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教学充满“语文味”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us_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韩军《登高》课例为例,从叙事情景、诗文誦读和提问艺术三个角度进行课例分析,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同学生一起构建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味 课例分析 叙事情境 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157-02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作者杜甫以沉郁悲凉的笔墨描绘了秋日萧索之景,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悲哀愁绪。
  “语文味”是指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构建的对教学文本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理解氛围。古代诗歌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堂优秀的诗歌教学课,不仅要使学生理解背诵课文中的字词含义,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要教出“语文味”,使学生理解语文、热爱语文。
  韩军老师这堂课从头到尾都体现着浓厚的“语文味”,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以下将从情境创设、诗歌朗诵和课堂提问三方面来进行课例分析。
  一、以叙事创设情境,创出“语文味”
  教学中的“叙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叙事进行情境创设,将学生引入文本情感内涵的教学方法。在《登高》这首诗歌的教学中,韩军老师多次通过叙事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创设出课堂的“语文味”。
  课堂开始的第一个情境创设,韩军老师先用了一个问题引入——“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待学生被激发起兴趣时,韩军老师便开始在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这种“叙事”极富感染效果,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到了那一凄冷悲凉的氛围;亲身进人了那一秋风萧瑟、树叶飘零、万里江天的情境。叙事结束后,“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在课堂进行到十二分钟的时候,韩军老师又一次进行了叙事情境创设,不同于课堂开始时较长的小故事,这次韩军老师只用了两个句子,便勾勒出独在异乡,寂寥悲怆的诗人杜甫的形象。这段情境创设不仅承接了之前关于“老师的诗歌为什么朗诵的这么好”,“老师为什么很动情”这些问题,对课堂引入部分做了个总结,而且开启了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诵读的环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除了以上两处,韩军老师还在课堂中的其他环节以叙事手法进行了情境创设。进行情境创设的环节不同,其作用也会随之改变。但毫无疑问的是,韩军老师在课堂中每一次的叙事情境创设,都为课堂创足了“语文味”。
  二、以朗读体悟情感,读出“语文味”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这这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2]古典文学的教学永远离不开诵读,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写作立场,才能真正体现课堂的“语文味”。
  诗歌的语言凝练生动,蕴含高度的情感价值并富于音乐美、艺术美和意境美。这种美不只在文字里,更是要通过声音来表现和传递。只有通过充分的朗读,通过声音的再创造,这种美才能更好地传达。韩军老师这堂课,就在教学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让学生多次诵读诗歌。《登高》一诗只有八句话,教师却进行了两次范读,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让学生朗读。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后,又要求学生将感悟再次融入到朗读中,这也就是“以读促解,以解促读”。
  语文课要多朗读,更需要灵活地读[3]。韩军老师在这堂课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朗诵优势,以悠扬缓慢的音乐为背景,饱含深情地进行诗歌范读,其营造出来的伤感凄清的氛围,瞬间将学生领入一千多年前那个令人惆怅伤感的深秋午后。在诗歌的讲解中,韩军老师灵活各种朗读方式,学生的朗读兴致都很高。如第一次和第三次朗读为教师范读,第二次朗读是教师带领学生读,第四、五、六次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这多样灵活的阅读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三、以提问感受诗意,悟出“语文味”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使用恰当的课堂提问技巧,在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搭建一座有效教学的桥梁。韩军老师的这堂《登高》,正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发现蕴藏在文字背后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悟出诗歌的“语文味”。
  韩军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具有其针对性,如“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3]这一组问题,看似简单,却个个问到点上,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提问,学生也逐步进入诗歌,挖掘到了文字背后蕴藏的悲戚愁苦的思想情感。
  诗歌的教学要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展现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韩军老师以“意境——情感”为教学中心,通过朗读、提问和讲解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诗人杜甫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教师朗诵,学生跟读之后,韩军老师便说道:“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引导学生体会意境,进入作者内心深处的第一个提问。学生很好地抓住了要点,即教师的朗诵让人“动情”,韩军老师接着提问:“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之后便引出了“文如其人,言如心声”的观点。随即韩军老师问题一转,又问:“那你们为什么读的这么好?”,又引出了“意境”的观点。从朗诵中蕴含的诗歌情感,再到诗歌情感的载体意境,正是这环环相扣的问题,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了诗歌的情感中,让学生悟出了充满“语文味”的诗意。
  四、结语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好课,必然与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对诗歌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对‘人’的理解是分不开的。教师身上需要有一种强烈的教育学意向——“一种已隐含在大人和孩子保持的抚养或教学关系中的天赋本领”,“一种对孩子的良好生存和真正成长的关心”。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学生才能接纳,习惯、熟悉教师的讲授风格,达成师生间的默契,使课堂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给人一种畅快的感觉,而韩军老师的《登高》,正是这样一堂充满“语文味”的,令人畅快的好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秀.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J].读写算:教研版,2012(23).
  [3]韩军.《登高》课堂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1(7):32-35.
  作者简介:蔡婷(1994-),女,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为了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各所高职院校也在寻找不同的更接地气的教学模式,我校提出专业课程进行校企合作开发,文中不仅阐述了开发的背景,以及开发的过程与形式,另外就开发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均进行了分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为企业培养上手快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安全标准化 校企合作开发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从海洋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人才培养定位、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和具体培养措施(推行导师制度、优化实践教学和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着手,分析探讨了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及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海洋技术 应用型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228-02  一、以社会需求
期刊
【摘要】“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目前关于幼儿园课程设置问题日益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但甚为遗憾的是,学界对农村幼儿园课程的关注度远远不够。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文献基础之上,围绕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时分配、园本课程四个方面对A市2个区5所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展开调查,了解A市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的
期刊
【摘要】校企合作环境下,培养一批政治素质硬、适应能力强,有一定创新与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学生干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对高校落实育人功能、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亦是企业考察和评价人才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校企合作 学生干部 角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196-01  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双方
期刊
【摘要】本科生毕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文章通过对“北方区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解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选题质量、创新性、以及如何构建联合毕业设计平台及团队建设问题,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方案,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了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进程,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了以网络通讯技术为主的新媒体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了解和接触各种新思想、信息,他们的学习态度、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新媒体环境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利用新媒体环境的传媒优势,强化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切实探究的课题。本文从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结合到高
期刊
【摘要】近年来,研究型幼儿园教师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幼儿园紧缺型人才,本研究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习为例,旨在探索出师范专科学校中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方式及路径,研究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在专科层次师范学校探索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的必要性,对培养内容、方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论述。  【关键词】师范专科学校 研究型教师 幼儿园教师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积淀传承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准则、艺术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探索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采用渗透式教育策略,从而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从历史角度切入,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探索路径,对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想引领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对高校教育质量学生满意度的问题进行探索。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了172份有效问卷,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识别了影响学生对高校教育质量满意度的核心因素。最后,提供了关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改进建议与方向。  【关键词】满意度 高校教育质量感知 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234-02  国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从1998年
期刊
【摘要】主题班会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学生工作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通过对安徽省几所高校82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12名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走访调研。在明确主题班会功能的基础上,依托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从学生工作者的角度进行现状改善:一、遵守辅导员职业守则,做“行走的德育教材”;二、务实与创新相辅相成,发挥主题班会德育优势。  【关键词】主题班会 学生工作者 专业化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