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与行动重点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3303000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小学是人生奠基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关键期。小学的学科教学不应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养成其良好的品格和能力,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对此,笔者认为,小学学科教学一定要以儿童为中心,从尊重儿童开始,深入研究教材中的育人要素,建立倾听和合作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本文仅以小学高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为例,分享小学学科教学中的育人之道。

一、尊重儿童:明确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给校园生活带来了无穷活力,但也往往会为教育教学带来更多挑战。因此在日常的师生相处中,小学教师对小学生往往训导有余,尊重不足。实际上只有坚持儿童立场,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规律,才能实施真正的教育教学。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卢梭曾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会从进入教室的第一天就开始观察孩子们,但先不做出任何评判。经过一段时间的用心观察后,我把他们点点滴滴的优点放大,写在即时贴上,张贴在教室后面的班级板报上。对有些主动帮助他人的同学,我更是口头表扬和即时贴表扬同时进行。我还号召全体学生共同发现同学的特点尤其是优点。对孩子们身上的某些不足,我也默默记在心里,找机会私下和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个性品质的深入了解,成为我们重要的教育依据和教学起点。
  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偏好。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偏好,才能有的放矢、因人施教,有效调动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预习是学习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有一定自学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我校教师会提前将需要预习的每一项内容都向学生交代清楚,并用板书示范出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引导他们自主预习。在随后的课堂学习中,我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分组交流,取长补短,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的问题和经验,学习和借鉴同伴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学生在预习时不够认真或没有深入思考,则无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交流,无法代表本组与其他组共同探讨,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这就倒逼他们要认真预习和思考。此后教师再根据每个组每个孩子的情况,给予个性化评价和指导。这样的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自立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学科育人的目的。

二、深研教材:发掘学科育人的基本素材


  教师一定要建立“用教材教学”“用教材育人”的教材使用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多维度体验其中的重要内涵,让学生在增长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思想道德和生命智慧的成长。
  1. 发掘教材中与学生真实生活相关的德育素材
  教师教学要有前瞻性,要主动地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育人要素,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和经验,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例如:《我们上路了》是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最后一个单元“告别童年”的最后一篇主体课文。教材编写者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一课,在小学毕业这个小小的人生转折点上,能够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怀—朝气蓬勃、坚定不移、勇往直前、迎接新生活的考验,以引导学生满怀感恩地回顾过去,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这篇文章将在学生毕业前学习。但我们考虑到学生们在六年级下半学期不仅要完成课内学习及毕业考,还心系升学之事,心慌慌的、人忙忙的,就将这一课授课时间提前,让学生们早一点体会诗歌中的情怀,少一点慌乱,多一点从容,以更平和的心态和更昂扬的精神面貌,度过毕业前的这段宝贵时光。
  2. 发现教材与学生道德发展相联系的切入点
  教材中不同课文内容都包含有不同的育人要点,教师要找到那个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養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养花》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简洁,内容充实又毫无矫揉造作之气。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从中感受日常生活的快乐与美好,培养自己的高雅爱好、高尚情操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则不仅仅是数学和科学课的任务。《当代神农氏》这一课向我们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介绍了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难过程以及他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贡献。通过此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懂得究竟什么才叫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们崇尚科学,不怕失败,形成勇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人生态度。
  3. 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教材中的德育内涵
  教师应不断转换思维方式,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地将文本与德育相连接,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内心,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生命”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的命题,“生命”这一单元中的课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但让小学生来理解领会其内涵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鉴于班级中很多学生都有弟弟妹妹,我们就为学生留下了这样的作业:回家观察父母是怎样照顾弟弟妹妹的,他们是怎样“一天一个样儿”地成长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植物种植和小动物饲养等生活经历,让他们对生命有初步的感受与认识,从而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学会感恩父母,关爱家人。

三、引导倾听:弥补学科育人的薄弱环节


  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小学课堂往往比中学课堂更活跃、更有活力,但也往往会流于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深度思考不多。课堂上每个人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也有让别人表达的义务。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边界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倾听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如何使学生学会倾听呢?
  1. 教师以身作则,做出倾听示范
  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要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认真倾听的榜样。如每次学生发言,无论学生对错我都会用双眼直视他并认真听他讲完,并要求其他学生和我一样,在此期间都不得插话和举手,有问题和不同意见也要等发言同学说完后再说。有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新内容,要给同学补充时,我也会提醒他们:这是自己在认真倾听后的回应。
  2. 建立课堂规范,创造倾听氛围
  教师要明确课堂规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倾听氛围和机会。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的,尽量让全体参与,不要只听一个人的回答,而其他同学只能当听众。如在遇到难度不是特别大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通过打手势的方法,来判断对错或是否同意别人的观点。如我们约定,学生伸出中指和食指就是表示赞同,紧握拳头就是表示反对。学生只有认真倾听他人的回答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样既避免了部分学生走神,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有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3.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主动倾听
  兴趣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无数研究证明,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一定会认真倾听。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感兴趣,学生的主动倾听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教师要注意及时鼓励表扬那些认真倾听的学生,树立认真倾听的小榜样。如我校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对学生说:“你听得认真,懂得尊重别人!”“你的补充,令问题更完整。”“你不仅听明白了,还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以后也能像这次一样有思考!”当然,遇到个别学生不认真倾听的,教师也要及时给予纠正,了解原因,对症施策。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科普教育课长期以来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科普教育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本文尝试借鉴初中物理能力导向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和策略,针对初中物理
摘要:“子弹射击木块”是高中物理涉及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能量 、动量知识等的综合题,本文结合图形对其中两个木块用弹簧链接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高中数学微分知识建模与求解,利用MATLAB编程实现,最后用一个实例用图形阐述了两个木块的运动情况,结果可靠、形象生动.  关键词:子弹;木块;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建模  作者简介:程舒扬(2001-),女,山东青岛,高中二年级,理科生.  子弹射击木块问
撷取来自“面向2035:重启‘学’‘育’方式变革—现代学校改进新思维暨陶行知教育思想新实践研讨会”的部分观点,管窥现代学校改进的新思维和新路径.一要读懂时代特点和社会
摘要:物理创新实验是开展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物理教师不止要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观念,更为重要的是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可操作性的层面, 结合具体实验案例,对中学物理创新实验的设计和运用进行一些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物理创新实验;改革实验;呈现方式;优化升级;设计新实验  作者简介:毕亮(1984-),男,云南弥渡人,学士,云南省绿春县第一中学一级
摘要在社会建构视域下,学校品牌是学校、家长、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所建构的“重叠共识”,是教育利益相关者有关“何谓优质学校”的语言塑造,存在着鲜明的空间、时间与意义建构。学校品牌建设的焦点有必要从“前台”转向“幕后”,走向“过程”“生态”“面向人人”的思维范式。社会建构意义上的学校品牌行动,有利于形成教育治理新格局,推动治理主体变“多”,治理机制变“活”,治理效果变“实”,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改变过去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实验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也是我国目前中小学中一个热点的研究问题.目前国内对探究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其概念与本质的认识还未达到统一,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待提出更为有效的举措.  关键词:探究;学习;课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目标,其中一项核心目标就是要
摘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通过建设“思考力课堂”,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思考力课堂”的实施包含“明”“问”“思”“辩”“悟”“用”六个元素,注重课前预学,课中依单自学、分享合学、反思悟学、检测固学,课后通过开放性学习活动拓展学习内容。  关键词深度学习;思考力;预习单;学习单;高阶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12-
摘要:本文从南疆基础教育现状出发,探求适合该地区师生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四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复习引入、自主学习、重点理解、练习巩固”四个基本环节,有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针对性强且简单、实用、易操作、可复制,极具使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四分”;教学模式;探究  1研究背景  2016年,笔者有幸被深圳市教育局选派赴新疆喀什地区支教.  经过近一
摘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探究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一样,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教与学,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摆在每一个参与者和关注者面前的问题.本人结合几年来使用苏科版物理新课标新教材的实践,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探究能力; 创新;思维品质;物理教学  作者简介:唐宇
摘 要:新“课标”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和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个体和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和倡导体验参与等全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从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成为新课改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呈现笔者在新课改中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新课改 体验 参与    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