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央视热播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博得高收视率的5月,吴恒创办的食品安全网站“掷出窗外”也红极一时。
这里铺陈了一个充满地沟油、添加剂、瘦肉精等有害物质的现实社会,较之活色生香的美味中国,它离人们更近、更真实。
吴恒常常纠结于这两个空间里,垂涎美味,却因深谙各类垃圾食品信息而迟迟不敢下筷。
从“一本正经”开始
1985年,吴恒出生于湖北荆门小镇上的一个普通家庭。和很多双子家庭一样,哥哥在前面“挨枪子”,吴恒则躲在他身后,不用理会父母管束,自由自在地在书本里汲取养分。
阅读是开启思想闸门的一把钥匙。高一那年,韩寒进入了吴恒的精神世界。当翻开被同学传阅无数次的《三重门》时,吴恒彻底折服了。那些诙谐幽默的用语,那些对应试教育的抨击和用退学行为做出的抗争,让正被应试教育压迫的吴恒如沐春风。
但他并未效仿偶像退学,而是选择了一条普通的求学路:“我写不出一本畅销书,于是还是乖乖地准备高考。”
韩寒的独立思考就此在吴恒心中埋下一粒种子,还顺着时光轴生根发芽。
几年后,因这样的思辨,吴恒开始做一些普通人看来离经叛道的事情,面对选择时果敢抉择,面对问题时义无反顾地抗争。
这样的抗争不是悲壮地战斗,而是在问题面前勇敢地摆出自己的态度。
2007年,原本在武汉大学攻读空间信息科学的吴恒,只因对历史地理学的热爱,努力考上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硕士。周围亲友仍在质疑“文科生不好就业,做技术男挺好”时,吴恒已快读完晦涩难懂的《资治通鉴》。
研究生二年级,当所有同学为工作和毕业焦头烂额时,吴恒选择休学一年,和复旦大学应届17名本科毕业生一起前往宁夏西吉县三合村支教。先斩后奏是吴恒的惯用伎俩,当他用通知式的语气告诉父母时,事情已成定局。父母尽管异常生气,但米已成炊,只好作罢。
三合村的贫穷将所有的支教学生深深刺痛,大家都忙着感叹生活、奉献爱心、同情孩子,吴恒却再也坐不住了——征募正版书籍的“一本正经”计划、一对一帮扶孩子的“天使的翅膀”计划孕育而生,吴恒通过网络为孩子们募得切实有效的帮助。
公众事件上的发声练习在此告捷,吴恒备受鼓舞,原本的“思考派”正不知不觉地衍化成“行动派”。
食品安全没有孤岛
大多数时候,吴恒总是一副“温吞水”模样,但骨子里,却有绝不妥协的倔强。
“起初他们在婴儿奶粉里掺三聚氰胺,我还没有养孩子,我不说话;接着他们在火腿肠里掺瘦肉精,我不怎么吃火腿肠,我仍不说话;此后他们使用地沟油,我很少在外吃饭,我继续不说话……”
吴恒曾和普通大众一样,看到新闻报道后会恶心愤怒,谩骂无良商贩的同时宽慰自己离食品安全问题其实很远。
直到2011年4月的一天,一则题为《多地曝用牛肉膏制造假牛肉,多吃致癌》的报道让他蒙了。
回想起研二时在寝室赶论文常叫的铁板牛肉盖浇饭,不免恶心。当时图校门口小餐馆性价比高,牛肉很大块,价格还不到十元,所以连着吃了好一段时间。
室友不只一次劝阻:“这牛肉味道很假。”吴恒却瞥瞥他,不以为然:“又不是鱼翅燕窝,有什么好造假的!”
尽管这段经历讲了上百次,吴恒依然唏嘘不已,一向注重饮食卫生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沦为有毒食品的受害者。
吴恒被彻底激怒了,身体里的血性细胞开始猛烈碰撞。想到许多人面对类似情况都是自认倒霉或小心规避,吴恒决定奋力抗争,“面对食品安全,至少应该有自己的态度。”
谙熟各类新闻资讯的吴恒搜索发现,很多食品安全新闻连他都没看过,更何况普通大众。他打算以新闻报道为原材料,做一个近10年来的中国食品安全调查,将其放上网站,让更多人意识到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拿出该有的态度。
重灾区火了!
这一决定再次改变了吴恒的毕业轨迹,他选择休学,全身心扑赴在收集资料上。
已小有号召力的他还通过网络征集志愿者,2011年5月中旬,35人的小团队诞生,绝大部分成员素不相识。
吴恒容易被世人的冷漠激怒,也常常为他人的热忱感动。
他和成员们约定每天晚上交资料,忙到再晚,只要邮箱里出现新邮件,他都觉得值得。有一次,一个成员因急事耽搁了,吴恒满心以为他不会完成任务,结果当晚临近十二点时,收集的资讯按时出现在吴恒的邮箱。“正因那34个同伴的支持,我才觉得不孤单。”
收集新闻的那段时间里,吴恒几乎食不知味,还患上轻度厌食症。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远超想象,中国已成为食品安全重灾区,正因如此,吴恒更想撕开这沉疴已久的硬痂。
经过1个多月的筹备后,2011年6月17日,“掷出窗外”网正式上线。尽管有媒体宣传,有网民关注,但并未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连复旦大学的校友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吴恒有些失望,自命为“理想的现实主义者”的他,在继续维护、宣传网站的同时,不得不准备毕业论文,开始他的实习生活。他反复阅读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期待普通大众能像自己一样,表明态度:“我受够了,我很生气!”
不断升级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挑衅着大众的忍耐力,今年4月底,正逢毒胶囊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掷出窗外”网经薛蛮子等几位微博名人推荐后,引发网友的大面积关注,网站首页那张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在微博里频频转发。
更有甚者,竟然惊现山寨的“掷出窗外”网。当吴恒为此写声明到凌晨三点时,负责技术支持的小白也在战斗:“网站问题没解决,没法入睡。”
吴恒知道,这样的热闹其实不会太久:“网民和媒体对新闻热点的关注就两三周时间,这如同‘掷出窗外’的点击数,最开始的日点击有几十上百万,到如今也就五万左右。”
言语坦然,眉宇间却不乏忧虑,食品安全的战斗进程,不只是这波热情就能推动的。
推进一毫米
从未有过的成就感,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压力和责任。 吴恒父母开始念叨,让他多做点实事;女友也总埋怨他没时间陪她,前两天,还为了一个突如其来的采访耽搁了约会,她气得都没脾气了。这样的事情总在重复上演。
他们常常抱怨,这类不着调的事情不知什么时候才到头——将自己的名字拆分成“吴忄亘”以抗议网络敏感词,还把骑行57天5003公里川藏路程作为礼物送给曾经喜欢过的女
孩,也包括创办“掷出窗外”。
但执着的吴恒,不管遇到任何干扰,都会努力实现目标。不断瘫痪的网站、一直约访的媒体把他的睡眠时间压缩到5小时内,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前进着。
然而,让他忧心的,不是亲友的质疑和不断被挤爆的网站,而是网站的公益性和独立性。
上海食安办领导约谈后表示可以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不少商家也嗅到商机,想找他合作;一些被曝光的企业还想出钱删帖……吴恒都婉拒了,他的初衷只是做一个一次性的
新闻阅览平台,却哪知越走越远,远到他也看不清下一步的落脚点。
当这些捷径摆在面前,他也会忐忑和迷茫,不属于85后的成熟稳重在思虑中消耗殆尽。自己的梦想和未来,不可能总搭在食品安全上,网站的发展也被他打上一连串问号。
未见实效是吴恒最大的困扰。去年的报道放在今年也能用,去年的事情消停一段时间后又重复出现,大多数民众仍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毫无信心。
吴恒长吁一口气:“希望能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而我能做的,只是警醒更多人。”
不温不火回答时,吴恒似乎已置身事外,这里不会是他永远的战场。而此番不由分说接受50多家媒体的采访,像极了萤火虫破晓前的一役——用最后的余力,影响更多的人。
“如果有一天,‘掷出窗外’网不再是你想象中的‘掷出窗外’网时,请把它掷出窗外。”吴恒的下一个战场,或许会在历史文学作品的网络交易平台上。想到能还原被电视剧误读
的历史真相,做感兴趣且易见成果的事,吴恒放松了双肩,特别舒坦地轻扬嘴角。
“毫米的推进也是进步”,吴恒认为自己的一毫米已经成功完成。而食品安全的战斗胜利,还需要更多的吴恒在路上。
名词解释
掷出窗外
1906年,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纪实小说《屠场》,揭露肉类加工厂的黑幕。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吃早餐时读到,突然大叫一声,跳起来,把手中未吃完的半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随后,他与辛克莱见面,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雏形。而吴恒之所以命名网站为“掷出窗外”,是希望所有消费者都能像罗斯福那样勇敢地将垃圾食品掷出窗外。“掷出窗外”网收录了全国三千多条有毒食品记录,形似有毒食品维基百科,网友可根据省份、食品种类进行查询。
这里铺陈了一个充满地沟油、添加剂、瘦肉精等有害物质的现实社会,较之活色生香的美味中国,它离人们更近、更真实。
吴恒常常纠结于这两个空间里,垂涎美味,却因深谙各类垃圾食品信息而迟迟不敢下筷。
从“一本正经”开始
1985年,吴恒出生于湖北荆门小镇上的一个普通家庭。和很多双子家庭一样,哥哥在前面“挨枪子”,吴恒则躲在他身后,不用理会父母管束,自由自在地在书本里汲取养分。
阅读是开启思想闸门的一把钥匙。高一那年,韩寒进入了吴恒的精神世界。当翻开被同学传阅无数次的《三重门》时,吴恒彻底折服了。那些诙谐幽默的用语,那些对应试教育的抨击和用退学行为做出的抗争,让正被应试教育压迫的吴恒如沐春风。
但他并未效仿偶像退学,而是选择了一条普通的求学路:“我写不出一本畅销书,于是还是乖乖地准备高考。”
韩寒的独立思考就此在吴恒心中埋下一粒种子,还顺着时光轴生根发芽。
几年后,因这样的思辨,吴恒开始做一些普通人看来离经叛道的事情,面对选择时果敢抉择,面对问题时义无反顾地抗争。
这样的抗争不是悲壮地战斗,而是在问题面前勇敢地摆出自己的态度。
2007年,原本在武汉大学攻读空间信息科学的吴恒,只因对历史地理学的热爱,努力考上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硕士。周围亲友仍在质疑“文科生不好就业,做技术男挺好”时,吴恒已快读完晦涩难懂的《资治通鉴》。
研究生二年级,当所有同学为工作和毕业焦头烂额时,吴恒选择休学一年,和复旦大学应届17名本科毕业生一起前往宁夏西吉县三合村支教。先斩后奏是吴恒的惯用伎俩,当他用通知式的语气告诉父母时,事情已成定局。父母尽管异常生气,但米已成炊,只好作罢。
三合村的贫穷将所有的支教学生深深刺痛,大家都忙着感叹生活、奉献爱心、同情孩子,吴恒却再也坐不住了——征募正版书籍的“一本正经”计划、一对一帮扶孩子的“天使的翅膀”计划孕育而生,吴恒通过网络为孩子们募得切实有效的帮助。
公众事件上的发声练习在此告捷,吴恒备受鼓舞,原本的“思考派”正不知不觉地衍化成“行动派”。
食品安全没有孤岛
大多数时候,吴恒总是一副“温吞水”模样,但骨子里,却有绝不妥协的倔强。
“起初他们在婴儿奶粉里掺三聚氰胺,我还没有养孩子,我不说话;接着他们在火腿肠里掺瘦肉精,我不怎么吃火腿肠,我仍不说话;此后他们使用地沟油,我很少在外吃饭,我继续不说话……”
吴恒曾和普通大众一样,看到新闻报道后会恶心愤怒,谩骂无良商贩的同时宽慰自己离食品安全问题其实很远。
直到2011年4月的一天,一则题为《多地曝用牛肉膏制造假牛肉,多吃致癌》的报道让他蒙了。
回想起研二时在寝室赶论文常叫的铁板牛肉盖浇饭,不免恶心。当时图校门口小餐馆性价比高,牛肉很大块,价格还不到十元,所以连着吃了好一段时间。
室友不只一次劝阻:“这牛肉味道很假。”吴恒却瞥瞥他,不以为然:“又不是鱼翅燕窝,有什么好造假的!”
尽管这段经历讲了上百次,吴恒依然唏嘘不已,一向注重饮食卫生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沦为有毒食品的受害者。
吴恒被彻底激怒了,身体里的血性细胞开始猛烈碰撞。想到许多人面对类似情况都是自认倒霉或小心规避,吴恒决定奋力抗争,“面对食品安全,至少应该有自己的态度。”
谙熟各类新闻资讯的吴恒搜索发现,很多食品安全新闻连他都没看过,更何况普通大众。他打算以新闻报道为原材料,做一个近10年来的中国食品安全调查,将其放上网站,让更多人意识到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拿出该有的态度。
重灾区火了!
这一决定再次改变了吴恒的毕业轨迹,他选择休学,全身心扑赴在收集资料上。
已小有号召力的他还通过网络征集志愿者,2011年5月中旬,35人的小团队诞生,绝大部分成员素不相识。
吴恒容易被世人的冷漠激怒,也常常为他人的热忱感动。
他和成员们约定每天晚上交资料,忙到再晚,只要邮箱里出现新邮件,他都觉得值得。有一次,一个成员因急事耽搁了,吴恒满心以为他不会完成任务,结果当晚临近十二点时,收集的资讯按时出现在吴恒的邮箱。“正因那34个同伴的支持,我才觉得不孤单。”
收集新闻的那段时间里,吴恒几乎食不知味,还患上轻度厌食症。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远超想象,中国已成为食品安全重灾区,正因如此,吴恒更想撕开这沉疴已久的硬痂。
经过1个多月的筹备后,2011年6月17日,“掷出窗外”网正式上线。尽管有媒体宣传,有网民关注,但并未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连复旦大学的校友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吴恒有些失望,自命为“理想的现实主义者”的他,在继续维护、宣传网站的同时,不得不准备毕业论文,开始他的实习生活。他反复阅读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期待普通大众能像自己一样,表明态度:“我受够了,我很生气!”
不断升级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挑衅着大众的忍耐力,今年4月底,正逢毒胶囊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掷出窗外”网经薛蛮子等几位微博名人推荐后,引发网友的大面积关注,网站首页那张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在微博里频频转发。
更有甚者,竟然惊现山寨的“掷出窗外”网。当吴恒为此写声明到凌晨三点时,负责技术支持的小白也在战斗:“网站问题没解决,没法入睡。”
吴恒知道,这样的热闹其实不会太久:“网民和媒体对新闻热点的关注就两三周时间,这如同‘掷出窗外’的点击数,最开始的日点击有几十上百万,到如今也就五万左右。”
言语坦然,眉宇间却不乏忧虑,食品安全的战斗进程,不只是这波热情就能推动的。
推进一毫米
从未有过的成就感,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压力和责任。 吴恒父母开始念叨,让他多做点实事;女友也总埋怨他没时间陪她,前两天,还为了一个突如其来的采访耽搁了约会,她气得都没脾气了。这样的事情总在重复上演。
他们常常抱怨,这类不着调的事情不知什么时候才到头——将自己的名字拆分成“吴忄亘”以抗议网络敏感词,还把骑行57天5003公里川藏路程作为礼物送给曾经喜欢过的女
孩,也包括创办“掷出窗外”。
但执着的吴恒,不管遇到任何干扰,都会努力实现目标。不断瘫痪的网站、一直约访的媒体把他的睡眠时间压缩到5小时内,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前进着。
然而,让他忧心的,不是亲友的质疑和不断被挤爆的网站,而是网站的公益性和独立性。
上海食安办领导约谈后表示可以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不少商家也嗅到商机,想找他合作;一些被曝光的企业还想出钱删帖……吴恒都婉拒了,他的初衷只是做一个一次性的
新闻阅览平台,却哪知越走越远,远到他也看不清下一步的落脚点。
当这些捷径摆在面前,他也会忐忑和迷茫,不属于85后的成熟稳重在思虑中消耗殆尽。自己的梦想和未来,不可能总搭在食品安全上,网站的发展也被他打上一连串问号。
未见实效是吴恒最大的困扰。去年的报道放在今年也能用,去年的事情消停一段时间后又重复出现,大多数民众仍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毫无信心。
吴恒长吁一口气:“希望能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而我能做的,只是警醒更多人。”
不温不火回答时,吴恒似乎已置身事外,这里不会是他永远的战场。而此番不由分说接受50多家媒体的采访,像极了萤火虫破晓前的一役——用最后的余力,影响更多的人。
“如果有一天,‘掷出窗外’网不再是你想象中的‘掷出窗外’网时,请把它掷出窗外。”吴恒的下一个战场,或许会在历史文学作品的网络交易平台上。想到能还原被电视剧误读
的历史真相,做感兴趣且易见成果的事,吴恒放松了双肩,特别舒坦地轻扬嘴角。
“毫米的推进也是进步”,吴恒认为自己的一毫米已经成功完成。而食品安全的战斗胜利,还需要更多的吴恒在路上。
名词解释
掷出窗外
1906年,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纪实小说《屠场》,揭露肉类加工厂的黑幕。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吃早餐时读到,突然大叫一声,跳起来,把手中未吃完的半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随后,他与辛克莱见面,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雏形。而吴恒之所以命名网站为“掷出窗外”,是希望所有消费者都能像罗斯福那样勇敢地将垃圾食品掷出窗外。“掷出窗外”网收录了全国三千多条有毒食品记录,形似有毒食品维基百科,网友可根据省份、食品种类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