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漏水、渗水等现象,这将影响建筑施工质量,对国家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費,因此,施工中一定要高度重视防水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力求使其符合规定的标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对原料实施严格检验,强化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制定规范的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能够顺利进行,保证防水混凝土的质量。本文主要针对防水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防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
防水施工质量对建筑的平稳运行和使用功能,有着极大影响。目前采用自防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底板的防水施工中比较常见,自防水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是对地下室底板进行质量控制的关键。
一、防水混凝土的材料要求
(1)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颗粒状集料、水及必要时加入的外加剂和掺和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经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养护硬化而成的一种人工石材。在防水混凝土施工之前,需要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备制。自防水混凝土的水泥应该选择强度高于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如果需要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为了降低混凝土的泌水率,则需要掺入一定量的外加剂。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应该大于300kg,具体的使用量应该结合工程实际确定。水泥的出厂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合格以后才能够使用。砂石:为了保证自防水混凝土的质量,避免干缩裂缝的产生,应该选择中砂。要严格控制中砂的含泥量,保证其在2%的范围内,尤其注意不能含有块状泥土;石料的粒径应该根据要求选择,通常可选择粒径在10~30mm之间的连续级配碎石。石料表面要干净无杂质,同时要保证石料中的含泥量不高于规定范围。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指混凝土中水泥、水、粗细骨料及掺和料、外加剂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一些基本要求:首先,应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要求,因为任何建筑物都会对不同结构部位提出“强度设计”要求;其次,应满足施工和易性的要求,根据工程结构部位、钢筋的配筋量、施工方法及其他要求,确定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确保混凝土拌和物有良好的均质性,不发生离析和泌水,易于浇筑和抹面;再次,应满足耐久性要求,如严寒地区的路面、桥梁,处于水位升降范围的结构,以及暴露在氯污染环境的结构等;最后,还应满足经济要求,企业的生产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满足上述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混凝土成本,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将导致混凝土的流变性能不好,无法形成密实的内部结构。
1.1产生原因
由于施工缝的预留位置不当,在支模时有杂物掉入缝内没有得到及时清理,浇筑混凝土后,在新旧混凝土间形成夹层。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没有预先在施工缝上铺一层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上层混凝土就不能牢固粘结。
1.2预防措施
施工缝是防水混凝土工程中的薄弱部分,应尽量不留或少留,底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不得留施工缝,底板与墙体间必须留施工缝时,应留在墙上,且要高出底板上表面不少于200mm,墙体不得留垂直施工缝。做好施工缝的处理,使上下两层混凝土之间粘结密实,以阻隔地下水的渗漏,清理施工缝处,凿掉表面上的浮粒和杂物,用钢丝刷或剁斧将旧混凝土表面打毛,用水冲刷干净,在施工缝处先浇一层与混凝土灰砂比相合的水泥砂浆,再浇灌上层混凝土,并且加强施工缝处和混凝土振捣,保证捣固密实。
二、混凝土开裂渗漏水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2.1产生原因
由于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水灰比设计、骨料级配、外加剂掺量、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及用量等)不合理导致混凝土的流变性能不好,无法形成密实的内部结构,或者由于施工时振捣不均匀、不密实而造成的蜂窝、麻面、孔洞,或者由于混凝土浇注后养护不好等原因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纹,从而导致结构渗漏。
2.2预防措施
(1)一般混凝土浇到设计标高后,用刮杠刮平,木抹子第一遍搓平,在初凝后终凝前进行第二遍收面,从而避免混凝土的脱水干裂。
(2)预防温度裂缝,可从控制温度,改进设计施工操作工艺,改善砼性能,减少约束条件等方面人手,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选用良好级配的骨科,加强振捣,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拉强度,在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以利于散热,应避开炎热天气浇筑大体积混凝上,浇筑混凝土后应及时洒水养护,适当延长拆模时间。
(3)根据地下工程的特点,在设计时应考虑地F水作用的最不利情况,即同时考虑地下水、地表水、上层滞水和毛细水对结构的作用,以及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周围水文地质的变化,使结构具有足够的安全度和刚度,同时应合理设置变形缝,以适应结构变形的需要,防止产生局部裂缝或环形裂缝。
(4)配制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同时,要振捣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提高砼抗裂强度,砼养护可采用表面喷氯偏乳液养护剂,当表面发现细微裂缝时,应及时抹压一次,再覆盖养护,经过这些措施,能够及时预防混凝土干缩裂缝的产生。
三、混凝土蜂窝、嘛面、孔洞渗漏水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3.1产生原因
(1)材料配合比不准确(浆少、石多),搅拌不匀,混凝土和易性差,造成砂浆与石分离。
(2)模板表面粗糙或未清理干净。脱模剂漏刷等,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孔隙未堵好,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移位。
(3)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且未按顺序振捣混凝土,产生漏振。混凝土中有泥块和杂物掺人或将木块等大件料都打入混凝土中。
3.2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施工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各道工序质量检查工作。
(2)做到模板面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钢模板脱模剂要均匀涂刷,避免漏刷。
(3)保证砼配合比准确,有合适的水灰比,各种材料过秤,不随意添加。
(4)振动棒要分三点布置,一点置于浆头,一点置于泵口,一点置于中间,辗捣到虚浆不下沉,气泡不上浮。为避免漏振现象的发生:最好要进行一次复振,但是也要注意避免过振造成混凝土离析。
(5)遇到钢筋密集处,可采用豆石砼浇筑,使砼充满模板,机械振捣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振捣。
四、预埋件及管道穿墙部位渗漏水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4.1产生原因
埋件及管道周围砼振捣不密实,设置太密,砼振捣困难,没有清理干净周围表面锈蚀层,致使不能与砼粘结严密,在施工过程中,预埋件或管道受振松动,与砼产生缝隙。
4.2预防措施
(1)对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预埋件和管道,防水处理必须严格细致,切实保证施工质量,在设计中,尽量将预埋件及管道埋置深度提高至地下水位以上,对有振动的预埋件,应事先制成砼预制块,表面做防水处理,然后稳固于固定位置,再与砼浇灌成一整体。
(2)常温穿墙管道,可采用中间设置止水片的方法,以延长地下水的渗入距离,用石棉水泥嵌填;穿过外墙部分时,可采取橡胶止水套方法处理。
五、总结
综上,防水混凝土工程渗漏水问题应引起没计及施工人员的充分重视,只要设计合理、细部构造处理恰当、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材料配合比准确、施工顺序不出错,工程质量就能够得到保证,混凝土渗漏水现象也是能够得到有效预防。
参考文献:
[1]杨玉林.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的可靠性分析与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
【关键词】 防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
防水施工质量对建筑的平稳运行和使用功能,有着极大影响。目前采用自防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底板的防水施工中比较常见,自防水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是对地下室底板进行质量控制的关键。
一、防水混凝土的材料要求
(1)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颗粒状集料、水及必要时加入的外加剂和掺和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经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养护硬化而成的一种人工石材。在防水混凝土施工之前,需要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备制。自防水混凝土的水泥应该选择强度高于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如果需要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为了降低混凝土的泌水率,则需要掺入一定量的外加剂。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应该大于300kg,具体的使用量应该结合工程实际确定。水泥的出厂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合格以后才能够使用。砂石:为了保证自防水混凝土的质量,避免干缩裂缝的产生,应该选择中砂。要严格控制中砂的含泥量,保证其在2%的范围内,尤其注意不能含有块状泥土;石料的粒径应该根据要求选择,通常可选择粒径在10~30mm之间的连续级配碎石。石料表面要干净无杂质,同时要保证石料中的含泥量不高于规定范围。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指混凝土中水泥、水、粗细骨料及掺和料、外加剂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一些基本要求:首先,应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要求,因为任何建筑物都会对不同结构部位提出“强度设计”要求;其次,应满足施工和易性的要求,根据工程结构部位、钢筋的配筋量、施工方法及其他要求,确定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确保混凝土拌和物有良好的均质性,不发生离析和泌水,易于浇筑和抹面;再次,应满足耐久性要求,如严寒地区的路面、桥梁,处于水位升降范围的结构,以及暴露在氯污染环境的结构等;最后,还应满足经济要求,企业的生产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满足上述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混凝土成本,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将导致混凝土的流变性能不好,无法形成密实的内部结构。
1.1产生原因
由于施工缝的预留位置不当,在支模时有杂物掉入缝内没有得到及时清理,浇筑混凝土后,在新旧混凝土间形成夹层。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没有预先在施工缝上铺一层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上层混凝土就不能牢固粘结。
1.2预防措施
施工缝是防水混凝土工程中的薄弱部分,应尽量不留或少留,底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不得留施工缝,底板与墙体间必须留施工缝时,应留在墙上,且要高出底板上表面不少于200mm,墙体不得留垂直施工缝。做好施工缝的处理,使上下两层混凝土之间粘结密实,以阻隔地下水的渗漏,清理施工缝处,凿掉表面上的浮粒和杂物,用钢丝刷或剁斧将旧混凝土表面打毛,用水冲刷干净,在施工缝处先浇一层与混凝土灰砂比相合的水泥砂浆,再浇灌上层混凝土,并且加强施工缝处和混凝土振捣,保证捣固密实。
二、混凝土开裂渗漏水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2.1产生原因
由于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水灰比设计、骨料级配、外加剂掺量、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及用量等)不合理导致混凝土的流变性能不好,无法形成密实的内部结构,或者由于施工时振捣不均匀、不密实而造成的蜂窝、麻面、孔洞,或者由于混凝土浇注后养护不好等原因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纹,从而导致结构渗漏。
2.2预防措施
(1)一般混凝土浇到设计标高后,用刮杠刮平,木抹子第一遍搓平,在初凝后终凝前进行第二遍收面,从而避免混凝土的脱水干裂。
(2)预防温度裂缝,可从控制温度,改进设计施工操作工艺,改善砼性能,减少约束条件等方面人手,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选用良好级配的骨科,加强振捣,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拉强度,在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以利于散热,应避开炎热天气浇筑大体积混凝上,浇筑混凝土后应及时洒水养护,适当延长拆模时间。
(3)根据地下工程的特点,在设计时应考虑地F水作用的最不利情况,即同时考虑地下水、地表水、上层滞水和毛细水对结构的作用,以及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周围水文地质的变化,使结构具有足够的安全度和刚度,同时应合理设置变形缝,以适应结构变形的需要,防止产生局部裂缝或环形裂缝。
(4)配制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同时,要振捣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提高砼抗裂强度,砼养护可采用表面喷氯偏乳液养护剂,当表面发现细微裂缝时,应及时抹压一次,再覆盖养护,经过这些措施,能够及时预防混凝土干缩裂缝的产生。
三、混凝土蜂窝、嘛面、孔洞渗漏水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3.1产生原因
(1)材料配合比不准确(浆少、石多),搅拌不匀,混凝土和易性差,造成砂浆与石分离。
(2)模板表面粗糙或未清理干净。脱模剂漏刷等,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孔隙未堵好,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移位。
(3)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且未按顺序振捣混凝土,产生漏振。混凝土中有泥块和杂物掺人或将木块等大件料都打入混凝土中。
3.2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施工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各道工序质量检查工作。
(2)做到模板面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钢模板脱模剂要均匀涂刷,避免漏刷。
(3)保证砼配合比准确,有合适的水灰比,各种材料过秤,不随意添加。
(4)振动棒要分三点布置,一点置于浆头,一点置于泵口,一点置于中间,辗捣到虚浆不下沉,气泡不上浮。为避免漏振现象的发生:最好要进行一次复振,但是也要注意避免过振造成混凝土离析。
(5)遇到钢筋密集处,可采用豆石砼浇筑,使砼充满模板,机械振捣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振捣。
四、预埋件及管道穿墙部位渗漏水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4.1产生原因
埋件及管道周围砼振捣不密实,设置太密,砼振捣困难,没有清理干净周围表面锈蚀层,致使不能与砼粘结严密,在施工过程中,预埋件或管道受振松动,与砼产生缝隙。
4.2预防措施
(1)对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预埋件和管道,防水处理必须严格细致,切实保证施工质量,在设计中,尽量将预埋件及管道埋置深度提高至地下水位以上,对有振动的预埋件,应事先制成砼预制块,表面做防水处理,然后稳固于固定位置,再与砼浇灌成一整体。
(2)常温穿墙管道,可采用中间设置止水片的方法,以延长地下水的渗入距离,用石棉水泥嵌填;穿过外墙部分时,可采取橡胶止水套方法处理。
五、总结
综上,防水混凝土工程渗漏水问题应引起没计及施工人员的充分重视,只要设计合理、细部构造处理恰当、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材料配合比准确、施工顺序不出错,工程质量就能够得到保证,混凝土渗漏水现象也是能够得到有效预防。
参考文献:
[1]杨玉林.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的可靠性分析与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