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不仅仅是为了到达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n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不知道曾出现在多少人的梦里。布达拉宫,日喀则,珠穆朗玛;哈达,格桑花,青稞酒,酥油茶——这些名词在每个人的感官里都是那么神圣又浪漫。世界那么大,西藏那么远,谁不想去看看?但是钱呢?时间呢?情怀呢?说走就走的决心呢?
  2017年7月21日,肃宁小伙儿崔云河从家乡河北省肃宁县王佐村出发,开始了徒步西藏之行,他背着沉沉的背包,拄着登山杖,一路风雨兼程,从炎炎夏日走过萧瑟的秋天,再走到严霜苦寒的冬季,八千里路云和月,崔云河一步一步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0后小伙儿崔云河,是一个颇有情怀与梦想的有志青年,2016年8月他參与编导并主演的微电影《肃宁小伙相亲记》轻喜、幽默,一经上传,点击量数万。
  肃宁是裘皮之都,县城有很大一部分人在从事皮草生意,崔云河也是其中小小的一名。2017年春天,皮草行业不怎么景气,崔云河有点灰心。生意低谷的时候就容易胡思乱想,他有了出去走走的念头。人不能总想着挣钱,应该出去长长见识,也沉淀沉淀自己;另外他还有一个愿望——他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还有个城市叫肃宁,是中国裘皮之都,他以生在中国裘都为荣。
  崔云河最想去的是西藏,他做了一面写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旗子,于2017年7月21日早晨从自己的家乡王佐村出发。一面旗子,一身衣服,一块毛巾,两个充电宝,一把雨伞,这是崔云河准备徒步西藏的全部行囊。因为职业原因,他在包里带上了一件貂皮大衣,他想证明给全世界的人看看,只穿一件内衣、一件貂皮大衣也能抵挡西藏零下几十度的风雪天气。
  崔云河扛着大旗出发,刚一上路感觉人们看他的目光怪怪的,就像看一个精神病人一样的稀奇。之前他在网上也跟朋友们透露过徒步西藏这个想法,很多人认为他是在说大话,也有蔑视他的,说你到了我送你一辆宝马,你到了我给你刷一万组“皇冠”,有人说你果真徒步到西藏,我就给你转账3000元钱……总之,人们对崔云河的徒步之旅不只是关注,还有怀疑,怀疑他走不到西藏,只是“穷折腾”罢了。
  是该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时候了,崔云河出发了。第一天路上还算顺当,沧州柳哥给他送来了特种部队的上衣,他特别喜欢。天黑走到饶阳县城,随便找个地儿住下。第二天,天空下起了雨,崔云河简单吃过饭背上行囊就出发了。一路上,有很多从网上得到消息的网友在路上等着看他,还有好心人来送水送西瓜,跟他合影。一位68岁的老大爷骑车子跑20多里路,只为看看这个敢于挑战自我的小伙子,这让崔云河很感动,一激动就多走了一段路,到晚上快九点的时候已走到深州护池,就夜宿在护池“老铁”刘帅家。那天恰好是刘帅父亲的生日,刘帅的父亲对崔云河说了好多鼓励的话,最后还激将说:“你到了西藏,回来我安排你吃‘大席’,如果到不了那就当我们从没认识过!”
  第三天走到衡水,路上遇到一个大哥,说他也很想去西藏看看,但是放不下家里,很多原因促使他不能远行,话语间对崔云河很是敬佩。
  关注,支持,成为崔云河走下去的动力。为了记录自己的“疯狂”足迹,从第一天的行程开始,崔云河每天都在微博更新日记,记录行程与感悟;同时在网络直播间定时直播,以便让关注、关心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安心。
  走到第十天的时候,崔云河的脚开始钻心地痛,网友说是韧带拉伤,他却舍不得买护脚的装备,就近找个小诊所买点药膏,自己涂抹。天气太热了,310国道两边没有树,“热疯了!”他只能跑到大桥下面去休息一会儿。
  走着走着就是秋天了,看秋风吹舞着满地的落叶,感伤不经意间就浮上心头,孩子怎么样了?媳妇怎么样了?他相信媳妇一定会把家照顾好的,鼓起勇气继续出发。有时急着赶路,中午没地方吃饭,就在路边摘一个桃子、一个苹果,都是农民遗落在地里的。累了就地躺下休息,不时有附近的好心人送水给他喝。
  夏日炎热,秋有风雨,冬季霜雪,徒步西藏的路上有太多的艰难和不易,甚至还有惊心动魄。在海拔4623米的尼玛贡神山上,崔云河听说山上有牧民,可是上山一看,只剩牧民的帐篷痕迹了。天黑了,他搭起帐篷,战战兢兢钻进去,山上空无一人。小崔特别害怕惊慌,怕狼晚上偷袭,他把匕首紧紧攥在手里,一夜醒了好多次,到了凌晨5点,当看到渐渐有亮光的天际,才踏实地睡了一觉。早晨八点,他从帐篷钻出来看到灿烂的晨曦,别提多开心了,这是他一个人在山上睡觉最揪心的一次。
  崔云河徒步西藏的第101天,经过川藏大桥界碑,这个大桥一半属于四川,一半属于西藏。他特意在这个界碑处拍了一个视频,纪录下自己一步从四川跨越到西藏的成就感。
  进藏几天后开始下雪。鹅毛大雪,他犹豫着是前进还是休息一天,不知不觉就到晚上九点。因为天越来越冷,早一天走到,就能早一天回家。雪越来越大,把鞋都浸湿了,一路都是上山,也没休息的地方。走不完的盘山路,头顶是白雪皑皑,脚底是万丈深渊,危险无处不在。藏区气温太低,餐馆里米饭都冻了,需要用水化开才能炒,特别难吃,可不吃又没有力气翻越5130米的东达山。山上天气多变,走了没几公里,就下起了雪,水喝完了,没有带食物,如果被困在山顶,生死就在一念之间了。又冷又饿的崔云河把鸡蛋放到一个捡来的八宝粥瓶里,放上雪,点上火,煮了半天还是半生不熟。上到东达山,山上寒风呼啸,他实在太饿,有一辆车经过,崔云河鼓起勇气,问有吃的吗,“就像乞讨的那种感觉。”开车的大哥打开后备箱,只有方便面,给了他两桶。可是没有热水,他带着方便面又坚持走了10公里才走到山下的旅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徒步西藏,崔云河走过了许多很熟悉却从来没有到过的城市和地域,那些旅行社里常做噱头的景点一一从他脚下丈量过。华山、临潼,古城西安的兵马俑、华清池,800里秦岭,中国最长的高速隧道;过了汉中,他去拜祭了诸葛亮墓,五虎上将马超的墓也在这;走过美丽的天府之国成都,这里有肃宁老乡从“快手”上联系上了他,带他去看成都的小酒馆;成都之后是熊猫基地雅安,“雅女”“雅鱼”“雅雨”并称为“三雅”;再往前是红色旅游城市泸定县,泸定桥就出自这里;然后是雅江,世界第一高城理塘;在巴塘,崔云河相遇了河北安国的旅友,对方搭车历时4天到的拉萨,却没有感觉到徒步乐趣,他看到崔云河徒步西藏,决定再走一次……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崔云河以前认为这只是一句励志的话而已,但当他走在全程长达4200公里的肃宁王家佐到拉萨布达拉宫的这段路上,才真正有所感受。这一路他遇到了很多好人,也遇到了许多指指点点只会动嘴的人。经历多了,自然就感悟多了。徒步一天休息的时候,他把点滴感悟记录在微博里。
  因為路太远,又不愿多花钱,在河南他吃过最便宜的饭,3块钱一碗的羊杂汤,再加一盘饼条,4块钱就可以吃饱;明明已经很晚很累了,他也还会多走一段路,找一家相对便宜的住处,他住过最便宜的房子一晚上15块钱。也曾流落街头,就睡在一个镇上的银行取款机旁边。
  在河南,在西安,在川藏,这一路他遇见了很多肃宁老乡,他们都是在外地经商工作,多是从“快手”直播上得知肃宁小伙儿徒步西藏的信息,所到之处,常有老乡专程等候,照顾、鼓励、送吃送喝。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挑战自我的意识和梦想,崔云河正在路上,他走得越远,人们对他越是敬佩。
  崔云河是一个比较随意的人,也没计划多少天能到,因为没办法预算,平原和高原大不一样,他到了高原,明显感觉氧气不够用,而且爬山的时候特别累,他爬上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看见旁边还有一个台子,也就100多米高,年轻体壮的他竟休息了5次才爬上去。
  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他不再那样匆匆赶路,出来一次不容易,错过一路的风景也是憾事。每天走很远,累到只想赶紧睡觉休息。但是再累他也会去直播间跟关注他的粉丝们说一说一天的行程、感悟。
  一个人走了这么多天,最难抗拒的还是想家,尤其想那可爱的儿子,儿子特别白,特别帅,在崔云河眼里是最可爱的宝宝。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会想自己如花似玉的妻子,以前认为老婆孩子热炕头,只是大人们眼里的一句话,可当他出来这么久,才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可爱的儿子住院了,有人劝他:你回家看看再回来继续徒步也可以的。可崔云河心里明白,一旦回家,再让他出来徒步,恐怕自己都没了勇气。世界上有好多事,一旦放弃了,想从头再来,势比登天。
  徒步西藏是崔云河很早就有的一个梦,他从未想过半途而废。如果有一点困难就回家,他也许会后悔一生。堂堂七尺男儿,肩扛写着来自肃宁的旗子,绝对不能给肃宁人丢脸,不到拉萨誓不回转!
  到了西藏,崔云河满身满脸都是风霜尘土,再加上他留的那个酷酷的发型,路遇的人们都很关注,一个来自北京的朋友大声对他说“扎西德勒”,他非常骄傲地对路人介绍自己来自河北肃宁。2017年12月20日,28岁的肃宁小伙儿崔云河顺利抵达目的地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历时153天,完成了他的徒步西藏之旅。这一路风雨兼程,从夏天走过秋天,从秋天走到冬天,穿坏了三双鞋。虽然艰辛,但美景不断,收获不断。所到之处,路人都在他的旗上签名鼓励,他挑战自我的毅力赢得一片赞声。
  徒步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苦行;出发不仅仅是为了到达,其间的经历往往更能体现价值。八千里路云和月,看不同的风景,接触不同的人文生态;一步一步地丈量,一点一滴地感受,那种喜悦和感悟非亲身经历所不能有。崔云河圆的是我们大家都想过、却没有勇气去实施的一个梦。徒步西藏,挑战过意志极限,今日归来,还有什么苦难能难得住他呢?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崔云河说,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编辑:安春华
其他文献
深秋的后洼多么安静  深秋的后洼多么安静  小巷里跑过几个放学的孩子  拐过街角,把笑声甩在身后  留给一群飞向田野的鸽子  多么好,后洼的新一代  像花朵开在清爽的风里  我不知道该不该告诉他们  昨天的枪声和亲人的呐喊  老枣树上悬挂的悲壮的往事  深秋的后洼多么安静  老槐树在阳光下静静地回忆  几只麻雀在树枝间交谈  几片落叶是它们藏不住的秘密  走近你,后洼的守护神  年轮里深藏五百多个
树与鸟,不过树与鸟,不该有分别,但却有分别。树的层次与鸟的层次,应该跟人的层次一样繁复。从外表来看,人并不复杂,不过外五体,内五脏,脸上复杂些,也不过五官七窍。但细看则复杂了,复杂到不可说。单就一张脸,谁能说得清有多少样式!为什么人脸各各不同?是因为人心不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人面不同,各如其心。  心决定了面容,也决定了事情。世界是事情的展现,当然也就是心灵的展现。  
肖杰,河南洛阳人,1933年出生。1948年参加工作,1952年入伍,在部队搞文艺创作,1958年转业到河北省群艺馆,任《俱乐部》杂志编辑室主任,1970年参加海河创作组,1972年到河北文艺组,曾任《河北文艺》编辑、副主编、主编。创作大型歌剧《园林好》、小歌剧《婆媳俩》《搬石头》等,创作歌词《李双双小唱》《说嫂嫂》《大队人马哪里来》等。离休后参与编撰“河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在《当代人》杂志
《长城文论丛刊》主编刘向东约我写《梅洁论》。于是,我从2018年1月开始阅读梅洁700万言的作品,到4月18日完成初稿(2.6万字),历时4个月。这是我写一篇文章用时最长、字数最多的一次。  梅洁的作品有诗歌集、散文集(多卷)和报告文学集(多卷)。由于多年来我更多关注的是小说,对于散文、报告文学、诗歌读得相对较少(包括梅洁的作品)。现在要写《梅洁论》,就必须阅读她的全部作品,而且要认真阅读,还要适
中国目前仍然是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家,重视农业发展是我国坚定不移的一项发展方针。要想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农业司法鉴定必须得到完善。所谓农业司法鉴定,指的是已经取得农业司法鉴定资格的人或者机构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受相应单位或者委托人委托,对农业技术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检验和鉴别等工作。农业技术司法鉴定不仅能够及时帮助农业生产者发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及时诊断出农业行为与农民培养方式存在的技术
为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把西瓜产業作为推动地方脱贫致富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产业,促进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项目顺利开展,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携手合肥丰乐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河南省西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于2019年5月27日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北岭镇召开“河南省西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西瓜新品种示范观摩会”。此次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商丘市科技局、夏邑县工信科技局承办。以上单
第一集  1.青山镇镇政府日外远山,镇政府的办公楼。  镜头划过青山镇镇政府的牌子,追随着一辆汽车开进镇政府大院,镇党委郭书记下车,两名工作人员迎上。  甲:书记,学习回来了?  郭书记:嗯,家里消停不?  乙:一切正常!  郭书记:新来的唐副书记咋样?跟大家见面了没?  甲和乙对视,凑近了郭书记。  乙压低声音:来七天了,前三天一直在办公室里看电脑,这几天天不亮就走,也不知道去的哪几个村……  
很多年前,在北京空军指挥学院参加刑侦专业培训时,听一位教授讲了一起案件。一个看仓库的五十多岁的男人,忽一日早上,被人发现暴毙在床上。他是被钝器猛击头部而死亡的。经侦查,此人为单身。但奇怪的是,虽然死去多时,但其下体依旧昂然。这在医学上是不成立的,但事实确实如此。也因此,我对这个案件的记忆穿越十多年时间,依旧清晰牢固。尽管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提到过这个案件,可是总觉得意犹未尽。我想到的是,除了作为同类
裴振江,77岁,沧州市肃宁县人。从小痴迷绘画,毕业于合肥市文化馆开办的业余美术训练班,而立之年创作的巨幅油画《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至今悬挂在安徽省博物馆。出于照顾家庭的需要,他调回肃宁,为维持家庭生计而承接了大量商业性绘画工程。表面上他与美术界“脱节”了,其实他对艺术的热爱从未减少过一分。如今,受肃宁县委宣传部委托,他正在创作表现肃宁解放的大型油画作品《擂鼓克肃宁》,他的热情与才华,有了又一次
摘要:采用优质中大果型西瓜品种中科1号为接穗,常规一段嫁接用抗生王、超丰F1、西嫁强生、京欣砧3号、野生西瓜1号、野生西瓜2号为砧木,二段嫁接采用西嫁强生作基砧、超丰F1作中间砧,研究了常规一段嫁接法与二段嫁接法对西瓜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段嫁接的西瓜植株生长势、抗枯萎病能力、单果质量、小区产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瓜瓤果胶含量在所有嫁接组合中表现最佳,果实脆度与对照差异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