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0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让学生感受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鉴于此,本文从抓住文眼,读中品味;潜心会文,推敲揣摩;多元探读,激活思维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剖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 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画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及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再如《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而且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语感。
  二、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自身的敏锐感悟能力。
  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变得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再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寥寥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说说周瑜、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的过程中,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讀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学生通过多元探读,体会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他们;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他们;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他们。而“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象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该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能否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文,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能让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课堂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际工作中,语文教师要树立有情人的形象,上课时精心设计好导语;充分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在讲析中让学生领悟情感;在诵读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课文内容中引申出生活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写作,再次巩固情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情商、培养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中职生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教育是要培养有感情的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
摘 要: 作为北欧斯堪第纳维亚地区极其重要的画家之一,哈莫修依的绘画作品以一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去情绪化”、“冷色调”的单纯风格著称于世。本文作者通过解读他的几幅油画作品,来感悟其心灵深处的语言。  关键词: 哈莫修依 油画作品 作品意义    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记录片《寻找失落的艺术》,我非常有幸认识了丹麦画家威廉·哈莫修依及他的画作,跟随记录中的主要人物米高·柏林爵士的讲解和步伐,
仅从电影作品的角度来看,《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意在传世而不在投资回报率的艺术片,其商业价值明显弱于它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影响力。影片取得的789.6万元票房成绩虽创造了全国艺联纪录片的纪录,但离成本回收还存在一定差距。然而,若从打造“文化IP”的角度来看,《掬水月在手》却又是影片出品方“长文化产品”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借助影片的制作与推广,出品公司得以链接与整合多种社会资源,经由合作打造的衍生产品
摘 要: 本文作者以史实为依据,以文化常识为佐证,以批判的眼光解读土默热先生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以元春这一人物形象为切入口,就元春的身份、封号、原型、判词、曲子、省亲情节等方面驳斥土默热先生的谬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坚持以《红楼梦》原文为基础,尊重文本,以平民视角解读元春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 元春 土默热 原型 判词 元妃省亲    近来,拜读了土默热先生的大作《土默热红楼判词新解》(中国
摘 要: 林徽因学贯中西,她深受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婚姻观、儒家的生命本体观、诗画意境创作手法也渗入到林徽因的灵魂中。中西两方面的精神资源在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中相互碰撞并融合。本文旨在通过唯美的浪漫与超脱的性灵、含蓄的象征与诗画的意境、先锋的现代技巧与传统的叙事技巧、西方的现代思潮与东方的文人情怀这四个方面的对比阐述,对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中受
2021年春节档,凭借《你好,疯子》(2016)与《无名之辈》(2018)走入主流电影视野的中国新生代青年导演饶晓志,再次从城市小人物的视角出发叙写了善良、淳朴而狡黠的边缘人群生活。这部以“2021年,你做好准备换个活法,‘牛’转乾坤了吗”为宣传口号的喜剧片《人潮汹涌》(2021)翻拍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人》(内田贤治,2012),采取了将两名性格反差巨大的角色进行“身份对调”的叙事策略,并将故事
摘 要: 陈子龙是明末的诗词大家,其诗豪放瑰丽,雄浑飘逸,体现了情与气的融通,在同时代很少诗人有此鲜明的特点,这也是陈子龙诗歌的审美新质之所在。本文结合陈子龙诗作,分析了他的诗风。  关键词: 陈子龙 气 诗风    陈子龙的朋友宋征璧序陈子龙、李雯《陈李倡和集》云:“卧子弱年孤露,心多伤悼,遇物缠绵。舒章壮志沈寂,触事所起,增其风调。是以游思流畅,不废儿女之情;深怀孤出,动有风云之气也。”①“儿
摘要:课程改革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但在现实教学中,却不同程度存在看“迷信权威,追赶时髦”和“故弄玄虚。不知所云”两大恶习,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本文认为,教师应当抑制浮躁,关注自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真正扎实文本,扎实课堂。  关键词:语文公开课 恶习 对策    近段时间,笔者曾在一博客上看到商友敬先生针对时下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作
摘 要: 本文作者基于教学实践,介绍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个典型案例,得到启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能够切实体会学生的处境,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爱护学生。  关键词: 课堂教学秩序 学生 心理根源    小明,是我工作第一年接触的一位高一的男生,中考成绩在班里处于末几位。性格开朗,过于好动,据其他任课老师说他尤其爱在课堂上和老师唱反
摘 要: 高校工会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教育教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业务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职工队伍。高校工会参与师德建设责无旁贷。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求高校工会对师德建设应该重新审视和思考。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对高校工会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工会教育职能的优势,将师