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大纲就较为突出地提出了这一要求。低段语文教材为了便于教师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课本中配有许多幅色彩鲜丽、画面生动、儿童十分喜爱的彩色插图。这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或表达课文中心,或揭示课文重点,或描绘人物形象。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插图,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知识有限,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表层的。阅读表达常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现象。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插图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自由的氛围”中自由地发挥、自由地表达。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看图?我认为应引导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说”。
“一看”:就是引导学生在看图时有顺序地看。教育专家曾说过: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般不要做主动性的讲解,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不理解课文意思,可以看图画,可见,通过图画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爱动坐不住,他们虽然凭借一些零散知识认识图上画了什么,但由于不能有顺序地观察,特别是缺乏对事物之间、事物与人物之间联系的了解,因而对图的认识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上。我在教看图学文《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看图没有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弄不清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认清事物,把握图意,我要求学生按课文内容顺序去观察图画,帮助学生认识到观察图画要按课文内容的顺序观察。又如在教看图学文《北京》时,学生看了天安门广场彩图后,由于没有根据文中介绍的方位顺序观察,弄不清哪是天安门城楼,哪是人民大会堂。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图意,我要求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图,抓住“前面、中间、南门、西面、东面”这些方位词,认清天安门和广场、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物的方位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观察景物图一定要按方位顺序观察。通过有顺序地观察课文插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想”:就是要求学生在看叙事性内容图画时,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场面,图上画的课文中是不是都写了,如果没有都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如在学习《美丽的大公鸡》一课时,课文的六幅插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故事情节联系,要把每幅图读懂后再连接起来,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图文对照,把插图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说一说,议一议,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他们的想象力。因为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又如在学习《诚实的孩子》第三段时,我要求学生按上述提示看图,在图画中找到了列宁,认识到图中不仅画了“列宁没有笑“外,还画了他低着头看着地上碎了的花瓶。学生想到,这时的列宁一定在为自己没有承认错误而惭愧,说明他是个诚实的孩子。由于大家把看图、学文、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这样的想象训练既满足了学生爱想象的心理,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锻炼。
“三说”:就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有条理地说出来。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年龄小,对教材中的抽象文字符号往往兴趣较低,注意力也难以高度集中,然而,他们对精美而又具体可感的课文插图却兴趣盎然。因此,在教《坐井观天》寓言时,当学生们理解了青蛙为什么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时,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做自以为是的青蛙,我又问:“假如青蛙听从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他会看见什么呢?”要求学生看文后的插图想想再回答。同学们活跃起来,说青蛙能看到大大的蓝天,蓝天上飘着白云,大地上有树、庄稼……青蛙很高兴,它坐在树叶上,顺着小河漂去,要看更大的世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孩子的创造能力需要我们教师来激发和培养。又如在学习看图说话《小鸭子得救了》时,同学们仔细看图,分组讨论,想到了很多主意:小熊在河里打水灌到洞里让小鸭子浮上来;小猴子用竹竿把小鸭子拉上来;长颈鹿把脖子伸到洞里让小鸭子顺着它长长的颈子爬上来。有的同学还说当小鸭子在长颈鹿脖子上往上爬时,小猴。小鸟一定在喊加油。总之,图上画的救小鸭子出洞的办法同学们都想到了。当同学们讨论救小鸭子的最好办法时,更是热闹非凡。一堂看图说话进行得热烈生动而又富有情趣。使人欣喜的是有的同学在课后把这个故事写了出来。这不仅发展了孩子的想象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孩子的创新精神,真是一举多得呀!
实践证明,教师只要把插图和学习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好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作用,让课文插图走近孩子,让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知识有限,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表层的。阅读表达常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现象。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插图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自由的氛围”中自由地发挥、自由地表达。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看图?我认为应引导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说”。
“一看”:就是引导学生在看图时有顺序地看。教育专家曾说过: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般不要做主动性的讲解,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不理解课文意思,可以看图画,可见,通过图画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爱动坐不住,他们虽然凭借一些零散知识认识图上画了什么,但由于不能有顺序地观察,特别是缺乏对事物之间、事物与人物之间联系的了解,因而对图的认识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上。我在教看图学文《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看图没有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弄不清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认清事物,把握图意,我要求学生按课文内容顺序去观察图画,帮助学生认识到观察图画要按课文内容的顺序观察。又如在教看图学文《北京》时,学生看了天安门广场彩图后,由于没有根据文中介绍的方位顺序观察,弄不清哪是天安门城楼,哪是人民大会堂。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图意,我要求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图,抓住“前面、中间、南门、西面、东面”这些方位词,认清天安门和广场、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物的方位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观察景物图一定要按方位顺序观察。通过有顺序地观察课文插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想”:就是要求学生在看叙事性内容图画时,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场面,图上画的课文中是不是都写了,如果没有都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如在学习《美丽的大公鸡》一课时,课文的六幅插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故事情节联系,要把每幅图读懂后再连接起来,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图文对照,把插图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说一说,议一议,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他们的想象力。因为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又如在学习《诚实的孩子》第三段时,我要求学生按上述提示看图,在图画中找到了列宁,认识到图中不仅画了“列宁没有笑“外,还画了他低着头看着地上碎了的花瓶。学生想到,这时的列宁一定在为自己没有承认错误而惭愧,说明他是个诚实的孩子。由于大家把看图、学文、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这样的想象训练既满足了学生爱想象的心理,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锻炼。
“三说”:就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有条理地说出来。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年龄小,对教材中的抽象文字符号往往兴趣较低,注意力也难以高度集中,然而,他们对精美而又具体可感的课文插图却兴趣盎然。因此,在教《坐井观天》寓言时,当学生们理解了青蛙为什么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时,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做自以为是的青蛙,我又问:“假如青蛙听从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他会看见什么呢?”要求学生看文后的插图想想再回答。同学们活跃起来,说青蛙能看到大大的蓝天,蓝天上飘着白云,大地上有树、庄稼……青蛙很高兴,它坐在树叶上,顺着小河漂去,要看更大的世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孩子的创造能力需要我们教师来激发和培养。又如在学习看图说话《小鸭子得救了》时,同学们仔细看图,分组讨论,想到了很多主意:小熊在河里打水灌到洞里让小鸭子浮上来;小猴子用竹竿把小鸭子拉上来;长颈鹿把脖子伸到洞里让小鸭子顺着它长长的颈子爬上来。有的同学还说当小鸭子在长颈鹿脖子上往上爬时,小猴。小鸟一定在喊加油。总之,图上画的救小鸭子出洞的办法同学们都想到了。当同学们讨论救小鸭子的最好办法时,更是热闹非凡。一堂看图说话进行得热烈生动而又富有情趣。使人欣喜的是有的同学在课后把这个故事写了出来。这不仅发展了孩子的想象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孩子的创新精神,真是一举多得呀!
实践证明,教师只要把插图和学习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好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作用,让课文插图走近孩子,让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