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事见真情,细节动人心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_ee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似看山不喜平,然而绚烂之极却又归于平淡。西湖如西子一样,淡妆浓抹总是平分秋色;文章如美女一般,环肥燕瘦却也各有千秋。明代著名的古文家归有光,他主张写作应当“独出于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散文,往往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情意。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华美的言辞,可是生活小事、平凡场景,音容笑貌中的细节,情真意切时的细腻,却也动人心弦别具魅力。《项脊轩志》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抒写了作者对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位亲人的悼念之情,正是做到了琐事见真情,细节动人心。
  【关键词】《项脊轩志》;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切切关怀是曾经——母亲
  归有光八岁丧母,所以,关于母亲的回忆,文中是借家中一个老妪的回忆来写的。老妪只说了两句话:“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可就是这简单的两句话,一个温柔可亲的母亲形象便跃然纸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也溢于言表。“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有诗句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母亲早已不在人世,这里只留着母亲曾经的足迹。睹物则思人,触景则生情,看着母亲曾经站过的地方,怎能不勾起对母亲的怀念呢?更何况,这位母亲如此慈祥,对子女关怀备至,作者用一个“以指叩门扉”的细微的动作和一句“儿寒乎?欲食乎”的朴素的问话,展现出一位慈母对孩子细腻的关怀。她对孩子那么关心,听到孩子哭,就赶紧扣门询问,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这样一位慈爱的母亲,在幼年丧母、缺少母爱的作者心中,是多么令人神往。难怪“语未毕”就“余泣,妪亦泣”了。
  二、殷殷期盼犹在耳——祖母
  借老妪之口回忆了母亲之后,归有光又回忆了自己的祖母。作者从记忆里撷取了祖母说过的三句话:“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其中,第一句话表现了祖母对“我”的关心,“久不见若影”,很是牵挂,也可看出祖母的慈爱、亲切,带着调侃的口吻说“我”像个女孩子似的。后两句话则着重表现祖母对“我”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这份期望,以“吾家读书久不效”为背景,以“他日汝当用”“吾祖”执以上朝的象笏为方向,以“儿之成,则可待乎”的直白喷薄而出。何其诚挚,何其厚重!归有光对祖母形象的刻画除了语言还有一个“比去,以手阖门”的动作,这个动作体现出祖母对孙子的细心体贴,用手把门阖上,怕影响孙子的学习。祖母对作者亲切和蔼、满怀期待而又细心体贴,可惜归有光一生不顺,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六十岁才终于成功,所以“瞻顾遗迹”,深觉自己辜负了祖母殷切的期望,不由得“长号不自禁”。
  三、深深情意隔天人——妻子
  这篇《项脊轩志》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在补记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妻子,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伉俪情深。生前,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有光是杰出的古文家,自幼苦读的文人,妻子问古事、学写字,可见妻子也是一个文雅的人,夫妻二人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妻子归宁后“述诸小妹语”,连这样一句简单平常的话都告诉丈夫,别的一定还说了很多,夫妻二人无话不说、亲密无间。
  作者通过“问古事”和“学书”以及“转诸小妹语”几件小事,于细节处表现自己和妻子感情的深厚,语言平淡而情意深沉。然而情深不寿,转眼天人永隔。妻子过世之后,归有光的怀念之情该有多么强烈?文章再次以淡淡的笔墨列出了“吾妻死,室坏不修”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两个细节。妻子死后,房子坏了,作者也没心情去修葺,这个屋子里有太多回忆,让痛失爱妻的归有光无法面对。
  归有光悼念亡妻最动人、最得后人赞赏的还是写枇杷树的那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句为何如此动人心弦竟能千古流传?
  传统分析认为,这一句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如今树在人亡,睹物思人,自是十分伤感。正如李清照在为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所作的后序里写到:“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看到丈夫编写的书好像见到了丈夫的人一样,他亲手写的字墨泽好像还是新的,可是他坟墓上的树已经长得很粗,合拱而抱了,物是人非,令人悲痛难抑。归有光看到枇杷树,也好像看到妻子一样,忍不住悲伤。
  其实,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除了物是人非之感,亦有“物非人更非”之意。我们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也就是说人有情而草木无情。宋代词人姜夔在一首《长亭怨慢》的词中写道:“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然而树是无情的,它不管人的伤悲,自顾自地生长着,青青翠翠,郁郁葱葱。项脊轩中的枇杷树也不顾归有光的伤悲,自顾自地长成了“亭亭如盖”。可是在这“亭亭如盖”的光阴里,作者徘徊树下,度过了多少孤独凄凉寂寞冷清的日子,埋藏了多少对妻子的深情和怀念。树还是那棵树,“妻死之年所手植”;树又不是那棵树,“今已亭亭如盖”。是与不是之间,是作者无限的辛酸与悼念。 一棵果树,琐事细节,却蕴含深深情意,令人再三回味,叹惋不已。
  佛家有语: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这句禅语印证到归有光《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中,也是恰如其分的。琐事见真情,细节动人心。认识到琐事与细节的魅力,对我们从事文学创作或是进行文学鉴赏,都是大有裨益的。
  (编辑:刘 影)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了更高的重视。语文教学是高中教学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最基本的保障,特别是在高中,文言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语文的核心素养方面,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摘要】课外阅读“只推荐不指导,只阅读不交流”的现象广泛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运用“精讲课文、教授方法、推荐  经典、对话文本”这四种策略,切实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从而实现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突破,推动课外阅读深入开展。  【关键词】课外阅读;有效突破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万事万物都有“根”,根是事物的决定因素。语文教学的根是什么
【摘要】为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适应了信息时代对课程的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凝练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文言与汉语言一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一旦新鲜感过去之后,他们就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有了兴趣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打造充满趣味与活力的课堂,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文本解读是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主旨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抓住文本的空白点、生发点、重难点、矛盾点等来组织行之有效的解读活动,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阐述了文本解读如何做到准确、细致、深入和个性化的问题。  【关键词】文本解读;总体要求;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缘起  选入教材中的文本往往是经典作品。经典是一个民族在其文化历史上形成的精神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语文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其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城区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加强对寄宿学生的学习引导十分重要,因此,探究语文前置性作业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前置性作业的设置需要体现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以及自主开放性,
【摘要】文学作品阅读历来是高考和中考的重点。阅读方法各有特点,对古诗词等文学作品来说,要抓住考纲列出的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应试能力。  【关键词】文学作品;古诗词;阅读;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方法。读,说起来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因为每个读者对词语的理解层次不同,语句的理解便不同,文章主旨的理解当然更不同。文学作
【摘要】一直以来,情感教育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是重新强调了情感教育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强调情感教育内涵,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完美呈现出情感教育的主旨,方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率与效果。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旨在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思想,从
【摘要】文化作文,应该是我们作文教学的趋势之一。通过读名人故事,我们教学生写有文化底色的文章,让学生学会用名人故事  入文,用文化的审美丰富文本,用文化的视角审视社会,用文化的思辨提升主题。  【关键词】高中生;读名人故事;写文化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全国卷作文题再次高扬“文化”大旗。我所说的有文化底色的作文,就是努力在作文里添入文化的元素。有文化底色的作文
【摘要】“及早读经,大量读经,老实读经,快乐读经”,“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这是全球读经运动的发起人王财贵教授读经主张的方法、态度、价值观的精髓所在。  【關键词】国学经典;幸福人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我们学校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读经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