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发挥其积极作用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9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高考月,想必广大的师生、家长又经过了漫长的焦虑期,巨大的压力,让人寝食难安。焦虑是一种绝对负面的情绪吗?它并不能创造价值吗?在此,我们邀请心理学专家来介绍一下焦虑的积极作用。
  焦虑是指个体预感到不利情境出现时产生的一种模糊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是忧虑、惧怕、紧张、苦恼和不安等综合的情绪体验,严重时会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
  从对焦虑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消极作用。首先,它会妨碍工作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焦虑会让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以至无法完成工作。其次,它会影响身体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与个体的焦虑有关。倘若个体时常处于焦虑之中,那TA罹患某些疾病如胃病、冠心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最后,它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当生理性焦虑演变成病理性焦虑时,个体将饱受焦虑症的折磨,严重时还会导致精神失常。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对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焦虑的消极作用及其破坏性方面。不过,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放下了对焦虑的一些“成见”,开始关注焦虑的积极作用,发挥焦虑的建设性意义。那么,焦虑有哪些积极作用呢?
  1.保护和约束自己。焦虑对于个体具有预警和保护作用。例如,在荒野里遇见一只老虎,个体会焦虑害怕,释放信号,激发自己快速调动能量应付危险情境,以增加个体生存和延续的机会。再如,焦虑会让开车的人格外小心谨慎,远离意外。焦虑还会使个体学会约束自己,做符合道德规范的公民。比如,在路上捡到了钱包,想据为己有,但又产生焦虑,觉得这样做不道德,焦虑让个体克服自私的欲望,将失物物归原主。
  2.整合和推动自己。焦虑会推动我们思考为何而活,我们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有何价值,推动我们去探索世界,进而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追寻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焦虑是活力的象征,就像发烧一样,焦虑表示人格内正在激战,个体正在整合自己。焦虑还可以推动自己。因为它作为一种警示信号,提示个体在某一方面有可能出现问题需要去解决,进而提供了个体行动的动力,是个体行动的“发动机”。例如,2014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对皮肤癌的焦虑促使许多美国人购买防晒霜,即对患病的担心会促使人们采取积极行动(如健身)避免不好的后果。
  3.激发潜在的能力。适度的焦虑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它能调动个体的潜能,让个体心智更为敏锐,以利于个体发挥出最佳水平。比如,某个体正在经历一场非常重要的面试,焦虑会让该个体心跳加快,高度集中注意力,密切关注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发挥出个体的最佳水平。相反,如果该个体不把这场面试放在眼里,没有一点焦虑,随意作答,很可能就发挥不出原有水平,导致面试失败。
  4.帮助缓冲情绪。焦虑是情绪的“缓冲器”。个体在做某件事之前产生的担忧和焦虑,正是为该个体形成一个情绪缓冲区,当事情圆满解决后,他将得到一种情绪回报,其快乐感会比没有经历这些焦虑的情况更为强烈。
  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焦虑,就会发现焦虑为个体带来更多的建设性意义。平时人们面对焦虑,极其厌恶,拒绝和逃避是最常见的做法。但是这样做,只会让个体更加惶恐和不安。因此,怎样发挥焦虑的积极作用,避免它的消极作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其回避焦虑,莫若与其和平共处,体会焦虑,予以自我引导,具体而言,可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发挥焦虑的积极作用。既然焦虑已经发生了,我们就不要再纠结于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可勇敢地去面对正在令你焦虑的事情,正如《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中写道:“打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可以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如“情况如此艰难,我该怎样坚持下去”“以前有遇到过类似情况,我是如何应对的,别人又是如何去做的?”等等。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探求原因,积极思考出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自己行动起来,也就克服了焦虑。
  其次,实施估测和转移策略。即面对焦虑,我们可以估测一些事情。例如你可能不知道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你可以记录一下你争取到了多少家公司的实习岗位。估测能让个体对情况更加了解,即便估测不会直接帮助个体解决问题,但能把个体从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的黑匣子中拯救出来,帮助个体掌握当下发生的事。所谓转移策略,就是个体对长期性问题的忧虑转移到做好眼前固定的事情上。比如,与其担心自己的生命是否长久,不如时常散散步,多运动,保持青春活力。
  再次,掌握减轻焦虑的方法。一是放松和拓宽心灵法。我们可以给自己的身心留白,以放松心灵。比如每天留下一些独处的时间,关掉手机,摒除外界一切干扰,散散步,让自己完全脱离工作,陪陪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我们可以读读苏东坡的词《赤壁赋》,以拓宽心灵。“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适。”这些词句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名利困扰,坦然面对焦虑;二是烦恼切割法。我们有很多烦心事,可以试着把他们分割出来,各个击破,逐一加以解决;三是有氧运动法。美国伊利诺大学运动学和社区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运动一次即可降低焦虑水平,也即通过有氧运动能释放生活中过量的焦虑感。一般的有氧运动包括快速步行、慢跑、骑行、自由泳、跳绳、有氧操训练等;四是冥想法。我们与其沉浸于当下的情绪,不如学会关照并进行自我调节。利用冥想创造的空间,确认我们的情绪,命名它,然后退一步审视它。如果认为这种情感是负面的,极端的,也不要压抑它,而是努力把它转化成积极情感,重新找回内心的从容平和。
  最后,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过度焦虑,自我调节无效,不仅会降低效率,失去行为动力,让人不堪重负,甚至会有躯体反应,乃至精神失常。一定要记得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总之,焦虑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与其厌恶和回避焦虑,莫若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发挥焦虑的积极作用,让焦虑成为强大自己的武器。
其他文献
“您是我见过的最文艺、最细心、最重感情的老师,没有之一。”这是李莉2019届的一位学生对她的评价。  李莉的业余时间主要用在阅读、观影、写作上。她读教学专著,从《名师讲语文》系列到弗罗姆的《爱的艺术》,从《班主任实战篇》到《如何成为一个卓越教师》;她读文学名著,从《诗经》到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她喜欢影视,从《霸王别姬》到《肖申克的救赎》;从《奇葩说》到《乐队的夏天》;她更喜欢将阅读与观察所得写
跨越时空  “成长就像是上了高速路,你必须不断地往前开,停下来是一件很危险的事。”2007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现执教于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担任桐乡市高级中学副校长,成为第六批嘉兴市历史名师,十二年的时间里,郑婷婷经历着上了“高速”就不敢停下来的人生。  现在,她正潜心写20万字的专著,计划明年出版。“计划已经定好了,到了时间节点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一定要完成。”在郑婷婷的生活中,确定方向、
作为一线教师,如果你有机会参与两会,你最想提交的提案是?对此,我们在好老师智库发起了征集。  袁旭东  河北省定州市实验中学  建议削减中小学学制年限  中国学制有点儿长。从小學到本科毕业要连续读十六年的书。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学习这些知识有必要这么长时间吗?从事长达十六年的学习生活,学生是否有厌倦情绪呢?  从成长的角度来说,在课堂上读三年书,不如生活中经历一次困境、解决一个难题成长得快。烈日下锄
来到周丽蓉语文名师工作室后,我开启了无数个“第一次”模式,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在一次市级复习课大赛中,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概括”——这个无数语文老师都非常熟悉,却不一定能清楚说明其内涵的概念。  那是2019年10月,当时我抽到的课赛题目是“小说——概括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人物形象”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考点。时间紧迫,我首先想到了因参加工作室“基于单元整合教学视野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
龙南市龙师附小龙陂分校建校已经四年,在这四年中,赖友斌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强调,他要带领他的团队把龙陂分校建成一所培养教师成长的成长校园,学生快乐学习的快乐校园,四季花开的绿色花园,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创新发展的科技校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开始踏上教育之路,赖友斌便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行。  老校长的榜样力量  在教育教学的路上,赖友斌已经走过27个春秋了。在这20多年的教育道路上,龙
编者按 刘希娅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主题型学校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孩子的立场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通过课程整合促进小学教育综合变革,领衔建构“小梅花”学校课程。近年,应邀在全国各地做报告百余场,主持的“以课程整合促进小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研究项目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首届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一等奖。学校的
导语: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不再看文字,眼球被精美的图片、豳默的漫画、美妙的色彩、奇异的图案夺取了。看书,看杂志只看大标题和图片。我以为自己只是顺应了“图片信息时代”而已。可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变得浮躁了,语言表达变得枯燥了,对问题的讨论不能深入了,对生活的感悟也变得“轮廓”了,我一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掉了魂似的开始着急起来。到处去寻找答案——原来只有文字可以让我变得平静、充实而细腻。  惊喜之余,小编
最新的研究表明,中国当代大学生情感素质总体发展水平较好,情感总平均分超过了6分(满分10分)。其中,道德情感和生活情感發展水平较高,但人际、审美、理智情感和情绪智力等相对较低。  这项成果是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青年情感素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首批成果之一,由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团队历时三年多完成。  研究团队组织了大规模调查,调查范围涉及经济发达、较发达和欠发达三类地区
最近,有个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中,一名小学生在教室里“发威”,大喊大叫地抡起板凳砸向一位男老师。又瘦又小的孩子,身高剛到壮实的中年男老师的腰部。男老师不制止孩子,只是夺下孩子手里的凳子或者向后躲。孩子嘶声裂肺地喊叫着,不知道心底有多少怒火。摄制视频的是女老师,听到她在喊其他的学生去找校长。学生们有的跑开,有的躲在旁边看热闹,现场十分嘈杂混乱。  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孩子疯了、太放肆了,有人说老师
在这所学校里,成立了一所“成长银行”,而银行里有一种特殊的货币——海豚币(缩写HTB)。银行的行长、大堂经理、柜台经理、银行会计等均由同学们担任。  学校提出“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即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需和生活链接,和社会对接,因此,学校成立“明德成长银行”,是想通过成长银行的运行、“货币”的发行和流通、职业体验的实践,落实社会模拟、社会进入和社会融合。  “海豚币”最初是由碧海校区的副校长王干“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