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富有创新活力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语文课堂富有创新活力,是每个语文老师所共同期望的。该如何让课堂“活”起来,不妨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情真境中学习语言、陶冶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运用灵活的方法、多样的艺术手段来创设情境,通过参观、图画、音乐,或通过电教手段,或借助语言等,冲破教科书的局限,丰富教学内容。
  
  二、搭建桥梁鼓励学生走进文本
  在教学时,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充分利用文本,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文中的情感之美。而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创新活力的课堂,应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充满生命的桥梁,鼓励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学生阅读文本时会与文本有碰撞,与作者的思想有碰撞,因而会有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有什么看法。
  
  三、倡导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种氛围在“一言堂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应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质疑,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
  
  四、重视诵读发展学生良好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通过诵读,学生感受文本的丰富内涵;通过诵读,学生对语言抑扬顿挫的語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有深切的体验。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朗读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五、巧设 “留白”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讲课的时候,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就是说在课堂上,要适当地保留教学内容,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创造知识上的“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中得不到所缺失的知识时,那块“留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去填补。
  让语文课堂富有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作者单位:江西瑞金市解放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习作教学面临着“写作文难,教作文更难”的两难境地。如何解决这两难问题,笔者认为,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是顺利推行语文课改的关键,也同样会让习作教学成为“学者易,教者乐”的美事,融入乐学、乐教的合一境界。    一、巧用课件,兴趣为桥——习作创新发展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端。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
合作备课是教师磨砺技艺的基地,能够让每一个教师阐述观点、见解,让同事评判。教师在倾听同事的发言中,产生更多新的思路和想法,不断完善备课,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活动方式等内容。通过这样的磨合,教师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一、合作    陈老师:通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本课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最难弄懂的是故事蕴涵的寓意。要通过反复读文和联系生活去获取“做事要亲
一、课题的提出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 70 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小
语文学科应着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教师上课时如果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索然无味、可望而不可及的,往往台上津津有味,台下昏昏欲睡。这时富有艺术性的“激疑”,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整个课堂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张载在《经学理窟·义理》中指出:“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的一席话,犹如指路的灯塔,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