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本插图“动”起来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482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大纲就较为突出地提出了这一要求。低段语文教材为了便于教师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课本中配有许多幅色彩鲜丽、画面生动、儿童十分喜爱的彩色插图。这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或表达课文中心,或揭示课文重点,或描绘人物形象。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插图,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知识有限,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表层的。阅读表达常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现象。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插图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自由的氛围”中自由地发挥、自由地表达。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看图?我认为应引导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说”。
  “一看”:就是引导学生在看图时有顺序地看。教育专家曾说过: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般不要做主动性的讲解,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不理解课文意思,可以看图画,可见,通过图画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爱动坐不住,他们虽然凭借一些零散知识认识图上画了什么,但由于不能有顺序地观察,特别是缺乏对事物之间、事物与人物之间联系的了解,因而对图的认识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上。我在教看图学文《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看图没有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弄不清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认清事物,把握图意,我要求学生按课文内容顺序去观察图画,帮助学生认识到观察图画要按课文内容的顺序观察。又如在教看图学文《北京》时,学生看了天安门广场彩图后,由于没有根据文中介绍的方位顺序观察,弄不清哪是天安门城楼,哪是人民大会堂。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图意,我要求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图,抓住“前面、中间、南门、西面、东面”这些方位词,认清天安门和广场、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物的方位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观察景物图一定要按方位顺序观察。通过有顺序地观察课文插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想”:就是要求学生在看叙事性内容图画时,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场面,图上画的课文中是不是都写了,如果没有都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如在学习《美丽的大公鸡》一课时,课文的六幅插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故事情节联系,要把每幅图读懂后再连接起来,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图文对照,把插图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说一说,议一议,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他们的想象力。因为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又如在学习《诚实的孩子》第三段时,我要求学生按上述提示看图,在图画中找到了列宁,认识到图中不仅画了“列宁没有笑“外,还画了他低着头看着地上碎了的花瓶。学生想到,这时的列宁一定在为自己没有承认错误而惭愧,说明他是个诚实的孩子。由于大家把看图、学文、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这样的想象训练既满足了学生爱想象的心理,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锻炼。
  “三说”:就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有条理地说出来。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年龄小,对教材中的抽象文字符号往往兴趣较低,注意力也难以高度集中,然而,他们对精美而又具体可感的课文插图却兴趣盎然。因此,在教《坐井观天》寓言时,当学生们理解了青蛙为什么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时,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做自以为是的青蛙,我又问:“假如青蛙听从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他会看见什么呢?”要求学生看文后的插图想想再回答。同学们活跃起来,说青蛙能看到大大的蓝天,蓝天上飘着白云,大地上有树、庄稼……青蛙很高兴,它坐在树叶上,顺着小河漂去,要看更大的世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孩子的创造能力需要我们教师来激发和培养。又如在学习看图说话《小鸭子得救了》时,同学们仔细看图,分组讨论,想到了很多主意:小熊在河里打水灌到洞里让小鸭子浮上来;小猴子用竹竿把小鸭子拉上来;长颈鹿把脖子伸到洞里让小鸭子顺着它长长的颈子爬上来。有的同学还说当小鸭子在长颈鹿脖子上往上爬时,小猴。小鸟一定在喊加油。总之,图上画的救小鸭子出洞的办法同学们都想到了。当同学们讨论救小鸭子的最好办法时,更是热闹非凡。一堂看图说话进行得热烈生动而又富有情趣。使人欣喜的是有的同学在课后把这个故事写了出来。这不仅发展了孩子的想象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孩子的创新精神,真是一举多得呀!
  实践证明,教师只要把插图和学习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好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作用,让课文插图走近孩子,让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
其他文献
乒乓球是我国国球,很多人喜欢打乒乓球。然而,乒乓球起源于英国,又被称为“桌上网球”。  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一天,英国两个网球发烧友在室外进行网球比赛,两人水平相当,很难分出高下。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这两个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只好躲进学校的食堂,其中一人说:“咱们还没有分出胜负,接下来就在桌子上打吧?”“好!”另一个人说道。于是,两人把食堂的桌子拼起来,中间用几块砖头隔开,然后打起网球来。
期刊
目的:评价后程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Late Courseγ-ray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与放射反应,并与腔内放疗近期疗效、放射反应进行对比研究。
音乐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美育课程,音乐的美育价值在于音乐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音乐的本质属性和首要价值。音乐美育要求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能够感受和体验到音乐当中所呈现的“美”, 具体地讲,就是使学生明确音乐的“美”在哪里?它是一种怎样的“美”?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我们又应以怎样的态度和视角来看待这种“美”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音乐美育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又是怎样一种现状呢?面对人类音乐文化长
音乐新课标准指出:音乐课要围绕五个基本理念进行。(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根据上述5条基本理念,除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观点外,同时突出强调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品格和创造性功能。探索音乐教学模式是为了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充满快乐、更能体现出音
摘 要: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教师来说则是赏析。因此,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一系列审美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顺利走近美术作品;要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指导学生由外而内,由浅入深地欣赏美术作品;要设计好一系列引导或提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达到欣赏的目标要求;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情实感,同时要尊重学生对
目的: 探索microRNA-221及EphA2在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的表达情况及研究两者在U251细胞增殖、凋亡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寻找诊断胶质瘤及潜在应用于胶质瘤基因治疗的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