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亟待开发的选修课程资源

来源 :阅读与鉴赏(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宋以来崛起的城市文化与文学,以功利性、世俗性、娱乐性为核心特征。不断侵蚀、瓦解着占主导地位的农耕文化的根基,使中国文化具有近代社会的新质。把古代城市文学引入选修教材,既有助于学生形成文化批评的观念与视野,又有助于构建契合岭南文化精神的地域性教材体系。
其他文献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好的课堂其实是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妙语连珠,趣味横生。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创设良好的情
如今,文化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已成为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鉴赏文化散文的能力已成为所有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以为:提高学生鉴赏文化散文的能力必须循序渐进,掌握要领,注重积累,举一反三,潜心研读,持之以恒,鉴赏水平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抓住中心,把握立意    文化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它通过对某个人物、某件事情的叙述或对某种风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
历年高考考场记叙文的优秀佳作无不是在谋篇布局上取胜,真正地做到了一波三折,读起来跌宕有致,起伏曲折。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波澜起伏呢?    一、抑扬变化起跌宕    抑扬手法是记叙文中写人记事最常见的手法之一,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运用抑扬手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如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先写老师的外号“徐老虎”,写他的“凶”,写其“骂人”等可恶处,这
文章从对《又玄集》的审美旨趣、选编思想及选编动因的分析出发,分析及探讨了韦庄的诗学思想,文章认为对韦庄提出的“清词丽句”不可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清词丽旬”一方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