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十分枯燥又十分精确的学科,特别能够挑战人们的耐性和理智。而小学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好动爱玩的时期,因此很容易对数学产生厌倦的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能够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老师们应该更加用心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生动活泼的教科方式,将数学知识形象化,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以此来增加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策略提出问题
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小到买菜算账,大到国家建设,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由此可见,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二十一世纪,是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在新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教育机构推陈出新了新的教育方法,将情境和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新课改不仅增添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如何创设数学情境
新课改以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只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不注重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而数学又是一门理性乏味的学科[1],死记硬背使小学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拓展,因此逐渐对数学知识产生厌倦,甚至会怀疑自己的智力问题。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的兴趣,使小学生不再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一)创设现实情境
所有的学术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通过先知们的探讨总结,到今天我们可以快速的掌握学习学术知识的方式方法。为了更好的记忆与理解数学知识,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数学知识再回归于生活,利用生活实例,虚实结合[2]的讲述数学知识。比如:在讲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理论时,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下实践作业,让学生们试着走不同的路线,观察走哪条路线才最省时省力,以亲身实践来证实这一理论。
(二)创设比赛情境
每个人都有好胜心理,好胜心可以提高人们的斗志,激发人们的潜能,也可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做好一件事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小比赛,给学生分好讨论小组,看哪个小组可以又快又好地解答出提问的问题,并给予奖励,以此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创设过程情境
对于规律性知识的教学,教师创设数学情境时要注重演示知识的变算过程,不能让学生只记结论和公式,应该弄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回答为什么会变成这一结论与公式[3]。而且,在讲述过程中,教师讲述语言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使小学生可以很快的接受和应用规律性知识。
二、有效地提出数学问题
在新课改之前,学校教师一直进行“填鸭式”教育,教师们认为多看多读多记多背就可以学好知识。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是因为学习而学习,完全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很多毕业的高材生可以完美的交出一份学校答卷,但是却适应不了社会生活。教育工作者就此弊端[4]作出了教育方式的调整工作。
学问学问,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问,提出问题是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保证。学生能有效地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也能使教育工作者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改进,更好的进行教育工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针对学习中的知识点,主动地向学生问“为什么?”“怎么办?”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可以让就一个问题提出其它问题。
比如:“小明想买学习用品,他有25元钱,商品店里圆珠笔2元/支,笔记本3元/本,”可以作为题干,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小明想买3支圆珠笔,2本笔记本,一共需要花多少钱?”还可以再进一步发展,“商店规定如果买笔记本超过5本包括5本就可以打九折,那么小明最多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
同样的题干,可以提出多种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也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最终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生活中的实例结合数学知识讲述出来,这样不仅使了解了日常生活问题,更使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具象联想,轻松愉快的接受了学习的知识,还能举一反三,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工作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应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整理出新的教学方案,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丽.浅谈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4:86.
[2]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95-100.
[3]郑洁,王光明.数学问题提出的研究述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6:20-24.
[4]夏小刚,吕传汉,汪秉彝.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实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155-160.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策略提出问题
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小到买菜算账,大到国家建设,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由此可见,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二十一世纪,是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在新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教育机构推陈出新了新的教育方法,将情境和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新课改不仅增添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如何创设数学情境
新课改以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只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不注重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而数学又是一门理性乏味的学科[1],死记硬背使小学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拓展,因此逐渐对数学知识产生厌倦,甚至会怀疑自己的智力问题。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的兴趣,使小学生不再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一)创设现实情境
所有的学术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通过先知们的探讨总结,到今天我们可以快速的掌握学习学术知识的方式方法。为了更好的记忆与理解数学知识,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数学知识再回归于生活,利用生活实例,虚实结合[2]的讲述数学知识。比如:在讲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理论时,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下实践作业,让学生们试着走不同的路线,观察走哪条路线才最省时省力,以亲身实践来证实这一理论。
(二)创设比赛情境
每个人都有好胜心理,好胜心可以提高人们的斗志,激发人们的潜能,也可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做好一件事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小比赛,给学生分好讨论小组,看哪个小组可以又快又好地解答出提问的问题,并给予奖励,以此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创设过程情境
对于规律性知识的教学,教师创设数学情境时要注重演示知识的变算过程,不能让学生只记结论和公式,应该弄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回答为什么会变成这一结论与公式[3]。而且,在讲述过程中,教师讲述语言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使小学生可以很快的接受和应用规律性知识。
二、有效地提出数学问题
在新课改之前,学校教师一直进行“填鸭式”教育,教师们认为多看多读多记多背就可以学好知识。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是因为学习而学习,完全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很多毕业的高材生可以完美的交出一份学校答卷,但是却适应不了社会生活。教育工作者就此弊端[4]作出了教育方式的调整工作。
学问学问,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问,提出问题是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保证。学生能有效地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也能使教育工作者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改进,更好的进行教育工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针对学习中的知识点,主动地向学生问“为什么?”“怎么办?”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可以让就一个问题提出其它问题。
比如:“小明想买学习用品,他有25元钱,商品店里圆珠笔2元/支,笔记本3元/本,”可以作为题干,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小明想买3支圆珠笔,2本笔记本,一共需要花多少钱?”还可以再进一步发展,“商店规定如果买笔记本超过5本包括5本就可以打九折,那么小明最多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
同样的题干,可以提出多种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也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最终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生活中的实例结合数学知识讲述出来,这样不仅使了解了日常生活问题,更使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具象联想,轻松愉快的接受了学习的知识,还能举一反三,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工作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应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整理出新的教学方案,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丽.浅谈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4:86.
[2]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95-100.
[3]郑洁,王光明.数学问题提出的研究述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6:20-24.
[4]夏小刚,吕传汉,汪秉彝.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实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15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