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在知识爆炸、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不学习就要挨打,就要淘汰,为了使自己跟上时代、社会的步伐,那就得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学会学习鼓舞自信关心希望
在知识爆炸、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不学习就要挨打,就要淘汰,为了使自己跟上时代、社会的步伐,那就得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与生活。现将自己学习生活中的肤浅认识与大家分享。
1.学会学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的学习方法并不独到,也还是从前常用的“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巩固”的方法。所不同的是,我能够严格遵循这种学习顺序并科学运用它。
首先是课前预习,就是在老师讲授新知识前,对所学内容通览一遍,然后归纳出要掌握的问题,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自行解决。无论是能解决的,还是不能解决的都做上记号,以待听课时印证、解决。这样,对所学知识就做到心中有数,克服了听课时的盲目性。
课堂听讲,是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因而,认不认真听,会不会听就成了能否学好的关键。我的经验是:课堂听讲,重在培养自己的听课效率。
在听课时要做到:
一是专心。听课时不干本课内容以外的事,不想与课无关的问题,也就是专时专用。这样就能抓住知识的重点,并且不至于因漏听知识而影响后面的学习。
二是边听、边划、边记。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接受外界事物的信息时,如果能通过多种感官同时将信息传到大脑,就能提高大脑有关部位的兴奋程度。根据这个道理,听课时,在用耳的同时,时刻不忘用笔画重点、框疑点、圈难点、记要点,特别注意记老师对教材内容的提示和补充。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保持了注意力的稳定,把握了重点,明确了疑点、难点,增强了记忆。
三是边听边思。知识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反映不同事物的知识,又各具特点。因而,听课时积极用脑,尽量将自己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并努力思考所学知识同临近知识的异同。这样,所学知识就会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后复习十分重要。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复习中时刻注意“温故”。在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夜阑人静是,躺在床上,摒弃一切杂念,努力回忆这一天所学的知识,让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在自己的闹集中一一闪过,并尽量使重要的东西多过几遍。这样,就可以把所学知识牢牢地储存在记忆中。
此外,学习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遵循人体生物中规律,不取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
2.学会学与思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那些只学习而不思考的人,无法深入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意义,学得越多,你的疑惑也就越多;而那些整日空想的人,没有一定知识作基础,只会越想越迷糊。由此可见,唯有做到学习与思考双管齐下,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孔子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学习是进行思考的基础,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手段。在你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就好比雨水,它让你沟满塘盈;而思考就好比蜿蜒向前的山谷、溪涧、河道……它们引导你走向远方,让你跋涉千里,汇入大海。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书是在学习别人的智慧,思考是在形成自己的智慧。一位作家曾问爱因斯坦是怎样建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答道:“空间、时间是什么,小学的课本就解释得很清楚了,但我智力发育迟,所以比别人想得多了一些,把从书本里学到的,思考了近十年,才弄懂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爱因斯坦正是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超越前辈,把物理学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正如人摄取食物的过程,只学不思,如同吃食物不加以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在吸取马列主义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如果不是学而思、思而行,一味生搬硬套,采取教条主义的做法,那中国革命岂不要断送在王明之流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结论能在当时产生吗?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吗?学而思,思而行,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是人类进步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光明的彼岸。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的教学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步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结合国家实际情况,随着改革的浪潮正在稳步推进。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的学生中培养。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3.学会关心
关心是一股春风,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关心是一枝火炬,照亮了每个人的行程;关心是一个港湾,安抚着每一个远航归来的人。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像我,从呱呱落地起,就是时刻刻沐浴在亲友的关心之中。我忘不了早晨上学前妈妈的的叮嘱;忘不了每天晚上,爸爸查我作业时的认真劲儿;忘不了上课时,老师那润物无声的谆谆细语……几十个春夏秋冬,我就这样别关心包围着。
在我看来,只要是有爱心的人,都会乐于关心别人。他们知道,关心别人是一种神圣的行为,也是一种高尚的奉献。“有耕耘才会有收获”。似的,只有乐于关心别人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关心。一个只知享受别人的关心却不懂得关心别人的人,又有什么权利得到别人的关心呢?
当爸爸满面灰尘地走进家门的时候,给他递上一条毛巾,沏上一杯热茶;当晚饭后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绿的时候,走过去帮着洗一洗碗筷;在参加考试的时候,细心答题,力争考出一个好的分数……这些又何尝不是对父母、老师付出的一种回报呢?让关心你的人享受一下你的关心,这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是绝对的。物理老师说,静止是相对的;政治老师说,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制约的;我认为,关心别人和被人关心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付出一点点关心并不是一件难事,那么,我们又何必“吝啬”呢?用心去关爱身边的人,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关心!
4.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见到学者,我们敬畏知识;见到官者,我们敬畏权力;见到不如自己的人,我们往往目中无人。而人生的智慧告诉我们,最善于学习的认识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能在自认为不如做自己的人身上学到超过自己水平的本领,是一种非凡的智慧。
所为某人不如自己,那肯定只是在某一方面,只不过这一方面恰好被所有人所关注罢了,那是你的幸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许你恰恰是用你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作比较,仔细看看,别人也有他的长处,而这方面,可能恰好是你的弱点。
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需要有说服自己的勇气。也许你自己一直就有些不屑:难道我还要向他学习吗?似的,你需要,难道你不想让自己变得更完美吗?同时,你好需要有顶住压力的精神,也许所有人都会觉得你的奇怪,甚至会冷嘲热讽,以为你精神失常,不要理会这些愚蠢的眼光,做你自己该做的。
也许,当事人本身也会觉得意外,他自己的优点也许自己都没有发现,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众人的不屑一顾,甚至冷嘲热讽。那么,你的不耻下问还会给他送去鼓舞,送去自信,送去希望,让他对自己,对人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你学习的同时,还个别人带去了希望,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学会学习鼓舞自信关心希望
在知识爆炸、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不学习就要挨打,就要淘汰,为了使自己跟上时代、社会的步伐,那就得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与生活。现将自己学习生活中的肤浅认识与大家分享。
1.学会学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的学习方法并不独到,也还是从前常用的“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巩固”的方法。所不同的是,我能够严格遵循这种学习顺序并科学运用它。
首先是课前预习,就是在老师讲授新知识前,对所学内容通览一遍,然后归纳出要掌握的问题,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自行解决。无论是能解决的,还是不能解决的都做上记号,以待听课时印证、解决。这样,对所学知识就做到心中有数,克服了听课时的盲目性。
课堂听讲,是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因而,认不认真听,会不会听就成了能否学好的关键。我的经验是:课堂听讲,重在培养自己的听课效率。
在听课时要做到:
一是专心。听课时不干本课内容以外的事,不想与课无关的问题,也就是专时专用。这样就能抓住知识的重点,并且不至于因漏听知识而影响后面的学习。
二是边听、边划、边记。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接受外界事物的信息时,如果能通过多种感官同时将信息传到大脑,就能提高大脑有关部位的兴奋程度。根据这个道理,听课时,在用耳的同时,时刻不忘用笔画重点、框疑点、圈难点、记要点,特别注意记老师对教材内容的提示和补充。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保持了注意力的稳定,把握了重点,明确了疑点、难点,增强了记忆。
三是边听边思。知识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反映不同事物的知识,又各具特点。因而,听课时积极用脑,尽量将自己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并努力思考所学知识同临近知识的异同。这样,所学知识就会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后复习十分重要。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复习中时刻注意“温故”。在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夜阑人静是,躺在床上,摒弃一切杂念,努力回忆这一天所学的知识,让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在自己的闹集中一一闪过,并尽量使重要的东西多过几遍。这样,就可以把所学知识牢牢地储存在记忆中。
此外,学习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遵循人体生物中规律,不取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
2.学会学与思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那些只学习而不思考的人,无法深入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意义,学得越多,你的疑惑也就越多;而那些整日空想的人,没有一定知识作基础,只会越想越迷糊。由此可见,唯有做到学习与思考双管齐下,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孔子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学习是进行思考的基础,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手段。在你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就好比雨水,它让你沟满塘盈;而思考就好比蜿蜒向前的山谷、溪涧、河道……它们引导你走向远方,让你跋涉千里,汇入大海。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书是在学习别人的智慧,思考是在形成自己的智慧。一位作家曾问爱因斯坦是怎样建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答道:“空间、时间是什么,小学的课本就解释得很清楚了,但我智力发育迟,所以比别人想得多了一些,把从书本里学到的,思考了近十年,才弄懂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爱因斯坦正是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超越前辈,把物理学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正如人摄取食物的过程,只学不思,如同吃食物不加以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在吸取马列主义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如果不是学而思、思而行,一味生搬硬套,采取教条主义的做法,那中国革命岂不要断送在王明之流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结论能在当时产生吗?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吗?学而思,思而行,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是人类进步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光明的彼岸。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的教学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步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结合国家实际情况,随着改革的浪潮正在稳步推进。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的学生中培养。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3.学会关心
关心是一股春风,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关心是一枝火炬,照亮了每个人的行程;关心是一个港湾,安抚着每一个远航归来的人。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像我,从呱呱落地起,就是时刻刻沐浴在亲友的关心之中。我忘不了早晨上学前妈妈的的叮嘱;忘不了每天晚上,爸爸查我作业时的认真劲儿;忘不了上课时,老师那润物无声的谆谆细语……几十个春夏秋冬,我就这样别关心包围着。
在我看来,只要是有爱心的人,都会乐于关心别人。他们知道,关心别人是一种神圣的行为,也是一种高尚的奉献。“有耕耘才会有收获”。似的,只有乐于关心别人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关心。一个只知享受别人的关心却不懂得关心别人的人,又有什么权利得到别人的关心呢?
当爸爸满面灰尘地走进家门的时候,给他递上一条毛巾,沏上一杯热茶;当晚饭后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绿的时候,走过去帮着洗一洗碗筷;在参加考试的时候,细心答题,力争考出一个好的分数……这些又何尝不是对父母、老师付出的一种回报呢?让关心你的人享受一下你的关心,这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是绝对的。物理老师说,静止是相对的;政治老师说,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制约的;我认为,关心别人和被人关心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付出一点点关心并不是一件难事,那么,我们又何必“吝啬”呢?用心去关爱身边的人,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关心!
4.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见到学者,我们敬畏知识;见到官者,我们敬畏权力;见到不如自己的人,我们往往目中无人。而人生的智慧告诉我们,最善于学习的认识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能在自认为不如做自己的人身上学到超过自己水平的本领,是一种非凡的智慧。
所为某人不如自己,那肯定只是在某一方面,只不过这一方面恰好被所有人所关注罢了,那是你的幸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许你恰恰是用你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作比较,仔细看看,别人也有他的长处,而这方面,可能恰好是你的弱点。
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需要有说服自己的勇气。也许你自己一直就有些不屑:难道我还要向他学习吗?似的,你需要,难道你不想让自己变得更完美吗?同时,你好需要有顶住压力的精神,也许所有人都会觉得你的奇怪,甚至会冷嘲热讽,以为你精神失常,不要理会这些愚蠢的眼光,做你自己该做的。
也许,当事人本身也会觉得意外,他自己的优点也许自己都没有发现,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众人的不屑一顾,甚至冷嘲热讽。那么,你的不耻下问还会给他送去鼓舞,送去自信,送去希望,让他对自己,对人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你学习的同时,还个别人带去了希望,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