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wy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有情感美、语言美、情境美等等,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对学生的情操和人格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情境教学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活动为途径,以生活为源泉。课堂上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和审美的情趣。
  《林中小溪》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取得了较好效果,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思考。
  一、美景丰富生活情境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学生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的视野比较狭窄,感情不够丰富,思维不够深刻。教学过程中,我凭借多媒体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美好的生活情境,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课前我精心搜集并剪辑一些关于“小溪”流淌的生动的视频素材。上课时在“情境导入”环节,我带领学生走近视频中的小溪,畅谈感受;让学生欣赏小溪的活力,倾听溪水潺潺的声音,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强烈愿望。在文章的重点处、疑难处,我适时创设情境,通过情趣激发、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文本的语言美和哲思美。《林中小溪》一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许多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如“水惹动着新结地黄色花蕾”,其中“惹动”一词用得很好,将水人格化,将水写活了,仿佛它是个顽皮可爱地小孩子,看到漂亮地黄色花蕾想动一动,玩一玩。我启发学生品味童年时自己的生活场景。生活、视频和文本有机结合,课堂趣味盎然。
  二、美读深入文本情境
  一个游泳教练,面对学员讲述了上百种游泳诀窍,而不让学员深入到水的情境中去尝试,那么学员只能永远是“旱鸭子”。美读是帮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深入文本情境的一种重要方法。美读对于学生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文本的感悟有很大作用,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林中小溪》课文中有许多描绘小溪的典型句子,如:“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等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写得很活泼,带有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刻画出小溪的性格特征: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我在课堂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引导他们读中想象,读中明理,读中积累。把握关键词句,细细品读,整个课堂“语文味”浓郁,学生慢慢深入到文本的妙境之中。
  著名教师王崧舟说,语文课应当有“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写、品,是语文课堂活动的重要形式。事实证明,经常开展一些合理、多样的美读活动,引导深入到语文的情境之中,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会再是那么的索然无味了。
  三、和谐互动师生共同入境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自己建构有关语文的知识,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才能真正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要让语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者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要掌握内在的心理特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进入九年级以后,学习的压力和困难,使得一些学生产生退缩、自卑的心理。在构思《林中小溪》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案时,我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当前生活及思想状态,把教学重点放在“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熏陶上,结合生活给学生以人生的启发、教育、激励,始终强调一个人生哲理:只有充满挑战的人生才是真正意义的人生,人生如果太顺利,没有一定的波折,那么他的生活将是无趣的,他的人生将是无意义的,要乐观地看待困难,困难带给我们的将不再仅仅是悲伤与沮丧,而是一种人生宝贵的财富。
  由于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文本的感染力得以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思辨意识、求知欲望被唤起。课堂上或观看视频,或热烈争论,或高声诵读,或合作探究,或埋头思考。激情碰撞,思绪飞扬,教师引领着学生,学生影响着学生,思维走向深刻,精彩生成越来越多,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幸福感,在互动中提升,师生双方实现相互促进。课堂上“语文味”浓郁,情趣、意趣和理趣有机融合,教与学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通过实践,我深深感受到,在语文课堂上精心创设充满“语文味”的情境,教师、学生、作者、文本间展开和谐、有效的对话,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周山镇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现代教学媒体给传统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学模式为作文教学服务,使作文教学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对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与尝试非常必要。  一、Web同步教学模式的运用  1.web同步教学模式的特点  Web同步教学模式主要以Web即网页为作文教学环境。网页是一种基
教学的本真是什么?教育应该富有一种文化影响力,不仅能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能影响学生的明天。也就是说,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现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在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真正关注到了教学的本真。核心素养内涵非常丰富,本人特别关注到其中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方面,联想到现在作文教学中为了高分而墨守成规的僵化教学,在此以记叙文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写作时常常抱怨没有什么可写,不知写什么,于是胡编乱造、百度抄袭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老师当务之急是要教他们如何选材。有人说自由写作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但自由并不是放任,必须加强作文写作指导。现就自由写作之——选材,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选材要积极向上,贴近生活  所选材料应积极向上,有生活气息。如打球、骑车、游泳、登山运动类的;看书、下棋、学琴学习类的;邻里之间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领学生透过“纸上的话”看到“纸的背面”的过程,只有在课文的美点、细节、矛盾、留白等关键处不断咂摸、品味,才能让“纸的背面”凸显出来;也只有这样的反复咀嚼、揣摩,才能发现自我精神的倒影,品出语文的味道。  一、于美妙处驻足,品出字里行间的芬芳味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课堂教学成功、有效。  怎样用一个标准去判断一堂课是否有效?我认为判断的标准是:教学后学生能理解课本内容,能掌握知识要点,并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要想学的有效,就要教的有效,这就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了。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而小学德育教育,是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具有真、善、美的人。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果在平时的课堂中,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切入点,抓住时机,多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会呈现出别样的魅力,我们的学生也会真正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记得,我曾经上过一篇叫《去年的树》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在
韩愈在《师说》中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苏教版的教材将“师道”解释为“从师学习的道理”,整句话可以理解为“从师学习的道理已经很久都不流传了”。笔者对此颇为疑惑,难道在科举制度已经成熟的唐代,读书人都不愿从师,甚至耻于从师了吗?  要判断“师道不传”的真伪,我以为首先要关注的是韩愈创作《师说》的时代背景。  韩愈于贞元十七年(801年),通过铨选,第二年春(802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开始他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任何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和心理的积累基础上建立的,即只有当外部信息与阅读主体的已有心理图式相通时,才能构建起新的知识。因此,要使教学得到最大的效益,就要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判断一个教学设计是否优秀要看其是否做到下面三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恰当、教学方法合理。  一、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思路就是课前对
“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者、作品、教材编者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建构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那么,文本解读就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让文本的内涵与价值真正在学生层面体现出来。笔者对此作了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正在被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所影响甚至取代。但是旧的传统的事物不能全盘否定,新的流行的事物也不能一味的全部接受。因此,在教学手段上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喜欢新的,就把传统的全部丢掉。  所谓的“传统教学手段”,我的理解就是“一师、一板、一嗓”,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