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国作为传统的培养优雅绅士的国家,传统而严格的教育制度引人向往。本文就试图在英国传统的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寻找他的规律和经验,以有利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的年轻一代的德育教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教育制度 德育 比较 借鉴
有幸赴英国就中小学德育工作、教育评价、教育制度等进行了考察,就国内外的德育教育比较一下。在英国期间,考察团实地访问了英国诚信教育中心(The Learning Trust)、汉格斯顿女子中学(Haggerston School for Girls)、斯托克-纽因顿中学(Stoke Newington School)、伊顿公学(Eton College),现场观摩了汉格斯顿女子中学的1节公民教育课和1节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并与诚信教育中心负责人、访问学校的校长及部分教职人员、学生代表进行了广泛的座谈交流,了解了英国公民教育、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教育评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此外,我们走访了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参观了大英博物馆、莎士比亚纪念馆,对英国的社会人文教育有了更多直观的体验和了解。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英国的中小学德育
(一)学校德育课程设置
当前,英国基础教育阶段(5—16岁)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其课程内容有: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宗教、人生规划、性教育、工作技能教育、个人、社会与健康。
国家课程的主要目标是:(l)促进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2)推动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3)发展技能。 从中可以看出,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课程的首要目标,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英国学校德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其中,直接承担道德教育任务或者说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公民教育、宗教教育以及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等。
(1)公民教育。在新近颁布的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中,公民课(公民权利与义务)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求5~16岁的学生发展以下技能:调查和批判性思维、讨论与辩论、商谈与调解、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等。
(2)宗教教育。英国现代的宗教教育内容作为促进英国年轻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精神、道德发展的必要手段,英国现代的宗教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要对学生个人发展做出贡献。英国现代的宗教教育着眼于志愿活动和慈善活动,为发展年轻一代积极的公民意识提供机会,它对激发学生的权利与责任意识发挥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生活在不同信念、种族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民主社会中公民所需的价值观与态度的发展。
(3)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英国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一门叫做PSHE (Persona1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即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的课程。学校的教学大纲规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生活技能、表达能力、学习新知识、思考能力、与人相处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二)课程实施方法
在这些课程实施中,学校遵循《国家课程统一标准》,但不使用统一的课本。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材,也可以自己编写教材。我们所访问Haggerston女子中学根据本学区外来移民多,比较贫困,学生中存在欺负人的现象,教师以电脑课的方式上了一节“怎样处理欺负人的现象”的公民教育课。学生主要采用问题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找、网络制作、宣传展示、模拟体验、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多是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准备,然后结合自己掌握的信息讨论分析问题,发表观点。
(三)学校德育方式
英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可以概括为五个结合:第一,道德教育与学生指导相结合,强调教师的道德示范和榜样作用。学校大都设有“道德指导教师(Moral Tutor)”,该教师“对受他教导或不受他教导的学生负责提出建议和给予忠告”。如伊顿公学就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导师,专门负责监督学业进度以及品德与社交方面的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注重环境育人。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伊顿公学等都具有浓郁的人文教育环境。其三,道德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除了宗教、公民、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以外,其他科目的教学也渗透着道德教育的目的。比如体育课,英国的学校普遍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运动员的精神和品格,积极指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守纪、勇敢、拼搏、协作、忍耐、公正等品质。如伊顿公学,下午2点以后,基本是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其四,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英国,道德教育也被视作家庭的主要职责。英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如果离开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我们在Haggerston女子中学座谈时,当谈到学生中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时,教师认为这往往与学生家庭中存在种族歧视倾向有关。其五,道德教育与社区、社会教育相结合。如我们在Stoke Newington 中学看到,在学校的“健康棚”项目(开展心理咨询、性、戒毒等问题援助)、学校传媒技术教育项目建设中,相关领域的社会专家、社会志愿者都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与学校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合作网络。
二、英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英国政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比,非常注重教育督导工作。政府主要委托教育督导机构的督学依据国家教育标准对学校进行评估。如我们访问的诚信教育中心就设置有教育督导部门和督学,开展本区的教育督导工作。
一般每所学校每四年要接受一次督导评估,而且学校要随时准备接受评估,因为督导评估常常是临时抽查的。督导评估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校特色、领导与管理、教学质量、课程和学校活动、给予学生的学习支持、学生个人发展和身心状况等内容,有具体的评估标准和评分等级。评估方式上强调学校自我评估、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相关人士评价、督学评估三者相结合。学校收到督导报告后的40天之内,必须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做出计划,并告知所有家长。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由于英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成本效益,所以对督导评估不合格的学校,必须限期两年内改进,否则就会被中央政府接收或勒令关闭。
三、给我们的思考
通过考察学习,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和改进。
(一)教育是个注重内涵品质的事业,在学校和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校精神和教育内涵的发展,避免学校建设和教育工作中的浮躁和形式主义倾向。
(二)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改变传统的方式和内容,应确立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教师不能居高临下,简单灌输。德育内容要注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突出针对性。道德教育方式要从以说教为主转变为以体验为主,拓展教育时空,注重实践过程。
(三)加强创新意识,开拓并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实施学校道德教育。在英国今天的学校中,既注重通过开设与道德教育内容直接相关的宗教教育,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以及公民教育课程,进行有关的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又强调将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和学科的教育之中,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需要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承担的教育职责,发挥各自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作和配合,建立起畅通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教育机制和网络。努力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育人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2]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关键词】教育制度 德育 比较 借鉴
有幸赴英国就中小学德育工作、教育评价、教育制度等进行了考察,就国内外的德育教育比较一下。在英国期间,考察团实地访问了英国诚信教育中心(The Learning Trust)、汉格斯顿女子中学(Haggerston School for Girls)、斯托克-纽因顿中学(Stoke Newington School)、伊顿公学(Eton College),现场观摩了汉格斯顿女子中学的1节公民教育课和1节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并与诚信教育中心负责人、访问学校的校长及部分教职人员、学生代表进行了广泛的座谈交流,了解了英国公民教育、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教育评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此外,我们走访了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参观了大英博物馆、莎士比亚纪念馆,对英国的社会人文教育有了更多直观的体验和了解。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英国的中小学德育
(一)学校德育课程设置
当前,英国基础教育阶段(5—16岁)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其课程内容有: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宗教、人生规划、性教育、工作技能教育、个人、社会与健康。
国家课程的主要目标是:(l)促进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2)推动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3)发展技能。 从中可以看出,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课程的首要目标,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英国学校德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其中,直接承担道德教育任务或者说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公民教育、宗教教育以及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等。
(1)公民教育。在新近颁布的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中,公民课(公民权利与义务)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求5~16岁的学生发展以下技能:调查和批判性思维、讨论与辩论、商谈与调解、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等。
(2)宗教教育。英国现代的宗教教育内容作为促进英国年轻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精神、道德发展的必要手段,英国现代的宗教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要对学生个人发展做出贡献。英国现代的宗教教育着眼于志愿活动和慈善活动,为发展年轻一代积极的公民意识提供机会,它对激发学生的权利与责任意识发挥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生活在不同信念、种族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民主社会中公民所需的价值观与态度的发展。
(3)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英国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一门叫做PSHE (Persona1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即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的课程。学校的教学大纲规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生活技能、表达能力、学习新知识、思考能力、与人相处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二)课程实施方法
在这些课程实施中,学校遵循《国家课程统一标准》,但不使用统一的课本。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材,也可以自己编写教材。我们所访问Haggerston女子中学根据本学区外来移民多,比较贫困,学生中存在欺负人的现象,教师以电脑课的方式上了一节“怎样处理欺负人的现象”的公民教育课。学生主要采用问题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找、网络制作、宣传展示、模拟体验、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多是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准备,然后结合自己掌握的信息讨论分析问题,发表观点。
(三)学校德育方式
英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可以概括为五个结合:第一,道德教育与学生指导相结合,强调教师的道德示范和榜样作用。学校大都设有“道德指导教师(Moral Tutor)”,该教师“对受他教导或不受他教导的学生负责提出建议和给予忠告”。如伊顿公学就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导师,专门负责监督学业进度以及品德与社交方面的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注重环境育人。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伊顿公学等都具有浓郁的人文教育环境。其三,道德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除了宗教、公民、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以外,其他科目的教学也渗透着道德教育的目的。比如体育课,英国的学校普遍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运动员的精神和品格,积极指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守纪、勇敢、拼搏、协作、忍耐、公正等品质。如伊顿公学,下午2点以后,基本是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其四,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英国,道德教育也被视作家庭的主要职责。英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如果离开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我们在Haggerston女子中学座谈时,当谈到学生中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时,教师认为这往往与学生家庭中存在种族歧视倾向有关。其五,道德教育与社区、社会教育相结合。如我们在Stoke Newington 中学看到,在学校的“健康棚”项目(开展心理咨询、性、戒毒等问题援助)、学校传媒技术教育项目建设中,相关领域的社会专家、社会志愿者都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与学校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合作网络。
二、英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英国政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比,非常注重教育督导工作。政府主要委托教育督导机构的督学依据国家教育标准对学校进行评估。如我们访问的诚信教育中心就设置有教育督导部门和督学,开展本区的教育督导工作。
一般每所学校每四年要接受一次督导评估,而且学校要随时准备接受评估,因为督导评估常常是临时抽查的。督导评估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校特色、领导与管理、教学质量、课程和学校活动、给予学生的学习支持、学生个人发展和身心状况等内容,有具体的评估标准和评分等级。评估方式上强调学校自我评估、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相关人士评价、督学评估三者相结合。学校收到督导报告后的40天之内,必须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做出计划,并告知所有家长。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由于英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成本效益,所以对督导评估不合格的学校,必须限期两年内改进,否则就会被中央政府接收或勒令关闭。
三、给我们的思考
通过考察学习,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和改进。
(一)教育是个注重内涵品质的事业,在学校和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校精神和教育内涵的发展,避免学校建设和教育工作中的浮躁和形式主义倾向。
(二)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改变传统的方式和内容,应确立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教师不能居高临下,简单灌输。德育内容要注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突出针对性。道德教育方式要从以说教为主转变为以体验为主,拓展教育时空,注重实践过程。
(三)加强创新意识,开拓并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实施学校道德教育。在英国今天的学校中,既注重通过开设与道德教育内容直接相关的宗教教育,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以及公民教育课程,进行有关的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又强调将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和学科的教育之中,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需要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承担的教育职责,发挥各自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作和配合,建立起畅通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教育机制和网络。努力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育人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2]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