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损伤区AMPA受体亚基GluR1的影响

来源 :中国针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AMPA受体亚基GluR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在急性SCI治疗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MPA拮抗剂组(DNQX组)、电针组和DNQX+电针组,每组16只.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备T10节段急性SCI大鼠模型.DNQX组于造模成功0.5 h后通过鞘内导管注射1 nmol/μL DNQX溶液10μL;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0.5、12、24 h于“大椎”“命门”穴进行电针干预(疏密波,2 Hz/100 Hz,0.5 mA),每次30 min,共干预3次;DNQX+电针组同时进行上述处理.采用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观察大鼠在造模前及造模后6、24、48 h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区脊髓前角组织形态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前角GluR1阳性细胞的数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损伤区GluR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造模后6、24、48 h相应时间点比较,模型组BBB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脊髓损伤区脊髓前角灰质、白质边界均模糊不清,组织间隙增大,神经元体积明显萎缩,细胞质减少、红染加深,部分神经元核固缩;电针组脊髓损伤区脊髓前角形态学改善明显,与DNQX组及DNQX+电针组相似.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损伤区GluR1蛋白表达增加(P<0.001),脊髓前角GluR1阳性细胞数量增多(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DNQX组及DNQX+电针组GluR1蛋白表达减少(P<0.05,P<0.01),脊髓前角GluR1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01).结论:电针干预“大椎”“命门”穴可能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区GluR1的表达,从而促进急性SCI大鼠脊髓前角损伤神经的修复.
其他文献
患者,女,64岁,于2018年9月29日就诊.主诉:左手掌、左前臂皮肤发凉1月余.现病史: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掌、左前臂皮肤发凉,左上肢乏力,于某三甲医院行颈部血管超声示:左
患者,女,62 岁,因“左上肢不自主抖动 6 年余”于2019年10月12日就诊.现病史: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不自主抖动,静止时明显,行动迟缓,四肢强直,伴言语不利,2013年3月就诊
慢性失眠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达40%~70%[1],研究[2]表明,失眠不仅是睡眠的生理紊乱,也是心理紊乱,88.06%的失眠患者处于焦虑状态,因此,失眠是亟待解决的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