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坛精彩观点摘登:
孙建顺老师的此篇教案在《体育教学》论坛贴出后,随即得到诸多老师的学习,也引发了老师们对此教案的感想和建议。我们欢迎不同意见的提出,因为教无定法嘛,意见和建议也促使作者引发新的思考。本刊摘取了几位老师的观点,同时也请作者对各位老师提出的不同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希望这样的互动方式,能有效促使教师快速成长!
李春花(江苏省常州市石桥小学213000)
后滚翻技术教学枯燥无味,被动的练习、机械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本教案中,孙老师创设了森林大熊猫学艺的主题情境,用森林小动物嬉戏进行快乐热身,大熊猫玩炒黄豆游戏进行后滚翻的专项铺垫练习,头写字达成活动颈部环节,复习前滚翻,对比前、后滚翻,沟通前、后滚翻的联系与区别,巧妙地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用纠正三种错误,借用海绵块、教学挂图等资源将后滚翻的教学难点进行了有效地突破。最后用组织比赛、通过沼泽、欢庆胜利,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全课以情境发展和技术学习为两条线索贯穿全课,不失为一节好课,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
韩荣(北京育才学校100050)
我认为情景化教学更适合一、二年级的学生,三四年级的学生应该注重以游戏形式引导。如果从人的本能来考虑的话,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他是会面对危险团身还是背对危险团身呢?如果为了快速脱离险境的话,我认为前滚翻会比较快,并且能够观察前进路线中的各种状况,连续几次前滚翻,可能学生也不会感觉累,但后滚翻本身就比前滚翻多一次推手,所以,时间会相对比较长,出于对学生的保护,教学中更应该使用正面的,不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情景、语言更适宜。
设计中列举了三种易出现的错误,第一种,翻歪,您认为是脚蹬地的力量不均匀,我认为,后滚翻与前滚翻的源动力不同之处就在这里,后滚翻的源动力应是双手推地面让身体获得后倒的力量,因此,手推地面的力量均匀是影响动作方向的原因之一。第二种,滚动不自然是因为身体没有团紧,但是海绵夹在双膝之间并不能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团身紧。第三种,翻不过去的主要原因不在推手,而在于后倒后的翻臀是否能过垂直线,如果能过垂直线,还翻不过去,可以强调推手及时有力,如果翻臀都不能超过垂直线的话,我们还强调推手也是无意义的。
教案中提到的比赛是后滚翻比赛吗?我认为,滚翻类的教材就不适于让学生进行比赛,即便要比,也是比动作质量,而不是比速度,更何况您还设置了逃离火场的情景,想不比速度好像都难。
本文作者对以上观点的解释:
(1)翻歪的源动力我认为是双脚蹬地后倒,以获得初速度,如果这个后倒初速度有力的话,双手推垫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后倒速度不快,那还有推手第二次加力,也可以帮助小朋友顺利完成动作。所以说影响原因有二点,一是双脚蹬地后倒速度,二是推手。所以说,源动力为推手的提法我认为不恰当。且本课我已经把“后倒”作为教学要点提出来,已经可以有效化解后倒过慢,或者后倒用力不均匀导致翻歪了。一节课不能穷尽所有技术要点。
(2)滚动不自然是因为二点原因造成,一是大腿与腹部打开不紧贴,造成不团身,二是小腿与大腿打开不紧贴。由于在炒黄豆和前滚翻中已经对大腿与腹部要紧贴进行了针对性练习与铺垫,所以这儿没有必要再强调了。倒是小腿与大腿要紧贴练习不够,所以提出来再针对性地练习。这点,我认为是读者光看文字教案,而不能深察教案各环节的良苦用心。其实将一节活灵活现的课堂教学,转变成教学实录时,很多因素与创新操作就在文字转化中流失,把教学实录再次转变成表格式教案时,又流失很多,由于受到版面、字数和表格的限制,撰写时我也不能详细展开。
(3)翻不过去的主要原因是后倒速度太慢,再之推手不力原因所造成的。如果后倒速度快且到位,就是不推手也能顺利完成后滚翻。如果后倒速度过慢,推手就是第二次加力,也可以帮助顺利完成动作,所以说“我们还强调推手也是无意义的”是站不住脚的。
(4)“后滚翻就不适合比赛”,这话太绝对。关键得看教师如何操作与调控。在我教案中提供的照片,就足可以证明,这儿安排的比赛,不是速度比拼,而是动作漂亮与否。学生玩的很开心。而且我当时是这样讲的,一位同学做动作,三位同学用掌声打分,掌声越响亮,沼泽巫婆就优先让他通过。学生玩的可起劲了,而且也没有发现学生不要质量只图速度的情况。
陈忠(扬州育才小学225000)
1 须标明本课在单项教学计划中的教学位置
一项运动技能我们不可能在一个课时里学会,需要分若干个课时教学。由于每个课时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所以我们为解决问题采取的手段策略方法也不一样,侧重点也不同。就后滚翻来说,一般分为5个课次,1.翻掌贴肩后倒团身滚动;2.模仿做出后滚翻动作的全过程;3.对前后滚翻动作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团身紧等。4.改进后滚翻动作,提高动作质量。5.后滚翻的考核或展示。
2 准备活动须为运动技能的教学服务
组织学生充分准备活动,是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的损伤,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孙老师设计了一个组织学生用头和身体语言,尽可能写出来快乐开心等词语,以此来活动颈部关节,这样就设计巧妙。建议如果将头写字与炒黄豆游戏对调一下就更加合理科学(本文已采纳此建议)。因为按照孙老师的设计学生在炒黄豆时头颈没有活动,易扭伤。
3 运动技能教学须符合教学规律
对照技能目标,以全班32人计算,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要求实现只有3人在教师指导下和3人在帮助下完成从背朝滚翻方向蹲撑开始——双手推垫后倒——低头团身后滚——肩部着垫,屈肘两手推垫——推起成站立的整个后滚翻动作,其余学生都能自行完成整个后滚翻的动作,这还是相当高的目标。按照孙老师的设计,我预测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后滚翻的动作,问题出在本课教学重点后滚翻中低头团身定位不准确,难点推手时机未破解。主要会出现学生滚歪和后滚翻后不能站立现象。因为设计中就没有针对性的进行双手推垫后倒和翻掌贴肩的教学环节。由于缺少这两个重点教学环节,学生自然就会出现滚歪、直背后倒、滚翻不流畅以及滚翻后不能站立的情况。因此教案的设计我们不能只追求学生热热闹闹的形式,而更要关注技能教学效果的实质,遵循课堂教育教学规律。
4 课堂教学预设须充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也一样。一堂体育课要想上的出彩,这与教案的预设有一定的关系。孙老师就有一个找错纠错环节,非常值得大家借鉴。他把后滚翻三种常见错误都列举出来,并进行产生原因的分析以及提出具体的对策。当然对于 原因分析与对策如果再全面一些就更好了。比如,翻歪的原因不仅是孙老师所说两脚蹬地不均匀,还可能会是学生推手不均匀造成的。滚翻不自然,有可能是学生直背后倒的,或者是昂头团身,或者是未能臀、腰、背、颈、头依次着垫滚动。总之对于不同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我们教师要有先见之明,并有化解的具体措施。这样才会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5 教案须要有运动时间、运动次数以及组织图形等要素
一篇优秀教案,必须要有运动时间、运动次数以及组织图形等要素。这样其他教师看过后就能预测到学生这节课的运动密度强度怎样,是否合理,学生的队伍调动是否多余,组织是否严密等,从而判断本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孙老师这篇教案没有学生的练习次数与练习时间,我们也就不好预测课的密度。只能从课的各部分时间划分上看出,这节课前松后紧,教学比较仓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只能是蜻蜒点水,走马观花,难以形成高质量的后滚翻动作质量。另外组织图形没有,其他老师就不知道学生如何进行练习,练习队形对学生是否安全,以及示范讲解时,教师的位置是否能确保学生听得明看得清。可见,教案中学生运动时间、运动次数以及组织图形等要素必须标明的重要性。
看了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情感目标制定上值得商榷,是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后滚翻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而设计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活泼、上进、刻苦、善思、团结友爱等优秀品质”这当然是体育课中应该重视培养的,但在单节课中情感目标的切口还是稍稍夸大。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手,我以为,让学生了解在哪种情况(比如,被正面撞到后臀部接触地面),不是用手腕去直接撑地,而是顺势后滚,能形成习惯性的自我保护意识。设计中“发扬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及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出现上述问题,是否可以这样描述“练习中,通过保护和帮助的方法学习和被保护和帮助的体验,建立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感”;
二是设计中的“难点:推手时机”,而相应的设计基本部分中提到推手时机中只有简单的“翻不过去的原因:推手时机不对,对策:看图解,同伴帮助”。这显然难以突破“难点”,方法上显得单薄,虽然三年级学段不怎么注重技能,而关注能力和意识的发展,但教师在设计上是否可以用“口令刺激、口诀记忆、步骤1,2,3”等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时机反映,或用某些辅助方法来提高推手的质量(相互之间背靠背,手置于肩上,能相互之间接触到同伴的手掌等强化推手,并在接触手掌时用口令刺激),这样推手时机也得以强化等等;
三是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的设计,具体的次数和时间要写的清晰,不能含糊,每次尝试练习的次数,相应的时间要用多少?这些都要直接反映在设计上,这样老师们在借鉴过程中能很清楚地把握上课的节奏,以便控制好整堂课的密度和强度。
孙建顺老师的此篇教案在《体育教学》论坛贴出后,随即得到诸多老师的学习,也引发了老师们对此教案的感想和建议。我们欢迎不同意见的提出,因为教无定法嘛,意见和建议也促使作者引发新的思考。本刊摘取了几位老师的观点,同时也请作者对各位老师提出的不同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希望这样的互动方式,能有效促使教师快速成长!
李春花(江苏省常州市石桥小学213000)
后滚翻技术教学枯燥无味,被动的练习、机械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本教案中,孙老师创设了森林大熊猫学艺的主题情境,用森林小动物嬉戏进行快乐热身,大熊猫玩炒黄豆游戏进行后滚翻的专项铺垫练习,头写字达成活动颈部环节,复习前滚翻,对比前、后滚翻,沟通前、后滚翻的联系与区别,巧妙地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用纠正三种错误,借用海绵块、教学挂图等资源将后滚翻的教学难点进行了有效地突破。最后用组织比赛、通过沼泽、欢庆胜利,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全课以情境发展和技术学习为两条线索贯穿全课,不失为一节好课,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
韩荣(北京育才学校100050)
我认为情景化教学更适合一、二年级的学生,三四年级的学生应该注重以游戏形式引导。如果从人的本能来考虑的话,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他是会面对危险团身还是背对危险团身呢?如果为了快速脱离险境的话,我认为前滚翻会比较快,并且能够观察前进路线中的各种状况,连续几次前滚翻,可能学生也不会感觉累,但后滚翻本身就比前滚翻多一次推手,所以,时间会相对比较长,出于对学生的保护,教学中更应该使用正面的,不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情景、语言更适宜。
设计中列举了三种易出现的错误,第一种,翻歪,您认为是脚蹬地的力量不均匀,我认为,后滚翻与前滚翻的源动力不同之处就在这里,后滚翻的源动力应是双手推地面让身体获得后倒的力量,因此,手推地面的力量均匀是影响动作方向的原因之一。第二种,滚动不自然是因为身体没有团紧,但是海绵夹在双膝之间并不能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团身紧。第三种,翻不过去的主要原因不在推手,而在于后倒后的翻臀是否能过垂直线,如果能过垂直线,还翻不过去,可以强调推手及时有力,如果翻臀都不能超过垂直线的话,我们还强调推手也是无意义的。
教案中提到的比赛是后滚翻比赛吗?我认为,滚翻类的教材就不适于让学生进行比赛,即便要比,也是比动作质量,而不是比速度,更何况您还设置了逃离火场的情景,想不比速度好像都难。
本文作者对以上观点的解释:
(1)翻歪的源动力我认为是双脚蹬地后倒,以获得初速度,如果这个后倒初速度有力的话,双手推垫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后倒速度不快,那还有推手第二次加力,也可以帮助小朋友顺利完成动作。所以说影响原因有二点,一是双脚蹬地后倒速度,二是推手。所以说,源动力为推手的提法我认为不恰当。且本课我已经把“后倒”作为教学要点提出来,已经可以有效化解后倒过慢,或者后倒用力不均匀导致翻歪了。一节课不能穷尽所有技术要点。
(2)滚动不自然是因为二点原因造成,一是大腿与腹部打开不紧贴,造成不团身,二是小腿与大腿打开不紧贴。由于在炒黄豆和前滚翻中已经对大腿与腹部要紧贴进行了针对性练习与铺垫,所以这儿没有必要再强调了。倒是小腿与大腿要紧贴练习不够,所以提出来再针对性地练习。这点,我认为是读者光看文字教案,而不能深察教案各环节的良苦用心。其实将一节活灵活现的课堂教学,转变成教学实录时,很多因素与创新操作就在文字转化中流失,把教学实录再次转变成表格式教案时,又流失很多,由于受到版面、字数和表格的限制,撰写时我也不能详细展开。
(3)翻不过去的主要原因是后倒速度太慢,再之推手不力原因所造成的。如果后倒速度快且到位,就是不推手也能顺利完成后滚翻。如果后倒速度过慢,推手就是第二次加力,也可以帮助顺利完成动作,所以说“我们还强调推手也是无意义的”是站不住脚的。
(4)“后滚翻就不适合比赛”,这话太绝对。关键得看教师如何操作与调控。在我教案中提供的照片,就足可以证明,这儿安排的比赛,不是速度比拼,而是动作漂亮与否。学生玩的很开心。而且我当时是这样讲的,一位同学做动作,三位同学用掌声打分,掌声越响亮,沼泽巫婆就优先让他通过。学生玩的可起劲了,而且也没有发现学生不要质量只图速度的情况。
陈忠(扬州育才小学225000)
1 须标明本课在单项教学计划中的教学位置
一项运动技能我们不可能在一个课时里学会,需要分若干个课时教学。由于每个课时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所以我们为解决问题采取的手段策略方法也不一样,侧重点也不同。就后滚翻来说,一般分为5个课次,1.翻掌贴肩后倒团身滚动;2.模仿做出后滚翻动作的全过程;3.对前后滚翻动作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团身紧等。4.改进后滚翻动作,提高动作质量。5.后滚翻的考核或展示。
2 准备活动须为运动技能的教学服务
组织学生充分准备活动,是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的损伤,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孙老师设计了一个组织学生用头和身体语言,尽可能写出来快乐开心等词语,以此来活动颈部关节,这样就设计巧妙。建议如果将头写字与炒黄豆游戏对调一下就更加合理科学(本文已采纳此建议)。因为按照孙老师的设计学生在炒黄豆时头颈没有活动,易扭伤。
3 运动技能教学须符合教学规律
对照技能目标,以全班32人计算,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要求实现只有3人在教师指导下和3人在帮助下完成从背朝滚翻方向蹲撑开始——双手推垫后倒——低头团身后滚——肩部着垫,屈肘两手推垫——推起成站立的整个后滚翻动作,其余学生都能自行完成整个后滚翻的动作,这还是相当高的目标。按照孙老师的设计,我预测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后滚翻的动作,问题出在本课教学重点后滚翻中低头团身定位不准确,难点推手时机未破解。主要会出现学生滚歪和后滚翻后不能站立现象。因为设计中就没有针对性的进行双手推垫后倒和翻掌贴肩的教学环节。由于缺少这两个重点教学环节,学生自然就会出现滚歪、直背后倒、滚翻不流畅以及滚翻后不能站立的情况。因此教案的设计我们不能只追求学生热热闹闹的形式,而更要关注技能教学效果的实质,遵循课堂教育教学规律。
4 课堂教学预设须充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也一样。一堂体育课要想上的出彩,这与教案的预设有一定的关系。孙老师就有一个找错纠错环节,非常值得大家借鉴。他把后滚翻三种常见错误都列举出来,并进行产生原因的分析以及提出具体的对策。当然对于 原因分析与对策如果再全面一些就更好了。比如,翻歪的原因不仅是孙老师所说两脚蹬地不均匀,还可能会是学生推手不均匀造成的。滚翻不自然,有可能是学生直背后倒的,或者是昂头团身,或者是未能臀、腰、背、颈、头依次着垫滚动。总之对于不同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我们教师要有先见之明,并有化解的具体措施。这样才会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5 教案须要有运动时间、运动次数以及组织图形等要素
一篇优秀教案,必须要有运动时间、运动次数以及组织图形等要素。这样其他教师看过后就能预测到学生这节课的运动密度强度怎样,是否合理,学生的队伍调动是否多余,组织是否严密等,从而判断本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孙老师这篇教案没有学生的练习次数与练习时间,我们也就不好预测课的密度。只能从课的各部分时间划分上看出,这节课前松后紧,教学比较仓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只能是蜻蜒点水,走马观花,难以形成高质量的后滚翻动作质量。另外组织图形没有,其他老师就不知道学生如何进行练习,练习队形对学生是否安全,以及示范讲解时,教师的位置是否能确保学生听得明看得清。可见,教案中学生运动时间、运动次数以及组织图形等要素必须标明的重要性。
看了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情感目标制定上值得商榷,是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后滚翻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而设计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活泼、上进、刻苦、善思、团结友爱等优秀品质”这当然是体育课中应该重视培养的,但在单节课中情感目标的切口还是稍稍夸大。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手,我以为,让学生了解在哪种情况(比如,被正面撞到后臀部接触地面),不是用手腕去直接撑地,而是顺势后滚,能形成习惯性的自我保护意识。设计中“发扬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及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出现上述问题,是否可以这样描述“练习中,通过保护和帮助的方法学习和被保护和帮助的体验,建立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感”;



二是设计中的“难点:推手时机”,而相应的设计基本部分中提到推手时机中只有简单的“翻不过去的原因:推手时机不对,对策:看图解,同伴帮助”。这显然难以突破“难点”,方法上显得单薄,虽然三年级学段不怎么注重技能,而关注能力和意识的发展,但教师在设计上是否可以用“口令刺激、口诀记忆、步骤1,2,3”等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时机反映,或用某些辅助方法来提高推手的质量(相互之间背靠背,手置于肩上,能相互之间接触到同伴的手掌等强化推手,并在接触手掌时用口令刺激),这样推手时机也得以强化等等;
三是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的设计,具体的次数和时间要写的清晰,不能含糊,每次尝试练习的次数,相应的时间要用多少?这些都要直接反映在设计上,这样老师们在借鉴过程中能很清楚地把握上课的节奏,以便控制好整堂课的密度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