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间的差异,为改善青少年遭受欺凌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省合肥市、辽宁省沈阳
【机 构】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出生人口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口健康与优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间的差异,为改善青少年遭受欺凌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省合肥市、辽宁省沈阳市、广东省阳江市和重庆市抽取18 9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健康素养水平和遭受欺凌情况,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遭受欺凌检出率的差异,并分析健康素养与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间的差异.结果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15.8%和9.1%.男生、初中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少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28.0%,18.8%,23.3%和33.6%,分别高于女生、高中、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多的学生(x2值分别为225.64,148.07,141.13,143.49,P值均<0.01);男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少的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10.9%,14.4%和20.1%,分别高于女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多的学生(x2值分别为62.96,112.82,88.49,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除体力活动维度外,总体及各维度健康素养得分越低的学生越容易遭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且在健康素养各水平组中,男生均比女生易遭受欺凌(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健康素养和遭受欺凌有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可通过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改善欺凌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评估课程包对七年级学生性知识水平的干预效果,为初中生学校性教育提供支持工具。方法采取整群随机分配,将甘肃陇南地区6所学校的七年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251名)和对照组(222名),对干预组进行8周共8个学时的学校性教育,干预前、后采用自编知识量表和态度量表进行调查比较。结果对照组在随访调查中知识得分与基线调查相比下降(2.46±1.21)分,干预组得分较基线调查提高(30.54±1.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6,P<0.01)。调整性别比例至1∶1后,干预后两组间均值差值为(2
目的编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并评价在医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为研究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方法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基于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框架和知信行理论构建了4个维度36个条目,采用Likert 1~5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方便整群抽取安徽省2所医学类院校的大一、大二3826名学生进行分析。通过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条目进行筛选,采用同质信度、半分信度和结构效度等评价问卷的信效度。结果《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由4个维度22个条目组成,方差累积贡献率
目的探讨情境体育游戏对4~5岁幼儿粗大动作及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4—7月,采用方便抽样在北京某公立幼儿园随机抽取71名4~5岁幼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6名(进行8周情境体育游戏干预)和对照组35名(常规学习生活)。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TGMD-3)和“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量表”作为粗大动作和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测查工具,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粗大动作总分(42.63±7.62,43.00±9.16)和社会性发展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