore, because)、副词 (比如 actually, incidentally, usually)、感叹词 (比如 well, oh)以及某些短语或小句 (比如as a result, you know, I mean),它们所传递的不是命题意义或语义意义, 也就是说它们不构成话语的语义内容, 而是为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 从而对话语理解起引导或制约作用的程序性意义 (procedural meaning)。
目前, 国内外的学者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成果颇丰。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如Denniston对古希腊戏剧中的话语小品词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60年代,德国的一些学者关注小品词的作用,这些研究对后来人们从功能的角度探讨话语标记语起到了开拓性的意义,使之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方面。70年代,随着语用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开始出现了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Levinson (1983) 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话语标记语这一术语, 却提及了它们的语用功能:人们普遍认为, 这些词语至少包含了非真值条件意义。它们常常表示所在的话语仅仅是前面话语的一种回应,延续。
80年代,Schiffrin对话语标记语曾进行过系统研究。她对11个话语标记语的话语功能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 oh, well, and, but, or, so, because, now, then, y’know 以及I mean。她认为,话语标记语对话语连贯起着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话语连贯模式。但她只注意到了局部性连贯,因此她的讨论没有涉及话语标记语对前后语篇的连接关系。到了90年代,Redeker(1991), Blakemore(1990,1992), Fraser (1990,1997, 1998), Unger(1996), Jucker和Ziv(1998)等为代表的学者将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学者Fraser (1997)继续从句法-语用(syntactic-pragmatic)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系列研究,但他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 即首先进行分类性研究,然后再逐一举例说明。他认为,话语标记语具有自身的句法特征,但它们在话语中又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他的研究虽然属于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但在举例分析时,只涉及到单个的语句,而没有考察它们在更大范围中的作用或从整体上分析话语标记语与语篇连贯的关系。之后德国学者Lenk从话语的微观与宏观意义连贯这一角度出发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以上学者是从话语连贯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被称为连贯派。与此同时,出现了以Blakemore, Jucker为代表的相关派,Blakemore 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出发,对话语标记语的作用进行研究,其理论依据是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的提出给语用学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并将话语标记语的研究重点从简单的结构描写进入到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
二、关联理论的话语理解观
20世纪80年代开始,Sperber和Wilson逐渐把对语言符号关系的研究引入了认知的轨道。它们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 (何自然、冉永平,1998), 该理论从认知的角度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根据该理论,在话语交际中,说话人会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意图,为他提供必要的推理依据;听话人会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说话人尽可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听话人则通过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认知能力推断说话人的意图,从而达到成功的交际。这就是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model)。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而言,交际是一个明白无误地示意的过程,也就是说话人总是尽可能明白无误的表达自己的意图;而从听话人的角度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听话人总是设定说话人的话语与当时的情景相关,其含义可以通过情境语境与认知语境推导出来,从而实现交际成功。
话语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Sperber和Wilson也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人们通常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包括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交际的时间地点等情景因素,然而,这样的语境观不能完全说明语用推理的实际过程,不能反映交际时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认知心理状态。根据关联理论,语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人脑中的假设,所以语境也称为认知语境,其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Sperber和Wilson指出,在信息处理中,人类的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所以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会关注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并且倾向于在与这些话语有最大限度关联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语境假设与新信息之间做出推理的过程。说话人为了更加成功的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产生歧义或者意思模糊,往往使用话语标记语等一些语言手段或方法,让听话人更好的利用语境,准确的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因此,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使用话语标记语既有利于对听话人的话语理解推理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又有利于对其话语的理解起到制约作用。话语越明确,听话人受到的引导作用也就越大,话语的理解也就越容易。
三、话语标记语在话语推理中的引导作用
从认知的角度看,话语标记语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不产生影响,而是促进话语的推理过程,一方面减少听话人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减少误解的产生。可见,话语标记语的作用就是表明话语理解的方向,对听话人寻求最佳关联性起促进或者引导作用。例如(冉永平,1999:43-44):
Jeanne: Oh, come, Mathilde, surely you tell an old friend.
Mathilde: Well,…well, it was because of that necklace.
话语标记语“well” 在这个对话里起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Mathilde因为丢失了Jeanne的一条项链而十年含辛茹苦的工作,十年的辛酸与当时的复杂心理可谓是难以言表,well一词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既觉得不好意思提及往事又想告知对方的矛盾心理,如果不用话语标记语就很难达到这样的交际效果。well 表明了话语理解的方向,也非常准确的表达了说话人的心理,在话语中起引导作用。
根据关联理论,话语标记语能对听话人的认知推理过程加以引导,以促进听话人走向最佳关联。话语标记语连接的不是话语单元,而是语境或语境假设,从而引导推理过程。例如 (冯光武,2004:25):
语境:丈夫看到妻子大包小包回到家里。
丈夫:so you’ve spent all the money.
在这个语境中,“so”连接的是的出某一结论的推理过程。没有话语标记语so, 尽管也许能推导出话语的意义,但在推理中,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获得话语的意义,这就有悖于关联理论原则,即付出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寻求最佳关联性。
四、话语标记语在话语推理中的制约作用
根据关联理论,理解中的推理从认知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开始,这种句子意义必须在语境的作用下以各种方式加以充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完整的说话人意义。因此,关联理论的理解过程是:(1)在推算认知效果时,遵循的是最少努力的省力原则;(2)一旦找到所期待的关联性,理解过程就停止。这种受制于关联期待的明说内容与隐含之间的相互调节就是关联理论语用学的主要特征(Blakemore, 1992; Sperber&Wilson, 1998)。例如 (冉永平 1999:44):
Child: Mommy, I want that toy…
Mother: Well, well, I’ll buy it for you.
从母亲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母亲连用标记语来表达她做出的让步以及有些无可奈何的接受孩子的请求。如果不用,那就不能表达母亲此时的心情和感受。如果我们换用其他的标记语”oh, yeah”,则表达的是母亲不同的心情。在实际交际中,说话人通过使用话语标记语等方式对话语的关联性进行制约。对听话人的语境选择加以限制,从而使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符合说话人想要表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以实现成功的交际。
说话人对听话人话语理解加以制约的语言手段各种各样,话语标记语也是其中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些话语标记语包含了处理概念信息的程序信息,即包含了如何解释话语命题的信息,让听话人注意话语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何自然,2004:161)。例如:
A:I hate him telling me what to do all the time.
B:He’s your father.
B1:After all, he’s your father.
B2:Anyway, he’s your father.
从对话中不难看出,对于A的问题,B的回答显得模糊,让人琢磨不透,因为不同的语境下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表达劝告,警告或安慰等信息。但如果在前面加上话语交际语,情况就不同了。对于B1,说话人加上了after all, 则听话人的话语理解必然受到制约,它隐含了说话人对A的警告,让A记住说话人是他父亲,不要以那种态度对待他的父亲。而B2 的回答中anyway这个话语标记语则隐含听话人加以劝阻的心情,叫对方不要那样做。因此恰当的使用话语标记语可以对话语理解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5) a. This flight takes five hours and a half, and there is a stop-over in Paris.
b. This flight takes five hours and a half, because there is a stop-over in Paris.
c. This flight takes five hours and a half, so there is a stop-over in Paris.
d. This flight takes five hours and a half, after all, there is a stop-over in Paris.
e. This flight takes five hours and a half, but there is a stop-over in Paris.
以上不同的话语标记语产生不同的话语理解。如果没有相应的话语标记语,就难以正确识别说话人意图,从而影响正常的交际。由此可见,话语标记语的成功使用制约着话语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听话人更好的理解话语。
五、结语
Sperber 和Wilson 的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们认识各种语用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知道,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是在一种认知过程中完成的。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能够使语义关系清晰化,明确化,对理解话语明示和推理意义在程序上进行制约或者引导,从而使听话人付出较小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话语标记语作为语用学研究的新领域,其突出的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lackwell,2001.
[2]Levio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UP,1983.
[3]Jucker,A.H.& Yael Ziv,Discourse Markers:Description and Theor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4]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04,(2).
[5]何自然,冉永平.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何自然,冉永平.话说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7]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8]黄大网.话语标记语综述[J].福建外语,2001,(3).
[9]李勇忠.论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生成与理解中的作用[J].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1).
[10]苗兴伟.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
[11]冉永平.试析话语中well的语用功能[J].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3).
[12]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