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黔南州茶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一些建议,以期为黔南州茶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茶产业;提质增效;做法;建议
黔南州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国世博十大名茶都匀毛尖的故乡,都匀毛尖茶产业是黔南州的传统支柱产业、特色名优产业和富民强州产业。2019年,全州茶园投产面积116.7万亩,产量3.9万吨,产值63.7亿元,其中认证标准化茶园80.5万亩,有机茶园2.36万亩。都匀毛尖茶产业围绕“强品牌、扩规模、拓市场、创效益”的发展思路,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完美增长。
1.主要做法
1.1加强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合理的科学规划和布局,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对低产低效茶园进行提质增效改造。创建了一批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叶示范基地10万亩,以点带面,辐射全州,推动全州茶园改造升级22万亩。示范带动全州茶产业发展,达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和绿色无公害生产的目标,保证了幼龄茶园按时投产,按时发挥效益,投产茶园达到高产、质优、高效。
1.2加大欧标茶园、产业互动融合茶园建设力度
积极争取中央、省、州等项目资金,加强生产示范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生产设备等,夯实生产基地发展基础。目前全州建设欧标茶基地5.54萬亩,提质增效、新建产业互动融合茶园11.87万亩,完成综合绿色防控茶园面积15.22万亩,建成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10万亩,获得外贸资格茶企80家,全州申请使用都匀毛尖证明商标企业82家。
1.3积极探索茶产业精深加工模式
支持企业创新加工技术和产品类型,引导企业向深加工方面发展,重点开展茶叶内含物提取、食品和饮品生产等,推动传统加工向现代化加工转变,增强标准化加工能力,提升加工增值水平。目前全州共有精制加工企业65家,精深加工企业3家,清洁化生产线125条,碾茶生产线7条。
2.存在问题
2.1茶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生产需要
茶园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机耕道、灌溉设施等严重不足,因茶园后期管护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导致茶园管理粗放,茶园普遍缺肥,长势较差,茶园产出水平较低,跟不上生产的需要。
2.2缺乏引领性、旗帜性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州涉茶企业13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含合作社)809家,而省级龙头企业却只有3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只有1家,没有像中茶、八马、大益等可以冲锋产品研究、市场开拓及科研攻关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工企业散、小、弱,市场开拓能力有待提高。
2.3产业链短、产品单一。名优绿茶的产值占春茶总产值的80%以上,除有少量红茶及白茶外,茶叶深精加工制品及茶衍生品很少,极大的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3.发展建议
3.1继续抓好基地建设
基地的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抓好基地建设,才能实现茶叶生产规模化,才能把都匀毛尖茶变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十多年的基地建设,目前全州投产茶园总面积已达116.7余万亩,在量的扩张上占有了优势。同时,黔南茶产区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环境造就了都匀毛尖茶精良的品质,使得都匀毛尖茶香气浓郁、滋味甘爽、内含物丰富。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近几年新建的幼龄茶园进行提质增效改造,做好新建幼龄茶园的缺苗、补苗、保苗和除草工作,对投新投产茶园搞好绿色防控、施肥管理、整形修剪等方面的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工作。提高都匀毛尖茶的单位茶园的产出率,提高都匀毛尖茶原料生产水平,尽快实现采摘机械化、加工自动化.
3.3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按照扶优扶强原则,重点培育并积极扶持规模型、带动型、现代型、科技型茶叶龙头企业。对拥有注册商标、获得共用品牌使用权、建有基地、获得国内外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优先给予扶持。二是支持茶叶加工企业打破区域界限,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建立茶产业化集群,实施集约化经营。
我们要针对目前的茶叶行业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战略重组,摆脱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将资本与资源优化配置,按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以市场的方式培育行业龙头。同时在茶园建设、加工厂房建设、机械设备采购、龙头企业申报、系列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
3.4实施多元化开发战略,延长茶产业链条
根据市场需求,形成以绿茶为主、红绿搭配、名优茶和大宗茶并举、春夏秋茶并重的产品结构。支持有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茶类新产品、特色茶食品、茶饮品和茶旅游产品等深度开发,推进茶叶深加工,延伸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一是实施高、中、低茶叶产品协调发展战略。目前都匀毛尖主要以生产高档春茶为主,占年产量的80%左右,而潜力巨大的夏、秋茶开发程度严重不足,这种产品结构不利于茶产业的发展。若在发展传统高档毛尖茶的同时,把都匀毛尖茶的消费定位在大众消费者身上,充分发挥都匀的高山茶品质优良的特点,加工中低档绿茶,形成高、中、低宝塔形的产品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茶园利用率,还可以拉动产量和效益的大幅增长。二是加快茶产品深加工步伐。根据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加快开发速溶茶、液态茶、保健茶、药用茶、食品茶等,重点发展茶多酚、茶色素、儿茶素等医药、化工原料。通过精深加工,提升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打造茶文化旅游。以茶为切入点,充分利用都匀境内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特色茶叶旅游文化,建设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场所,实现旅游和茶产业的相互带动,相互促进。还可以开发具有都匀地域民族特色的茶食品、日用品、工艺品、文化用品等茶叶旅游商品,满足旅游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居一, 张正荣 . 关于都匀毛尖做大做强的思考.贵州加快茶产业发展决策与实践,2009;110-116.
[2]孙永贵.铸造茶叶品牌 提升茶业经济. |J|.贵州茶叶,2006(04).
作者简介:孙晓姝(1982- ),女,农艺师,从事茶叶种植、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工作。
关键词:茶产业;提质增效;做法;建议
黔南州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国世博十大名茶都匀毛尖的故乡,都匀毛尖茶产业是黔南州的传统支柱产业、特色名优产业和富民强州产业。2019年,全州茶园投产面积116.7万亩,产量3.9万吨,产值63.7亿元,其中认证标准化茶园80.5万亩,有机茶园2.36万亩。都匀毛尖茶产业围绕“强品牌、扩规模、拓市场、创效益”的发展思路,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完美增长。
1.主要做法
1.1加强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合理的科学规划和布局,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对低产低效茶园进行提质增效改造。创建了一批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叶示范基地10万亩,以点带面,辐射全州,推动全州茶园改造升级22万亩。示范带动全州茶产业发展,达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和绿色无公害生产的目标,保证了幼龄茶园按时投产,按时发挥效益,投产茶园达到高产、质优、高效。
1.2加大欧标茶园、产业互动融合茶园建设力度
积极争取中央、省、州等项目资金,加强生产示范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生产设备等,夯实生产基地发展基础。目前全州建设欧标茶基地5.54萬亩,提质增效、新建产业互动融合茶园11.87万亩,完成综合绿色防控茶园面积15.22万亩,建成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10万亩,获得外贸资格茶企80家,全州申请使用都匀毛尖证明商标企业82家。
1.3积极探索茶产业精深加工模式
支持企业创新加工技术和产品类型,引导企业向深加工方面发展,重点开展茶叶内含物提取、食品和饮品生产等,推动传统加工向现代化加工转变,增强标准化加工能力,提升加工增值水平。目前全州共有精制加工企业65家,精深加工企业3家,清洁化生产线125条,碾茶生产线7条。
2.存在问题
2.1茶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生产需要
茶园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机耕道、灌溉设施等严重不足,因茶园后期管护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导致茶园管理粗放,茶园普遍缺肥,长势较差,茶园产出水平较低,跟不上生产的需要。
2.2缺乏引领性、旗帜性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州涉茶企业13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含合作社)809家,而省级龙头企业却只有3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只有1家,没有像中茶、八马、大益等可以冲锋产品研究、市场开拓及科研攻关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工企业散、小、弱,市场开拓能力有待提高。
2.3产业链短、产品单一。名优绿茶的产值占春茶总产值的80%以上,除有少量红茶及白茶外,茶叶深精加工制品及茶衍生品很少,极大的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3.发展建议
3.1继续抓好基地建设
基地的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抓好基地建设,才能实现茶叶生产规模化,才能把都匀毛尖茶变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十多年的基地建设,目前全州投产茶园总面积已达116.7余万亩,在量的扩张上占有了优势。同时,黔南茶产区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环境造就了都匀毛尖茶精良的品质,使得都匀毛尖茶香气浓郁、滋味甘爽、内含物丰富。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近几年新建的幼龄茶园进行提质增效改造,做好新建幼龄茶园的缺苗、补苗、保苗和除草工作,对投新投产茶园搞好绿色防控、施肥管理、整形修剪等方面的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工作。提高都匀毛尖茶的单位茶园的产出率,提高都匀毛尖茶原料生产水平,尽快实现采摘机械化、加工自动化.
3.3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按照扶优扶强原则,重点培育并积极扶持规模型、带动型、现代型、科技型茶叶龙头企业。对拥有注册商标、获得共用品牌使用权、建有基地、获得国内外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优先给予扶持。二是支持茶叶加工企业打破区域界限,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建立茶产业化集群,实施集约化经营。
我们要针对目前的茶叶行业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战略重组,摆脱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将资本与资源优化配置,按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以市场的方式培育行业龙头。同时在茶园建设、加工厂房建设、机械设备采购、龙头企业申报、系列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
3.4实施多元化开发战略,延长茶产业链条
根据市场需求,形成以绿茶为主、红绿搭配、名优茶和大宗茶并举、春夏秋茶并重的产品结构。支持有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茶类新产品、特色茶食品、茶饮品和茶旅游产品等深度开发,推进茶叶深加工,延伸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一是实施高、中、低茶叶产品协调发展战略。目前都匀毛尖主要以生产高档春茶为主,占年产量的80%左右,而潜力巨大的夏、秋茶开发程度严重不足,这种产品结构不利于茶产业的发展。若在发展传统高档毛尖茶的同时,把都匀毛尖茶的消费定位在大众消费者身上,充分发挥都匀的高山茶品质优良的特点,加工中低档绿茶,形成高、中、低宝塔形的产品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茶园利用率,还可以拉动产量和效益的大幅增长。二是加快茶产品深加工步伐。根据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加快开发速溶茶、液态茶、保健茶、药用茶、食品茶等,重点发展茶多酚、茶色素、儿茶素等医药、化工原料。通过精深加工,提升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打造茶文化旅游。以茶为切入点,充分利用都匀境内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特色茶叶旅游文化,建设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场所,实现旅游和茶产业的相互带动,相互促进。还可以开发具有都匀地域民族特色的茶食品、日用品、工艺品、文化用品等茶叶旅游商品,满足旅游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居一, 张正荣 . 关于都匀毛尖做大做强的思考.贵州加快茶产业发展决策与实践,2009;110-116.
[2]孙永贵.铸造茶叶品牌 提升茶业经济. |J|.贵州茶叶,2006(04).
作者简介:孙晓姝(1982- ),女,农艺师,从事茶叶种植、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