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教会他们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然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正如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何才能排除学生这种思维定势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设情境;鼓励探索;勇于求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227-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即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时代主题。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表明: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年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將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鉴此,教师必须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足步升华为兴趣、志趣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通过精心设计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结合实际情形,巧妙的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能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引导学生在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勇于求异,拓展思维空间
  数学作为一门严谨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起得天独厚的条件,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发散思维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求异思维,发展良好的智力习惯。解答应用题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重要方式,是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中找出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教学应用题“某服装厂接到生产24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需要多少天?”时教师引导学生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地分析思考,那么学生有不同的切入点、用不同的知识和思路可找到不同的解法,其中“1÷(40%÷3),3×(1÷40%),”等解法不用“生产2400件衬衫”这一条件,而当把“前3天完成了40%”联想为“完成任务所需天数的40%是3天”时,解法“3÷40%=7.5(天)”最为简捷。
  在求异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发展发散思维的同时,要注意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瞬时思维训练,突破思维定势,逐步培养学生面对问题能以敏锐的观察、急速的思考、快速的判断对问题作简约紧缩的推理,尽快找到解题捷径,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变能力。
  四、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是要学生会提出疑问,“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良好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喜欢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动脑,善于抓住时机从课堂做起,为造就新一代具有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由于初中数学的知识较抽象,知识点间逻辑结构较清晰,增加了学生的复习难度及老师的教学难度。将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数学的复习课中,不仅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数学学习网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强化知识点记忆。本文对巧用思维导图教学提升沪教版初中数学复习课效率进行探究。  关键词 思维导图;初中数学;复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
目的:分析138例鼻腔占位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占位138例的CT影像学征象,其中息肉5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2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2瘤,血管瘤12例
目的:  用高频超声与320排CTA(Computed Tomography Arteriography)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血管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摘 要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作文教学一直被许多难题困扰着,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痼疾。改革这种现状势在必行,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已迫在眉睫。本文力图从教师创新作文教学形式的角度,在了解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作文教学;个性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225-01  
摘 要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教师所肩负着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是教育的目标。面对着一个个个性迥异的孩子,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只有精心地去照料、哺育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己的自信,帮助他们挖掘身上的潜力,他们的能力才是不可限量的,才有可能变成那“美丽的鹅卵石”。  关键词 爱心浇灌;耐心守候;暖心换位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