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有情感美、语言美、情境美等等,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对学生的情操和人格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情境教学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活动为途径,以生活为源泉。课堂上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和审美的情趣。
《林中小溪》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取得了较好效果,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思考。
一、美景丰富生活情境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学生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的视野比较狭窄,感情不够丰富,思维不够深刻。教学过程中,我凭借多媒体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美好的生活情境,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课前我精心搜集并剪辑一些关于“小溪”流淌的生动的视频素材。上课时在“情境导入”环节,我带领学生走近视频中的小溪,畅谈感受;让学生欣赏小溪的活力,倾听溪水潺潺的声音,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强烈愿望。在文章的重点处、疑难处,我适时创设情境,通过情趣激发、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文本的语言美和哲思美。《林中小溪》一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许多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如“水惹动着新结地黄色花蕾”,其中“惹动”一词用得很好,将水人格化,将水写活了,仿佛它是个顽皮可爱地小孩子,看到漂亮地黄色花蕾想动一动,玩一玩。我启发学生品味童年时自己的生活场景。生活、视频和文本有机结合,课堂趣味盎然。
二、美读深入文本情境
一个游泳教练,面对学员讲述了上百种游泳诀窍,而不让学员深入到水的情境中去尝试,那么学员只能永远是“旱鸭子”。美读是帮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深入文本情境的一种重要方法。美读对于学生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文本的感悟有很大作用,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林中小溪》课文中有许多描绘小溪的典型句子,如:“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等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写得很活泼,带有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刻画出小溪的性格特征: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我在课堂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引导他们读中想象,读中明理,读中积累。把握关键词句,细细品读,整个课堂“语文味”浓郁,学生慢慢深入到文本的妙境之中。
著名教师王崧舟说,语文课应当有“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写、品,是语文课堂活动的重要形式。事实证明,经常开展一些合理、多样的美读活动,引导深入到语文的情境之中,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会再是那么的索然无味了。
三、和谐互动师生共同入境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自己建构有关语文的知识,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才能真正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要让语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者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要掌握内在的心理特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进入九年级以后,学习的压力和困难,使得一些学生产生退缩、自卑的心理。在构思《林中小溪》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案时,我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当前生活及思想状态,把教学重点放在“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熏陶上,结合生活给学生以人生的启发、教育、激励,始终强调一个人生哲理:只有充满挑战的人生才是真正意义的人生,人生如果太顺利,没有一定的波折,那么他的生活将是无趣的,他的人生将是无意义的,要乐观地看待困难,困难带给我们的将不再仅仅是悲伤与沮丧,而是一种人生宝贵的财富。
由于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文本的感染力得以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思辨意识、求知欲望被唤起。课堂上或观看视频,或热烈争论,或高声诵读,或合作探究,或埋头思考。激情碰撞,思绪飞扬,教师引领着学生,学生影响着学生,思维走向深刻,精彩生成越来越多,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幸福感,在互动中提升,师生双方实现相互促进。课堂上“语文味”浓郁,情趣、意趣和理趣有机融合,教与学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通过实践,我深深感受到,在语文课堂上精心创设充满“语文味”的情境,教师、学生、作者、文本间展开和谐、有效的对话,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周山镇初级中学。
《林中小溪》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取得了较好效果,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思考。
一、美景丰富生活情境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学生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的视野比较狭窄,感情不够丰富,思维不够深刻。教学过程中,我凭借多媒体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美好的生活情境,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课前我精心搜集并剪辑一些关于“小溪”流淌的生动的视频素材。上课时在“情境导入”环节,我带领学生走近视频中的小溪,畅谈感受;让学生欣赏小溪的活力,倾听溪水潺潺的声音,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强烈愿望。在文章的重点处、疑难处,我适时创设情境,通过情趣激发、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文本的语言美和哲思美。《林中小溪》一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许多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如“水惹动着新结地黄色花蕾”,其中“惹动”一词用得很好,将水人格化,将水写活了,仿佛它是个顽皮可爱地小孩子,看到漂亮地黄色花蕾想动一动,玩一玩。我启发学生品味童年时自己的生活场景。生活、视频和文本有机结合,课堂趣味盎然。
二、美读深入文本情境
一个游泳教练,面对学员讲述了上百种游泳诀窍,而不让学员深入到水的情境中去尝试,那么学员只能永远是“旱鸭子”。美读是帮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深入文本情境的一种重要方法。美读对于学生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文本的感悟有很大作用,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林中小溪》课文中有许多描绘小溪的典型句子,如:“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等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写得很活泼,带有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刻画出小溪的性格特征: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我在课堂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引导他们读中想象,读中明理,读中积累。把握关键词句,细细品读,整个课堂“语文味”浓郁,学生慢慢深入到文本的妙境之中。
著名教师王崧舟说,语文课应当有“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写、品,是语文课堂活动的重要形式。事实证明,经常开展一些合理、多样的美读活动,引导深入到语文的情境之中,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会再是那么的索然无味了。
三、和谐互动师生共同入境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自己建构有关语文的知识,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才能真正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要让语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者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要掌握内在的心理特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进入九年级以后,学习的压力和困难,使得一些学生产生退缩、自卑的心理。在构思《林中小溪》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案时,我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当前生活及思想状态,把教学重点放在“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熏陶上,结合生活给学生以人生的启发、教育、激励,始终强调一个人生哲理:只有充满挑战的人生才是真正意义的人生,人生如果太顺利,没有一定的波折,那么他的生活将是无趣的,他的人生将是无意义的,要乐观地看待困难,困难带给我们的将不再仅仅是悲伤与沮丧,而是一种人生宝贵的财富。
由于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文本的感染力得以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思辨意识、求知欲望被唤起。课堂上或观看视频,或热烈争论,或高声诵读,或合作探究,或埋头思考。激情碰撞,思绪飞扬,教师引领着学生,学生影响着学生,思维走向深刻,精彩生成越来越多,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幸福感,在互动中提升,师生双方实现相互促进。课堂上“语文味”浓郁,情趣、意趣和理趣有机融合,教与学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通过实践,我深深感受到,在语文课堂上精心创设充满“语文味”的情境,教师、学生、作者、文本间展开和谐、有效的对话,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周山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