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中职德育课任务导向型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中职德育课任务导向型教学的一般操作流程,在实践操作领域以典型案例式教学为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科的吸引力,发挥了学科的正能量。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任务导向型教学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中职德育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课程标准》在谈到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践行这些要求,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整个生活世界”作为教育资源导入课堂中,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变为体验式、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在仅有四十分钟左右时间的一堂课中,要实现“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正确的和合理的做法就是根据课堂中教学和学习知识的内容,有选择地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关的经验和场景加工成为适合的学习任务,以适当的方式导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和适应真实生活的能力。这样,课堂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成为了一个以任务为导向的体验生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探究过程。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导向型中职德育课堂模式研究的缘起。
任务导向型课堂模式以来自于学生生活的学习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展开学习,在履行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习,提升能力,增进生活适应性,强化生活体验,发展情感和道德品质,从而最终达到改造学生行为,改造学生生活世界的教学终极目标。
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以下两方面的实践意义
1.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任务来自学生生活,履行任务的主体是学生,必然地促进课堂教学由教师讲授式向学生自主生成式转变。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任务履行、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将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二、中职德育课堂任务导向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任务导向型教学的基本流程由六个主要环节构成(见图1)。一般来说,确定任务,任务履行,反思和梳理任务履行中的收获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三、任务导向型教学的实践操作
中职德育课课堂的任务导向型教学的核心要素是学习任务,下面以典型案例为任务的任务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典型案例为任务的任务型教学是用经过人为加工、提炼的经典案例作为学生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分析案例、解决学习任务中完成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在经典案例为任务的任务履行环节,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进行思想实验或模拟实践的方式进行。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一般采用老师引导下学生探究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
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的“国家的宏观调控”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以一个精心设计加工的典型的“思想实验”案例为学习任务,在师生合作的任务履行中完成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和确定任务
“国家的宏观调控”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任务,调控的手段等。学习任务必须把这些内容都有机地融合进一个典型案例中去。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由三阶段,两个分支构成的市场运作过程的“思想实验”案例作为材料:
2.师生合作的任务履行
呈现“思想实验”材料的第一阶段内容,要求学生思考,材料反映了经济上的什么现象,其直接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运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对市场发展的可能进行预测,会得出如下的结论:
第一阶段的市场现状是:
供小于求
价格上涨,利润看好
紧接着要求学生讨论,面对这种市场状况,生产者会如何安排第二阶段的生产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呈现“思想实验”材料第二阶段内容。让学生分析,这一阶段的供需状况如何?其直接结果将会怎么样?学生能很自然地得出下面的结论来:
初产品 供大于求
精加工产品 供小于求
总体 供大于求
总体价格下跌 利润呈下降趋势
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种市场态势,生产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映?在此要有意识地指出,如果生产者不能得到完整的市场信息,对其生产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呈现“思想实验”材料第三阶段第一分支的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果,并分析其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供小于求
消费者得不到满足,生产者损失、浪费甚大
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在市场调节下的生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引导学生依据价值规律原理,结合自己对市场的了解,深入分析。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研究:要防止这种不利现象的产生,有什么办法?如果你是当地的管理人员,你会在第三阶段开始之前,采取什么措施?让学生进行广泛地讨论(以小组方合作方式展开),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如下的观点:
这时,及时地呈现第三阶段第二分支的内容,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呈现下面的第二分支生产结果的相关内容:
供求基本平衡、合理
价格、利润平稳,再生产顺利进行
通过对三个阶段生产状况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的为: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使整个社会的生产能顺利进行下去。
至此,本堂课的知识、原理都在学生任务履行的过程中发现了,同时还获得了实践性的体验。在这个任务导向型的课堂教学和学习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过程,而成为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发现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谢树平.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邹进译) [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任务导向型教学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中职德育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课程标准》在谈到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践行这些要求,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整个生活世界”作为教育资源导入课堂中,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变为体验式、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在仅有四十分钟左右时间的一堂课中,要实现“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正确的和合理的做法就是根据课堂中教学和学习知识的内容,有选择地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关的经验和场景加工成为适合的学习任务,以适当的方式导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和适应真实生活的能力。这样,课堂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成为了一个以任务为导向的体验生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探究过程。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导向型中职德育课堂模式研究的缘起。
任务导向型课堂模式以来自于学生生活的学习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展开学习,在履行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习,提升能力,增进生活适应性,强化生活体验,发展情感和道德品质,从而最终达到改造学生行为,改造学生生活世界的教学终极目标。
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以下两方面的实践意义
1.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任务来自学生生活,履行任务的主体是学生,必然地促进课堂教学由教师讲授式向学生自主生成式转变。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任务履行、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将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二、中职德育课堂任务导向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任务导向型教学的基本流程由六个主要环节构成(见图1)。一般来说,确定任务,任务履行,反思和梳理任务履行中的收获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三、任务导向型教学的实践操作
中职德育课课堂的任务导向型教学的核心要素是学习任务,下面以典型案例为任务的任务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典型案例为任务的任务型教学是用经过人为加工、提炼的经典案例作为学生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分析案例、解决学习任务中完成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在经典案例为任务的任务履行环节,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进行思想实验或模拟实践的方式进行。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一般采用老师引导下学生探究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
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的“国家的宏观调控”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以一个精心设计加工的典型的“思想实验”案例为学习任务,在师生合作的任务履行中完成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和确定任务
“国家的宏观调控”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任务,调控的手段等。学习任务必须把这些内容都有机地融合进一个典型案例中去。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由三阶段,两个分支构成的市场运作过程的“思想实验”案例作为材料:
2.师生合作的任务履行
呈现“思想实验”材料的第一阶段内容,要求学生思考,材料反映了经济上的什么现象,其直接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运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对市场发展的可能进行预测,会得出如下的结论:
第一阶段的市场现状是:
供小于求
价格上涨,利润看好
紧接着要求学生讨论,面对这种市场状况,生产者会如何安排第二阶段的生产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呈现“思想实验”材料第二阶段内容。让学生分析,这一阶段的供需状况如何?其直接结果将会怎么样?学生能很自然地得出下面的结论来:
初产品 供大于求
精加工产品 供小于求
总体 供大于求
总体价格下跌 利润呈下降趋势
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种市场态势,生产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映?在此要有意识地指出,如果生产者不能得到完整的市场信息,对其生产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呈现“思想实验”材料第三阶段第一分支的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果,并分析其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供小于求
消费者得不到满足,生产者损失、浪费甚大
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在市场调节下的生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引导学生依据价值规律原理,结合自己对市场的了解,深入分析。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研究:要防止这种不利现象的产生,有什么办法?如果你是当地的管理人员,你会在第三阶段开始之前,采取什么措施?让学生进行广泛地讨论(以小组方合作方式展开),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如下的观点:
这时,及时地呈现第三阶段第二分支的内容,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呈现下面的第二分支生产结果的相关内容:
供求基本平衡、合理
价格、利润平稳,再生产顺利进行
通过对三个阶段生产状况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的为: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使整个社会的生产能顺利进行下去。
至此,本堂课的知识、原理都在学生任务履行的过程中发现了,同时还获得了实践性的体验。在这个任务导向型的课堂教学和学习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过程,而成为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发现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谢树平.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邹进译) [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